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勞動力管理軟體雲服務商蓋雅工場宣布已完成D1輪5 億人民幣融資,由GGV紀源資本領投,騰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投資公司(EDBI)、指數資本跟投,老股東經緯中國(Matrix Partners China)持續加碼。
「蓋雅工場」通過勞動力管理雲平臺和靈活用工服務,助力企業勞動力管理數位化轉型。通俗來講,就是通過「蓋雅工場」提供的系統和工具,幫助企業更高效地管理藍領、兼職工等勞動力。
「蓋雅工場」解決的是企業勞動力管理中的三個核心問題:需要多少人、來了多少人、幹得怎麼樣,即從勞動力規劃、執行和評估三個方面幫助企業靈活調配勞動力資源、精確控制勞動力成本、快速提升勞動力效率。
其產品包括基於算法和機器學習的智能排班、時間考勤、精益工時和銷售激勵等軟體平臺,以及基於任務的靈活用工、業務外包和多樣化薪酬等用工服務。
「蓋雅工場」成立於2009年;從2013年起在移動端加大研發投入;2014年,「蓋雅工場」開始向SaaS全面轉型;2019年,創建「蓋雅利事「平臺,旨在打通客戶和人力服務商之間的連接。
距離2019年1月的C輪融資已經過去將近兩年,這兩年的「蓋雅工場」經歷了不少重要節點和升級:
今年1月,「蓋雅工場」推出智能勞動力管理解決方案;
今年3月,「蓋雅工場」收購了藍燈人力,正式進入酒店管理市場;
7月,「蓋雅工場」的海外對標企業、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全球勞動力管理軟體Kronos退出中國市場。
這些節點的出現,是建立在「蓋雅工場」產品、市場規模、戰略迭代的基礎上。
首先是服務客戶規模的擴大,兩年前的超大型客戶可能是5萬人規模,現在已經上升到幾十萬人,並且實現了跨不同行業,製造業、零售業、金融業甚至是醫院、政府單位等都涵蓋在內。並且製造業佔總客戶的比重從兩年前的60%下降到了40%,零售業客戶目前佔比30%左右。
第二是全球化,地域規模不斷擴大。18年底服務的客戶還主要集中在中國(含港澳臺)、亞洲其他地區,今年已經走到了北美和歐洲幾個國家。這背後是「蓋雅工場」對於不同國家的規則、語言等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也是為數不多的出海國產軟體。
第三點,也是客戶規模擴大和全球化的基礎,是產品上的進步。橫向上,功能越來越全,能夠覆蓋的行業和領域越來越多;縱向上,對於勞動力管理的認知逐漸加深,從基礎模塊到智能化、平臺等能力都有。
另外,Kronos退出中國市場,也給「蓋雅工場」帶來利好。一是其部分客戶也將逐步轉移到「蓋雅工場」,直接給「蓋雅工場」帶來了大客戶。二是「五千人以上外企,一萬人以上內資企業,在Kronos退出中國市場後,我們是唯一可選的服務商。」
目前,「蓋雅工場」的客戶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與地區,涵蓋包括工業製造與消費品、汽車及零部件、連鎖零售業、地產物流與服務業、酒店業等在內的多個細分行業。全球1,500 餘家客戶的500 餘萬員工使用蓋雅提供的服務。他們包括華潤、京東方、雅詩蘭黛、周大福、LVMH、波司登、特變電工、歌爾聲學、大眾汽車、索迪斯、華夏幸福、四季酒店、中石化、中石油、中鐵瀋陽局等。
而市場天花板足夠高,也意味著可以容納更多廠商,服務更多客戶。這與中國用工勞動力的人數密切相關。中國城鎮工作人口大概在4個億,「蓋雅工場」等HCM廠商能夠為之服務的勞動力數量為1.2~1.5億。「蓋雅工場」的目標是在三年內實現每天1000萬在職勞動者活躍。
聯合創始人&CEO章新波認為,由於已經成立十幾年,採用SaaS模式且續約率達到了99%,目前「蓋雅工場」有非常好的複利模型,現金流非常穩定。此次融資是因為在特殊的歷史節點,要抓住機遇:在靈活用工剛需加強的經濟下行期,持續擴張在全國的銷售布局;另一方面,要形成更多行業級的共享用工解決方案。
據悉,「蓋雅工場」團隊超過 600 人,其中勞動力管理服務顧問超過 200 名(亞洲最大的勞動力管理服務團隊之一)。
本輪融資一是將用於繼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特別是機器學習在業務預測和智能排班優化方面的深入應用,並建設新一代基於靈活用工的勞動力平臺;二是用於市場擴大,包括國內市場的鞏固和向全球市場持續輸出中國勞動力管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