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族譜】 喻東埠溪艾氏三修族譜流源

2020-12-22 騰訊網

提示點擊"艾氏宗親網"關注艾氏平臺

平臺宗旨 逐本溯源,團結互惠,集中艾氏優勢資源,打造九州艾氏精神平臺。

穎公後世第三十八世孫 艾力群

喻東埠溪艾氏三修族譜流源

且夫粵稽上古,序昭穆順祖禰,溯歷世之源流,艾本神農炎帝。厥後軒轅代政,遠祖嘗為四嶽,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申姓姜。殷末鼻祖子牙,避紂隱於海濱,文王訪霸王輔,如有聖人適周,號稱曰太公望、尊拜太師尚父,博聞善謀霸業、兵權奇計傾商,封齊建國屏周,奉祀杖鉞專徵,因俗簡禮修政,累世受爵賢良。

齊國兵甲敵於秦楚,貨財通於魯衛,自莊僖桓公霸業後,國勢趨衰,篡奪相仍,宋晉交伐,君臣奔走道路,朝晉暮楚,殆無寧歲。崔杼、慶封后,齊景公欲霸王者託於賢;公叔裔款出仕,與梁丘據、晏嬰等共輔齊君國事,持社稷立功名。齊自是日強,與晉並霸,晉霸西北、齊霸東南。

蓋古者立氏,必告於太史。齊國公室大夫裔款,封邑為艾,遂告於齊國史官,以封邑艾為氏,即為吾族得姓始祖。後景公薨,諸庶公子爭位,強家權臣震主,田陳氏代齊,乃漸除諸家及公族。孔公有子鰲,出仕薛,國變邦移、家破人走,逐漸失去封建貴族身份,其後世裔孫以艾為氏焉。

今考證季梁者,追溯宋孔防叔,亦獨家之言也。夫商周諡法不同、齊宋治國有異、儒兵兼修並用。吾族世代口耳相傳,列子春秋書法可考,古有天嶽山石聖篆文,宋譜亦有源流世系,裔款為齊宗室,願君自由辨別。亦有考證夏少康女艾也,《左傳·哀公元年》、《楚辭·天問》、《竹書紀年》多有所載;再有《左傳·哀公二十年》記載春秋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遂適楚;又有商周史南北古艾國同時並存,艾鼎侯銘文為「維無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錫爾侯,豐爾稼穡,使爾子子孫孫永保用享」,以上皆由君讀之。蓋艾氏雖族眾寡,亦多源流多分支焉,古者言「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誠如馬克思所言「如不表述自己,必被他人所述」。

秦並六國、士族門閥,歷秦漢晉唐,宗支繁盛、間有人傑、瓜瓞延蔓、分散各別、幾經輾轉。隋唐科舉取士、庶族官僚、文脈漸興。吾新餘(臨江府)艾氏太祖穎公,徙居於鄆州之谷城山,後唐長興辛卯科,受春秋左傳、鑄鼎象物賦,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並列最少年、為世人驚嘆。穎公奪魁,歷仕五朝,後漢中書舍人、地居機要、人近天子,權勢頗重;後周散騎常侍,常伴天子左右、執掌政令文脈,入則規諫顧問、出則騎馬散從,凡選授予遷轉誅賞處分,帝必與穎公參懷;宋初為工部侍郎,乾德請老致仕。

穎公生子三人,俱登仕籍,次子仲儒(亦作仲孺),即吾族成祖。宋太祖開寶年間,仲儒公二十而冠,投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曹彬麾下,平南唐李煜有功,遂仕今蘇南浙江為官。至道年間,供奉官劉文質嘗入奏,察舉仲孺公有治跡,並降璽書褒諭。受宋太宗恩賜,仲儒公獲進士出身,累遷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巡使、太常丞、侍郎,掌管宗廟祭祀禮儀。

仲儒公生子四人,次名預,即吾族高祖。自幼隨父旅居兩浙蘇杭,智質聰穎,博學多聞。宋鹹平三年赴舉,除知襄陽光化知軍,遂居於光化,歷官至戶部侍郎。

吾族穎公為三朝重臣,而嘆累世先祖皆入朝為清望官、數為大夫第,後世孫裔多受恩萌。「龍池墅世祖知喻領南粵、學堂山暹公立派接埠溪」。預公生子四人,第三子名暹,即吾族世祖,以蔭補授文林郎,知新喻縣事,任滿遷升宣德郎,知粵西藤州司戶參軍。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自喻城乘舟東下七十裡,至擢秀鄉,夜遭烈風洪水,家眾畏行。暹公見擢秀鄉袁水六曲十二彎、川原秀異,乃駕舟攜一子之任,留二子築室於學堂山,置買產業。自此,遂世居焉。

