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國良
湘潭,位於湖南中部,湘江中遊,與長沙、株洲相鄰成「品」字狀,構成長株潭城市群。隋代以地有昭潭而名,至宋代屬荊湖南路潭州,再為嶺北湖南道天臨路;明朝歸湖廣行省長沙府;清初仍明制,雍正元年(1723)歸屬於湖南布政使司長寶道長沙府。自古區域與相鄰株洲、雙峰、漣源、寧鄉等地區互有增減,現管轄雨湖區、嶽塘區、湘潭縣、湘鄉市、韶山市。因境內有湘江流經,依其水勢自南向北,有區分「上湘、中湘、下湘」三湘之說,多見於各姓氏家譜名稱前。
湘潭之有都甲,應早於明朝,清朝最興。清初改明湘潭縣數十都為二十二都,每都十甲。每一都位於如今哪個鄉鎮的範圍,大概如下:一都:株洲市蘆淞區、天元區部分,株洲縣白關鎮;二都:湘潭市雨湖區部分,湘潭縣響塘鄉部分;三都:株洲市荷塘區、石峰區,湘潭市嶽塘區東北部;上四都:湘潭市雨湖區部分,湘潭縣響水鄉;下四都:湘潭縣響塘鄉中部;上五都:湘潭縣響塘鄉北部;下五都:湘潭市雨湖區部分、湘潭縣姜畲鎮泉塘子鄉;六都:湘潭縣姜畲鎮大部、雲湖橋鎮大部、楊嘉橋鎮部分;七都:湘潭市雨湖區楠竹山鎮,湘潭縣雲湖橋鎮部分,韶山市全部;上八都:株洲市天元區南部、株洲縣雷打石鎮、湘潭縣茶恩寺鎮;下八都:株洲縣三門鎮;九都:湘潭縣中路鋪鎮;十都:湘潭縣譚家山鎮、中路鋪鎮、射埠鎮之間;十一都:湘潭縣射埠鎮與花石鎮之間;十二都:湘潭市嶽塘區大部,湘潭縣易俗河鎮、梅林橋鎮;十三都:株洲縣三門鎮;十四都:湘潭縣花石鎮、青山橋鎮、石鼓鎮;十五都:湘潭縣射埠鎮大部;十六都:株洲縣古嶽峰鎮、八鬥、長衝鄉;上十七都:湘潭縣石潭鎮大部、雲湖橋鎮部分;下十七都:株洲縣淦田鎮;十八都 :株洲縣黃龍鎮。
「湖南人來自天下,江、浙、皖、閩、贛東方之人居其十九(十分之九),江西—省又居東方之十九;而廬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十九」(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語),湘潭亦如此,清同治醴陵縣誌引《湘潭脫難錄》稱「元明之際,湘潭土著僅存數戶,後之人多自豫章(今南昌及附近地區)來」。然觀我湘潭楚氏志賢公派下三房(楚家橋支、印子山支、洪塘支)民國之譜,先祖並非源出江西系移民而來,而是明洪武年間來自直隸(今南京)鳳陽府穎州穎上縣因軍功定居,有資料說我湘潭楚氏為湘中望族,甚至有說法是湖南譚、魏、黎、楚四大家族之一。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顯然挖掘和梳理湘潭楚氏的歷史起源、發展變遷、遷徒歷程、文化傳統、家族精神等姓氏文化的內涵及脈絡,對於弘揚湘潭歷史文化、傳承湘潭地域文化、推進文化強縣建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逐一來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底,供我湘潭楚氏族人及文史愛好者參考。
一、楚氏起源:黃帝後裔,名門望族,在喧囂的世界裡藏鋒斂鍔
1、姓氏來源
《姓解·四八·林部》記載:「顓頊之後也。」《通志·二六·以國為氏》記載的更為詳細:「楚氏,羋姓。本國號荊,遷郢(音影)後改稱楚。楚之先出顓頊高陽氏,曰重黎,為帝嚳(音哭)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誅之,而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之苗裔曰鬻熊,為文王師。成王舉文王之功臣,封其曾孫熊繹,居丹陽,國號曰荊,世以名稱,皆無爵號。至熊達,始強盛,伐隨,使隨人為請於周,以尊爵號。王室不聽。熊達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師也,不幸早逝。成王舉我先君,賜以子、男之田。今居楚,蠻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武王卒,子文王立,始都郢(音影)。子成王立,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音做)曰:『鎮爾南服,使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開地千裡。昭王十年冬,伍子胥復父兄之仇,相吳王闔閭以伐楚,入郢(音影)。十二年,吳復伐楚,楚去郢(音影),北徙都偌。今襄陽宣城西南有偌亭山,是其地也。懷王三十年,入秦不返,楚人立太子橫為頃襄王。二年,懷王卒於秦,秦人歸其喪。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王政立。楚與諸侯伐秦,不利,北徙壽春。負 五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 ,滅之為楚郡。楚凡四十五世。其後以國為氏。」不難看出,所謂羋姓,是傳自上古的顓頊帝高陽氏,而顓頊帝高陽氏系出的黃帝之後裔,所以,楚姓也理所當然是黃帝後裔。
