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口述人:王力豐|51歲|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樓上商戶
現在回頭想想,我當時的很多舉動,其實救了全家人的命。
我是溫州人,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樓上做眼鏡生意。說起來,也算不幸中的大幸。我們警覺地比較早,剛有風聲時就開始戴口罩防護。
2004年,華南眼鏡城開張。我是第一批入駐市場的商戶。與華南海鮮市場一樣,華南眼鏡城也隸屬於華南集團。
海鮮市場在一樓,眼鏡市場在二樓,面積1萬多平方米,商戶一百多家。
我喜歡海鮮,偶爾會去樓下海鮮市場,買點螃蟹、基圍蝦之類的。但不會去買那些野味吃。
華南海鮮市場樓上是華南眼鏡城
1. 聽到傳言,讓全家人戴上口罩
我最早開始戴口罩,是12月31日。這天,我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裡看到,「武漢出現類似SARS感染病例」。
畢竟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我當時就緊張起來了,心裡盤算著該如何應對。
結果,第二天有關部門出來闢謠——「不是SARS,專家說暫時沒有人傳人」。我們老百姓哪裡懂得這麼多,就認為可能是一般肺炎。
緊接著,元旦那天,樓下海鮮市場就整頓休市了。當時,我們還正常營業,大家偶爾還下樓去,圍觀如何整治衛生,打探疫情方面的情況。
直到我們接到通知,二樓眼鏡城也要提前休市,這才感到大事不妙。正常情況,眼鏡城一般是在1月20日左右休市。
市場管理人員通知我們,準備提前一周休市。1月6日前後,又通知1月11日休市。
6日左右,聽市場裡的人說,有幾家商戶感染,已經在住院。這時,一些小道消息越來越多,恐懼感也慢慢加劇。
華南海鮮市場周邊有三家醫院。聽一些醫生朋友說,每天有不少人感染了,但與官方公布的情況不太一樣。
我感覺疫情不會那麼輕描淡寫的,開始高度警惕起來。反正那幾天也沒有顧客,1月10日我就提前關門了。
當時,兒子讀書的中學15日才放假,課外培訓班要等到20日結束。這期間除了送兒子上學,我和老婆就不太出門了。
由於我們所處的區域位置敏感,腦袋裡就要比別人多一根弦兒。當時,我已能明顯感覺到,華南海鮮市場周邊幾個社區,出來的人相對少一點,走在路上也神色緊張。
大多武漢人還沒什麼感覺。送孩子上學時,我也在觀察,地鐵、公交、街上、超市裡和往常一樣,沒什麼人戴口罩。
孩子回家還說,「為什麼要戴口罩,班上其他同學都沒戴,很奇怪。」
「你別管別人,自己戴好口罩!」我說。現在回想,這真是一個明智的舉動。
2. 做好防護,回老家隔離
提前停業之後,我和妻子除了送兒子上學、培訓,幾乎就待在家裡不出門。
1月11日,市場停業後,又聽說有幾位輕度感染,好在醫療資源還沒這麼緊張,去了還能就診。
我回溫州是臨時決定的。19日晚上9點多,我們睡前打開手機,查了下回溫州的機票,看到20日航班還有票。
「算了,我們還是回去吧,我明天給老師打個電話給孩子請假。」我和老婆商量。就這樣,我們晚上10點多開始收拾行李,第二天飛回溫州。
20日,一個親戚送我們去機場。我們全程戴著口罩。當時,聽說機場管制比較嚴格了。
不過,去到機場我們發現,和平常也差不多。偶爾看到幾個人戴口罩,感到納悶兒,好像大家對疫情很放鬆,沒有什麼感覺。
登機後,空姐看到我們,悄悄地說:「你們一家防護措施做得真好,我也想戴口罩,現在上面不允許。」
從空姐的眼神裡可以看到,她其實挺擔心的。因為是公共場合的服務人員,佩戴口罩要有統一安排。
當時,很多乘客、機場工作人員,都沒有戴口罩,跟平常沒有什麼區別。
可見,疫情並沒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回頭想想,幸虧自己口罩戴得早,走在路上刻意與別人保持距離,市場關門之後就居家,也不出去吃飯。
飛機抵達溫州後,我們提前約好車,直接回老家。當時,從武漢回來還沒有要求隔離呢。不過,我還是比較謹慎,取消了所有應酬,也不讓親戚來上門走動。
3. 在家隔離不外出,不參與集會
說實話,當時並沒想到武漢以外還會這麼嚴重,我們也曾外出上街準備年貨。就算去市場採購,在外面待的時間也很短,從不主動和別人接觸。
回家後兩天,親戚朋友還辦了幾場喬遷的喜宴,我們也沒有去。
我是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去的,其他人可能沒有我想得複雜。我對這個會敏感一點。
相比之下,浙江的防控措施比較早。很快,村裡就不讓辦紅事了,大部分農村的酒席都取消了。
23日武漢「封城」,全國對疫情的重視程度都高了。我回家才兩三天,浙江馬上就啟動一級響應了,管制措施非常嚴格。
大年初一開始,文化禮堂就關閉了。往年,村裡人都會聚在一起熱鬧熱鬧,現在這些活動也都取消了。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儘量不要聚集。
接下來每個村開始封路。雖然給生活帶來不便,非常時期也沒辦法。
我們安心在家裡隔離。有時待的時間太長了,晚上看沒人了,去自己家樓下散個步。農村9點之後,外面就沒什麼人。
關注健康時報微信,查閱更多疫情報導:
綜合自新華每日電訊(xhmrdxwx),版權歸原作者。
原標題:《我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樓上開店,一家人成功躲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