然則吾族居於一馬平川之袁水贛江之濱,下遊之鄱陽湖本乃蓄水洩洪之地,袁贛二水穿境而過、不時肆虐,古代尚無大堤護佑,渝東擢秀鄉學堂山頻遭水災,每逢特大洪流,人財損失尤為慘重,加之瘟疫更甚。苦風悽雨、亂世兵燹、諸村各房疲勞、不堪言狀,家族文化遺存實則萬分無奈,撰牒修譜時而被迫擱置。喻東埠溪族譜多以草譜手抄本傳世,正因頻遭水患兵戈,艾氏家譜才有幾度散失又復修還原,甚至百年不曾修譜之史例,吾於是知修譜者之具費苦心也。

「封邑新氏第汶上道脈遠、授郎開宗派擢秀源流長」。歷經山東祖源汶上——宋朝中央都市——光化軍事重鎮——新餘江南古縣。卜居學堂山以來,繇是新喻與鄆州、光化三家族屬,亙古相通,往來絡繹。然滄桑歷變,盛衰交替,吾族歷史上多遭兵亂賊患。至建炎間,宋室南渡、兵戈擾攘,與山東祖源南北殊方、故人音問稀少。

宋蒙軍事同盟破裂,1235年至1273年,襄陽曆來兵家必爭之地、水路交通要塞,戰事最鼎沸。宋元38載集精銳力量,數奪襄陽、死傷慘烈。今襄陽老河口市(原光化縣)市區及艾氏聚集鄉鎮,均為六百年上下艾氏後裔,更無山東遷徙而來者。傳說市區西郊一裡許有艾氏所築一口四眼井,現周邊戶口無艾氏宗親,未發現預公後裔,更無光化堂號之村組。

臨江自建鎮乃後戈庚廩之積,為駐兵囤糧要地、兵家所必爭。1352至1354年,元末南紅巾軍鏖戰江西湖廣之甲午兵亂,吾族文牒印信多有散失。清鹹豐三年至七年,太平軍曾三次臨江府鏖戰,吾族亦受創傷。二十世紀前葉亦有北伐、圍剿等徵伐。歷史以來,幸多有宗親巧妙珍藏,所之舊譜重見天日。而吾族依然尊卑有序,昭穆不紊者,實由斯譜之存,而世系明白故也,豈非宗祖積德。自今以後吾族之子孫,篤志詩書名魁天下,光前哲而益振宗風者。

暹公生子三人:庭學、幼學、常學。暹公長子庭學,生子四人,應箕、應雷、應璧、應奎。庭學長子應箕生子五人,員、文、憲、宗、宜。應箕長子員生子三人,琮、寶、權。

員長子琮生子三人,善作、善繼、善述。琮長子善作生子一人旺,旺生子一人篤道,篤道生子一人徒聖,徒聖生子一人仁達。仁達公出生於宋紹定五年(壬辰年,1232年),生子二人,永盛、永茂。永茂居橋頭 戴巷。

員次子寶,生子一人九成,九成生子一人升,升生子一人明。明公出生於宋和宣元年(己亥年,1119年),1144年的甲子大水,首次學堂山崩塌,於宋紹興二十一年(辛未年,1152年)遷居下官湖,為下官湖始祖。

員三子權,生子一人德成,德成生子一人昱,昱生子一人亮。應箕四子宗,生子二人, 、洽。宗長子 生子一人少成,少成生子二人,鼎、衍。少成長子鼎生子一人望。望公,宋紹興三十二年(壬午年,1162年)遷居沂岡(今江下),為沂岡(今江下)之始祖。

明清兩代歷經滄桑、戰爭洗禮,江西徙湖廣、湖廣填四川,狹鄉遷寬鄉、均田到丁戶。少成次子衍生子一人成。成公遷居臨郡石下,其後裔國憲公於明萬曆二十九年(辛丑年,1601年)遷入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為始遷祖。

庭學三子應璧生子一人 , 生子二人,溥、澠。 長子溥公遷居瑞州;次子澠公遷居撫州。

暹公次子幼學,生一子應來;應來生五子,立、及、祺、津、用。應來次子及公,出生於宋慶曆七年(丁亥年,公元1047年),遷居袁州。應來三子祺,生子三人,再榮、再延、再更。祺長子再榮公,出生於宋熙寧三年(庚戌年,公元1070年),遷居金川桂源;祺次子再延公(生卒年不詳),遷居雙村;祺三子再更公(生卒年不詳)遷居金川。應來四子津,生子三人,光堯、光祖、光懷。津長子光堯公遷饒州;津次子光祖公、三子光懷公遷居分寧。