2、得姓始祖
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闢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3、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楚國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特別是楚莊王時,國勢之強,,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大有問鼎中原之勢。但後來由於佞臣弄權,楚王昏庸,加之秦國變法後,崛起於西方,楚國逐漸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終為秦所滅,楚姓之大宗正式產生。在熊繹之後的楚姓產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布於魯(都今山東省曲阜)以及當今之山西、河南等地。歷漢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於江陵縣與新平郡,江陵縣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毋庸置疑應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於今陝西彬縣,可見楚姓入陝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間,楚姓如同漢魏時期一樣表現得非常沉寂,令人難知其繁衍播遷的準確情況,但楚姓以上述郡望為中心,漸播遷於今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後,楚姓見諸史冊者漸多起來。南宋至元,楚姓因戰亂之苦,漸有南遷於雲南、廣西、廣東者。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官場黑暗,戰亂頻繁,災疫連綿,始建明後,人口減員甚巨,為「緩解中原之急務」,明政府強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在祖國西北之甘肅、寧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則有南入越南、緬甸等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此際也有沿海之楚姓飄洋過海,入臺灣或國外者。明末滿清屠川後的湖廣填四川,則有兩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慶之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等地者。
4、本支始祖
一世祖 成公,直隸(今南京)鳳陽府穎州穎上縣黃土坡人。生於天曆年間。至正十二年從明太祖,授安陽總管。二十四年授鷹揚尉,世襲百戶。洪武元年八月授流官,敕命昭信校尉。十月調徵陜西華州帖木兒,陣亡。遷湘陰楚氏始祖楚端公,祖籍直隸(今南京)鳳陽府穎州穎上縣黃土坡,明洪武12年(1379)襲父楚成(子二:瑞、賢) 公爵為襄陽衛百戶宰,洪武29年(1396)以功授長沙衛千戶,成公次子楚賢(子五:鎮、斌、剛、英、鋒)公隨任遷湘潭,為湘潭楚氏始祖;賢公四子楚英公居洪塘,遂為洪塘楚氏始祖。(注:這裡不能不嚴重聲明的是,網上有關湘潭楚氏本支始祖的介紹均系錯訛傳聞,誤導楚氏族人。均不能為據)
湘潭洪塘楚氏七譜所載: 志賢公傳
公諱志賢,成祖次子也。生元至正末年。及明太祖受命,成公以鷹揚衛昭信校衛死陜西華州之難。時公方孩,家金陵。洪武十一年恩恤陣亡將士,於是伯兄端以長承襲,授襄陽衛承信校尉。十八年調徵湖耳寨,十九年徵大藤峽羅綠峒,有功,是年陞授長沙衛千戶所。公隨任到長沙,得城內地名雞公坡居焉。是時天下無事,兵甲不用,因慨然有田園之志。溯流至潭,經洪塘,見山水清秀土地平曠,遂就居之。又見楚家橋之地僻而風古,曰:「天台、武陵不在人世間耶?督耕課讀,此亦可矣!」復遷居之,遂以為老焉。更置印子山田業。子五。其二無傳,即其三基居其三子。至今我族居潭者皆公裔也。為潭鼻祖雲。
二、 楚氏文化:古道熱腸,盡忠報國,在時代的潮汐中泰然自若
1、郡望堂號
郡望:新平郡:隋朝末期以北地郡之新平縣置新平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為豳(bīn,音賓,豳州為古地名,在今陝西省旬邑一帶)州,唐朝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為邠州,後曾一度改為新平郡,治所在新平(今陝西彬縣),下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四縣,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等縣地一帶。
堂號:楚姓的主要堂號有: 「新平堂」、「 寶善堂」等。
2、家譜文獻
[湖南]楚姓氏族源流
湖南省文獻委員會輯,1949年稿本。
載長沙洪塘楚姓氏族源流,其始遷祖英,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遷居長沙洪塘;湘陰楚姓氏族源流,其始遷祖光宗、光縉、光顯,明崇禎間遷居湘陰。
存湖南上海圖書館。
[湖南長沙]洪塘房楚氏四修譜□□卷
(清)楚文藻等纂修,清道光五年(1825)新平堂木活字本。0020
始遷祖端,成長子,明洪武十九年(1368)遷居長沙洪塘。
上海圖書館(存卷5、9、11)。
[湖南長沙]洪塘房楚氏五修譜□□卷
(清)楚振槐纂修,清鹹豐八年(1858)新平堂木活字本。
始遷祖端,成長子,明洪武十九年(1368)遷居長沙洪塘。
上海圖書館(存卷5、13、19)。
[湖南長沙]洪塘房楚氏六修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楚自然纂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新平堂木活字本。
始遷祖端,成長子,明洪武十九年(1368)遷居長沙洪塘。
上海圖書館(存卷1~3、5~26、卷首、卷末)。
[湖南湘潭]洪塘楚氏七修族譜十二卷
(民國)楚瑤陔、楚東航等篡修。民國九年(1920年)四福堂刊木活字本,三十四冊。藏湘潭縣郭家橋、洪塘楚姓村民家中。
[湖南湘潭]楚氏印子山房六修族譜□□卷
湘潭縣圖書館(存卷5、7)。
來源:《湖南家譜知見錄》 湖南圖書館編纂
民國9年(1920年)湘潭洪塘楚氏七修譜。
3、字輩排行
湖南湘潭楚姓分3大支:一長房——斌公房;二次房——剛公房;三季房——英公房。分別是楚家橋支、印子山支、洪塘支。
字輩三支合用如下:家聲振起,宅定中湘,仕秉經訓,才植秀良 ,忠廉守法,孝友傳芳,敦倫篤本,宗澤宣揚。
根據楚氏洪塘支七修譜的修譜人查考舊譜,湘潭楚氏三房以前各有各的詩歌:
十一派之前的行派詩,未作詳考,不甚了解。十二派起是根據:「家、聲、振、起」而寫的行派詩。
家:剛房支譜心字派,斌房支譜日字派。
聲:剛房支譜順字派,斌房支譜謨字派。
振:剛房支譜官字派,斌房支譜肇字派。
起:剛房支譜清字派,斌房支譜自字派。
剛房立派詩曰: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斌房立派詩曰:日謨肇自先,作述冀光前。
自十二派起,湘潭楚氏三房統一起用新的行派詩歌。
楚氏洪塘支七修譜所載英房行派詩歌八句32字
大(家)謨(聲)肇(振)自(起),
宅定中湘
士秉經訓
才植秀良
忠廉守法
孝友傳芳
敦倫篤本
宗澤宣揚
行派詩歌的大概意思是:作為楚氏族人,對大家共同制定的族規族約,要從自已做起,我們定居在湖南中部地區(歷為魚米之鄉),人人都要秉承先賢的教誨、訓誡,不管是有才能、有學問的知識分子、還是男耕女織的種田人家,都要樹立良好的品德,努力成為優秀人才,可用之才。辦事要忠誠可靠、廉潔守法,平時要孝順長輩,友愛親朋,只有誠實為本,品德高尚,才能發揚光大好祖宗們、先賢們遺留下來的光榮傳統。
說明:筆者知識水平有限,理解不夠全面,解釋不一定準確,只能拋磚引玉。
4、宗祠對聯
5、楚氏家訓
楚氏宗祠族約十五條
忠君上第一
孝父母第二
宜兄弟第三
慎喪葬第四
培墳塋第五
保宗族第六
匹婚姻第七
肅閨門第八
篤教訓第九
慎交友第十
恤孤寡第十一
睦鄉鄰第十二
戒爭訟第十三
尚節儉第十四
勤職業第十五
6、家族精神