我族十四世祖、大宗仁達公,自從宋景定元年(庚申年,公元1260年),因洪水學堂山再次崩頹乃攜子永盛、永茂從學堂山移居埠溪。永盛公生佑一、佑二,佑一生二子, 志紳派下分衍東房、前房、北房(飛支眾、瑞支眾),德紳開創喻北之祖。佑二生三子,榮紳(下房)、賢紳(西房)、祖紳,祖紳乃開創分宜棗木山、湖澤青草湖之祖。垂奕葉之宗遠,紹源流之本,然仁達公次子永茂公攜二子不忍遠離先業、受命固守祖宅。永茂公長子德泰公,出生於宋鹹淳五年(已巳年,公元1269年)居橋頭,德泰公之第十-世孫,諱子榮公,出生於明天啟元年(辛酉年,公元1621年)遷居庫塘;永茂公次子德隆公,出生於宋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遷居戴巷。

江南西道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上古以來農業耕作,尤其鄱陽湖平原,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歷來為稻穀主產區,土地耕作於宋便達高峰,人口於宋為全國之首。擢秀學堂亦地處商路要津,農商經濟興盛繁榮。穎公第八世孫(叢公第五世孫)順翁公,出生於宋元豐三年(庚申年,公元1080年),中鄉舉,授陽城教授,歷遷臨江軍教授,任滿擢升瀏陽縣令,乘舟溯上水,經喻東之學堂山,訪知兄弟琮、沿等之家眾,留宿五日。倐爾孝友之心生,而愛敬之意起,辭不就位,而不得赴任三年,以老解復之兄長於學堂山,卜居於萬全之地。故,於宋紹興十三年(癸亥年,公元1143年)卜居萬全,為萬全之始祖也,逐步發展成為新餘姚圩名門望族。

新餘(臨江府擢秀學堂)艾氏,吾之宗派、吾之家族,興旺發達,絕非易得,乃備嘗艱難困苦而起,乃文脈學風顯著而興,惕厲奮進之結果,鬱郁乎文哉。惟祈我艾氏後世子孫,彰揚尚賢,崇德族風,勤奮上進,光前裕後,福澤綿綿,永世其昌。