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鳴將驚人」的創新意識,「撫夷屬夏」的開放氣度和「深固難徒」的愛國情結,以及老子、莊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響著楚氏後人。在中國歷史上,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壓天工的漆器工藝、義理情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精彩絕豔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凝聚著楚氏後裔的聰明智慧和辛勤汗水。楚國的歷史文化深刻影響著湘潭楚氏一族,楚國人「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絕不推諉、敢於承擔的精神,堅守職責、不畏強權的精神,善於反思、痛改前非的精神,善於隱忍、不屈不饒的精神,心胸開闊、勇於接納的精神,開拓進取、永無止境的精神,充滿自信、浪漫情懷的精神」在湘潭得到發揚光大,成為湘潭楚氏一族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7、楚氏名人
臺灣政要——楚崧秋
楚崧秋,1920年8月11日生於湖南湘潭白雲鄉。父親楚廉山對中國的古代文學,尤具是書法、詩文,有很高的造詣,有河東「八賢四君」的美譽。母親魏文芳女士出身名門閨秀,尤其驚人膽識和非同一般的分析判斷力。
1、簡介
1934年其父去南京謀事,他隨往南京,進入南京市第二中學念高中。17至19歲在杭州讀書。1937的抗日戰爭爆發全家回到原籍。母親命他轉入省立長沙高級中學(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完成了高中全部學業。1938年秋日軍進逼長沙,母親鼓勵他遠赴重慶繼續深造,他順利考上國立中央大學政治系,1943年學士。畢業不久,繼而進入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研究院,1945年文學碩士,韓國檀國大學及秘魯聖馬丁大學榮譽哲學、法學博士。1946年到中央幹部學校研究部第1期深造,任蔣經國秘書。中央幹校畢業留校任教4年 曾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研究所從事研究。由於學識不凡,才幹突出,又具有高度工作熱情,因而受到當時國民政府有關各方的器重,直接進入中央機關工作。1949年7月間,國民黨東遷。母親極力勸他帶著妻室女兒離開湘潭鄉下,從此他斷然遠走天涯。
2、人生履歷
蔣介石賞識
1954年9月,他結束陽明山的革命實踐研究院黨、政、軍聯合作戰研究班學習、國防研究院畢業。韓戰期間,在東京盟軍總部擔任翻譯。1951年任新聞專員。1952年任臺灣行政專科學校副教授。正準備赴美深造,卻因蔣介石對他才智的賞識,乃於1954年10月擢拔為「總統府」侍從中文秘書、蔣介石新聞言論秘書。
1958年他被指派出任當時主管國民黨宣傳、文化、新聞工作的中央委員會第四組副主任職務。後任「國民大會」新聞秘書、「國家安全會議國家計畫委員」。
從事報業工作
1959~1995年兼任臺灣師範大學、中興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64出任《中華日報》社社長,兼《成功晚報》發行人。這是他正式主持報業工作的開始。他在接掌社務之後,一路荊斬棘,從而聲譽鵲起。1972年他被擢升《中央日報》發行人兼社長。他本著知人善任,培養人才與發揮智慧型的企業經營管理為原則,創造了該報70年來最好的成績。13年的辦報生涯,使他成為臺灣新聞界的一顆明星。1977年9月調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副秘書長。他在三年任期中,以改革開放著稱,博得海內外知識份子認同,甚至反對黨人士也認為他為一理性平和對手。
《中央日報》董事長
1978年升任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國家文藝基金會主任,主管文宣系統。1980年他繼李煥擔任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後任中馬星(指新加坡)文經協會理事長,政治大學教授。1987年,為免《中央日報》失去競爭力,他再次受命回到《中央日報》社接任董事長。1989年當選「全國報業協會理事長」。1989年任「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1990年6月應邀為「國是會議」代表。在《中央日報》4年後,他認為應該交棒了,於是自請退休。1991年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93年10月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1996年始任《中國時報》、中央電視公司、國民黨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顧問。5月未獲續聘「總統府國策顧問」。1997~1999年任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監事。1998年起任「中國新聞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央大學」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地區專欄作家協會理事長。自1963年11月起,為國民黨第9~13屆中央委員,1993年8月起,第14、15屆中央評議委員。他將自己的40個春秋,完全奉獻給新聞文化事業,被社會公論為一位鞠躬盡瘁的文化使者。同時他還從事新聞教育及研究工作。至今他仍為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的講座教授。在他漫長的服務歷程中,他曾受到臺灣各方面的推崇和國際新聞傳播界的敬重。因此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事功,散見於臺灣和英、美、日等國的名人錄,近年亦為大陸新聞年鑑及社會科學家大辭典等所選刊。
3、促進國家和平統一
奔波海峽兩岸
這些年來,尤其近幾年來,他奔波在海峽兩岸,為改善兩岸關係,促進國家和平統一的共同目標一心一意,竭盡所能。1992年4月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前身為中央大學)建校90周年紀念時,兩校校長發函邀請在臺灣校友崧秋先生等返校聚會,南京大學聘崧秋先生為「南大校友總會名譽理事」,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東南大學則聘崧秋先生為「東大校友總會名譽會長」。5月18日,18位大陸記者訪問團抵達臺灣後,他以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的身份,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兩岸同業餐會,曾致詞說:「4年以來,兩岸的交往比之過去40年間,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而大陸記者團的來訪,為兩岸新聞從業人員往來揭示了新一頁。」9月,「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楚崧秋和中國記協臺港澳辦公室主任柏亢賓提出了加強兩岸新聞界高層人士交流的動議。11月,楚崧秋向中國記協發出了關於召開海峽兩岸新聞研討會的倡議,中國記協表示贊成。
學術研究討會
1993年元月7日,他應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市臺灣研究會以及臺北的亞洲與世界社邀請,參加在上海市舉行的「二十世紀經濟對海峽兩岸之挑戰」學術研究討會。這次他受到當時上海市市長黃菊先生及海協會汪道涵會長等的熱誠接待,並交換意見。時過數月,他又應中國作家協會的邀請,以「臺灣兩岸文藝交流訪問團」名譽團長的身份,率一行16人到北京訪問。是年春,楚崧秋就研討會有關事宜與中國記協溝通後向時任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副主席、大公報總編輯曾德成提出在香港舉辦第一屆兩岸三地新聞研討會,得到積極回應。5月,首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新聞研討會籌備會在香港召開。楚崧秋、柏亢賓和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全體執委與會。11月24~26日,第一屆研討會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辦。大陸20人、臺灣20人、香港20人與會。香港資深報人查良鏞博士在開幕式上擔當主禮嘉賓,提出了「三地同業,皆兄弟也」的口號。1994年9月17~23日,第二屆研討會在長江三峽「巴山」號遊輪上舉行,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大陸22人、臺灣21人、香港18人與會。另有特邀與會者12人。1996年12月17~20日,第三屆研討會在臺北舉行,由臺灣「中國新聞學會」主辦。大陸15人、臺灣40人、香港21人與會。澳門新聞界有4人列席。這樣分別於三地輪辦,1997年12月1~6日,第四屆研討會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辦。大陸24人、臺灣28人、香港28人、澳門15人與會。由於澳門的正式加入,會議改名為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1998年秋由中國現場主邀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第五次,至今已舉辦十屆。他一直認為:「新聞交流不要淪為口號,而要成為加強了解和溝通的橋梁」。
湘潭大學人文院設立獎學金
1996年9月他專程返籍探親時,曾應湘潭大學潘長良校長邀請,赴湘潭大學參觀,受到湘大萬餘名師生的熱烈歡迎!為了紀念他的母親,還從其退休金樂捐人民幣50萬元,在湘潭大學人文院設立了獎學基金,湘大師生對崧秋先生的義舉表示感謝和欽佩!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楚中元
楚中元,號吟豪,筆名楚原,湖南湘潭人,1893年7月11日生。先後畢業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和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科。歷任廣西大學、江蘇省立第十一中學、湖南省立湘潭女子師範學校、湘潭中學、長沙嶽雲中學等校文史教員共約30年。
新中國成立後,曾入華北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1951年12月經毛主席批示,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1975年10月29日病故,終年82歲。
楚中元學識淵博,一生獻身教育事業,誨人不倦,於授課中,經常給學生講時事,抨擊時弊,伸張正義,引起當局不滿,多次被辭退。他擅詩詞,著有《楚原詩痕》。
(摘自《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傳略》)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楚湘匯
楚湘匯,湖南湘潭人,一八九九年生,一九六六年三月在上海病逝.終年六十七歲。當他在北平大學求學時代就參加了李大釗同志主持的馬克思主義講學會,接受了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辭去安徽地方銀行副行長職務,轉輾奔赴抗戰大後方重慶,開始參加革命。一九四五年加入重慶民主建國同盟,任重慶理事。 一九四七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從一九三七年開始,楚與用總理、董老有密切聯繫。抗戰時期,楚湘匯同志在重慶總理和董老領導的紅巖南方局(八路軍辦事處)屬下進行地下工作。當時他以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聯總署常委、專員和重慶湖南省銀行經理的公開身份。並利用他在銀行金融界的影響。為党進行工作。他還兼辦一個煉油廠並任董事長,廠內大部分職工,尤其是重要的職員,都是由紅巖和新華報館兩方面派去的.廠的任務是為黨籌集資金,掩護地下黨工作和解決供應新華日報油墨問題,廠的收益。一部分由楚湘匯同志直接交給董老,大部分是捐獻給新華日報和由新華日報轉交紅巖南方局。後來,很多同志常提到這個廠工作得出色,是當時八路軍辦事處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也是掩護地下黨工作和在經濟上物質上支持新華日報的重要據點之一。他的捐獻佔當時新華日報經濟來源的三分之一。在粉碎國民黨對我黨的經濟封鎖,在對我黨當時處在經濟困難和白色恐怖下的八路軍辦事處。楚湘匯同志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當時他常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和國民黨某些個人關係來營救和保釋我們的同志, 他這種不顧個人生命危安,赤膽忠心。無限熱忱、忠心耿耿、忠誠於革命事業、忠於黨、忠於人民的無私精神,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抗戰勝利後,在南京黨的中央社會部領導下,以南京湖南省銀行經理的公開身份,掩護南京黨和黨支部負責人.當總理離開南京後,楚湘匯同志一直擔任掩護南京電臺,同時深入虎穴,為黨獲集了重要軍事和經濟情報,對國民黨在撤退前的經濟破壞進行了有效的鬥爭,為配合南京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解放後,楚湘匯直接將電臺交宋任窮。柯慶施同志。
解放後楚湘匯同志與董老常有詩書往來,總理、董老曾二次電召他採京工作。他在人民銀行總行任過短期貸款處長,後因哮喘症返南方。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行政委員會秘書處長、財經處長、檔案處處長,上海市參事等職。
楚湘匯同志在白色恐怖下積極追求真理、尋找光明,尋找拯救中國的革命道路。一旦找到了黨,轂然決然地拋棄高官厚祿,置家庭不顧:冒著生命危險,奮不顧身地忠心耿耿地為黨工作,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他的一生的道路,正是反映中固舊知識分亍從民主主義思想走向共產主義的光明道路。楚湘匯同志在工作中一貫勤勤懇懇.實事求是:團結同志,聯繫群眾;王確執行黨的統戰政策.在愛國民主人士中享有較高的威望,對固結和改造上海二商界發揮了積極作用。
紀念廣州黃化岡72烈士等8則(作者楚春圃)
楚春圃(1890~1949),湘潭縣城區河東人。清末秀才,擅長詩文,曾與楚廉山、李漁叔被稱為「河東三鳳」。
紀念廣州黃花岡72烈士
家國換頭顱,千秋烈業留青史
河山揮涕淚,二分春色憶黃花
挽王綸
榆社,宰肉才,匕鬯無驚,歌管樓臺聲細細
耒陽城,傷心地,風雲變色,清明時節雨紛紛
【注釋】①王綸曾任湖南桂東、湘潭縣縣長,1940年被湖南省省長薛導冤殺於耒陽。② 榆社:漢高祖劉邦為 榆鄉人,初起兵時禱於 榆社。後以此為故鄉的代稱。 ③宰肉才:《史記·陳丞相世家》:「裡中社,(陳)平為宰,分肉食最勻。父老日:『善,陳孺子之為宰!』」 ④匕鬯無驚:匕,羹匙;鬯,秬黍釀的香酒。二者皆宗廟祭禮用物。《周易.震》:「震驚百予』不喪匕鬯。」後用以形容軍紀嚴明,無所驚擾。 ⑤「歌管」句:宋·蘇軾《春宵》詩句。 ⑥「清明」句:唐·杜牧《清明》詩句。
代湘潭中學挽某女同學
涓水一泓清,弦誦相聞,渡口餘暉橋上月
陽關三疊遠,人天永隔,玉樓環佩古塘書
【注釋】①陽關三疊:唐.王維《渭城曲》,本《送元二使安西》詩,後人送行俱唱此,反覆唱三次,謂之「陽關三疊」。 ②古塘:湘潭縣古塘橋。抗日時湘潭中學曾遷此。
代某挽女弟子
東床快婿屬清門,待詠桃天,可勝玉樹蒹葭感
南國賢媛赴瑤島,莫醒蘭夢,忍看作賦悼亡悲
【注釋】①桃天:《詩經.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喻婚姻以時。②玉樹兼葭:比喻兩人對比,美惡不相稱。《世說新語·容止》:「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
挽鄰翁
炊煙萬縷密如絲,最相親北屋東牆,麗附每懷依大廈
爆竹一聲剛除舊,忽聽到隔籬鄰笛,吹來何忍盡餘懷
【注釋】鄰笛:比喻追昔懷舊。詳見前注。
代王禮葵挽楊潤初
我公於先父在邢譚之間,只存問多疏,東道曾過君子宅
賢嬡與內人有姐妹之誼,羨承歡少慕,北宮猶是女兒身
【注釋】①邢譚之間:喻為連襟戚誼。②北宮:戰國齊·北宮嬰兒子,實為女性。北宮為複姓。孝女,撤去女兒裝飾,至老不嫁,以養父母。
代唐鏡秋挽同學沈某
雲湖夜月,故園猶切關懷,把酒話桑麻,最難堪三徑就荒,等是有家歸未得
鄂渚徵帆,往事何須回首,掛冠埋土壤,忍拋卻一春依舊,所恨求安計不同
【注釋】①三徑就荒:晉·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②鄂渚:代指武漢。
代某挽未婚妻
曾記鴛鴦譜上,海誓山盟,割臂初心,期成眷屬,秋風情脈脈,最難遣臨歧話別,好事多磨,兩地倍相思,莫翔彩鳳雙飛翼
詎圖杜宇聲中,香消玉殞,求凰古調,復向誰彈,春雨悵綿綿,沒奈何夜半悽清,羈愁欲絕,九原如可作,遙望靈犀一點通
【注釋】①彩鳳雙飛翼:襲用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②杜宇:杜鵑鳥,其聲甚哀。③求凰古調:漢.司馬相如,琴奏《鳳求凰》曲,以挑卓文君。 ④九原可作:死而復生。⑤靈犀:舊說犀牛神異,角中有白紋直通.因此比喻心心相誦。
參考文獻
1、(清)陳嘉榆,(清)王闓運修纂:《(光緒)湘潭縣誌》,嶽麓書社,2010。
2、鄢光潤著:《湘潭姓氏源流》,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09-01-00。
3、中華楚氏網,大中華族譜網,中華家譜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