是為序。

西安交通大學01級05屆本科生

穎公後世第三十八世孫力群頓首拜撰

公元二零二零年庚子癸未月

相關焦點

  • 「百家姓」艾氏追根溯源《序》,盤古開天地,炎黃續子孫
    還先後6次赴江西、江蘇、上海、河南、湖北、四川、重慶、湖南、山東、河北、陝西、甘肅、山西、北京、遼寧鳳城縣等15個省(市)的43個市、縣、區,對35個艾氏宗族進行了實地調研,共查閱地方志21部,查閱各艾氏宗族族譜30來部,訪問知情者數百人,獲得了大量的艾姓源流實證材料和現狀情況;與此同時,還通過寄信、發電子郵件開展函調,輔以電話徵詢,又獲得了有關艾姓源流和現狀的豐富信息
  • 即墨江氏族譜六次續修 為修族譜赴發祥地尋根
    江氏族譜耗時三年才完成續修,第一批印製了兩千冊。 從上到下依次為嘉慶版、光緒版、民國版、新版。     在即墨流傳著「一門三進士」的佳話,而這三進士正是出自即墨江氏一族的祖孫三代。據《即墨江氏族譜》記載,即墨江氏本姓嬴,後改姓江,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元末遷居即墨東關成為當地望族。
  • 大校阿里堅:修族譜,傳家風
    從金山銀水的阿爾泰山走來,30年戎馬生涯鑄就新家風;23年心願變為現實,修家譜只為明史育人、傳承家風……這是曾任新疆邊防總隊副總隊長的阿里堅•克裡木大校人生經歷、家庭狀況的濃縮。現在,阿里堅正在修祖譜,期望將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魏書·斷氏志》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將隨遷的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東氏改為單姓陳氏。  戰國時,陳軫任楚相,封潁川侯,成為潁川陳姓開派祖,由此陳氏郡望出於河南潁川。東漢時任太邱長的陳實為潁川陳氏十世祖,福建陳姓絕大部分都是潁川流派。  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5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35%。
  • 龍氏天鰲公後裔族譜譜序,供穿青族人參考
    鎮雄州下五甲 天鰲公之裔龍氏族譜(鹹豐年間版) (2019.09-2020.07) 天鰲公十七代裔孫龍旅權 校錄 羽音武陵郡龍氏族譜序 上古洪荒,治世穴居野處
  • 歷代張姓族譜
    第二冊,收清光緒《旌陽張氏通修宗譜》,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之一、之二;中卷有之一、之二、之三;下卷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光緒二十六年(1900),張慶彬等修,永思堂刻本,原裝二十冊。其譜於張氏起源、播遷及衍派,記載甚詳。以大卿公為一世祖,取名《旌陽張氏通修宗譜》,旨在聯絡散居於各地的大卿公之後裔。
  • 慢讀丨海南這一家子族譜續修了800年,從未間斷
    謝越榮說,為智公的子孫,從1988年以後,每隔20年就會修一次譜,而每隔30年,他們作為第四支為智公支脈,又會參加「三卯公」血脈的一次大修譜。而在1988年前,這兩個修譜時間分別為30年和60年。>民國時期續修的臨高《謝氏族譜》。臨高謝氏修譜有什麼規矩呢?謝卓石說:「修譜是依據上一輪的族譜的記錄來修的,上一輪沒有入譜的人,這一次要入譜。
  • 技術之一,泰州族譜定製製造商
    後勤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先後主筆編寫了全軍通用教材《戰術後方勤務》,參加編寫了《戰略後勤學》、《國防後勤戰略研究》、《後勤訓練法》等專著、教材其中獲原解放軍後勤學院教材評比二等獎一個,獲**教學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一個、三等獎二個曾在全軍性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有的被評為論文,並被編入論文集曾榮立三等功,並多次受嘉獎[2]《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
  • 聚館劉氏 電子族譜系統
    聚館劉氏 電子族譜系統 族譜又稱家譜、宗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來源與變遷,是一個家族的血脈史,族譜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 秦國國姓嬴氏現有數萬人 90後後人慾重修族譜(圖)
    修訂族譜  她想為嬴氏族人重修族譜  「在重修《嬴氏族譜》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有趣故事。比如,明末清初時,川黔地區出現了餘崇明起義,當時統兵前去平息暴動的,就是一位姓嬴的大將。後來,這位大將落戶當地鎮守,是四川、貴州兩省嬴姓人的祖先。」
  • 「修譜說」一本完整的族譜一定需要這七個方面,你知道嗎?
    下面我們就以已編修好的族譜為例,詳細介紹下這八個部分在修譜時應該怎麼編。一、序言序言主要介紹家族源流、修譜意義、修譜過程和修譜人名。在《青山彭氏錫寬支譜》中序言是這樣寫的:如上圖所示,最開始介紹祖先彭祖「錢鏗」他的生平事跡,然後說出修譜的目的是:約定家訓「持正秉公、勤勞節約、讀書健身、行善積德」緊接著敘述此次修譜的人員:「由景字輩組織、出資、編撰和印刷。
  • 讀《劉氏族譜》,談中國的姓氏及宗族認同和家風、家學的傳承
    按《劉氏族譜》序,開宗明義「譜何為而作,蓋以明尊卑、別親疏、所以帝王傳世以牒,庶民繼世以譜……以達隔世之孝思耳」。由此可知,一姓之《族譜》是界定血緣親緣所屬的特定的社會群體。而族譜又是構成家庭、家族的重要載體。並且從中衍生出了作為社會分子的宗族。
  • 族譜,家族發展變遷的見證,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
    族譜,由於種族遷徙或者是戰亂波及,在現如今很多地方其實已經見不到了,我們在各種因素的變化之中漸漸變得複雜,一村一姓,宗祠家法都很少見到了,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到這些關於家族的印記。族譜,不僅僅是記載了家庭成員的分布情況和家庭關係,有的時候它也關乎著歷史與人文的延續。
  • 大譜師:從《江都卞氏族譜》看卞黃聯姻
    卞子以直諫為時所庸,樹壹方未有艾,遇與子厚殊,其命斯園也,亦猶子厚之意歟?則園之不愚也,有時如不在彼而在此也,則卞子所到之處,愚與之偕,當世所倚賴,後世所瞻仰,與吾儕所責望於卞子之愚者,俱無已時矣。」(《實其文齋文鈔·初集》卷一) 孝萱案:卞寶第先後任順天府府丞、府尹。府署有園,寶第名之日「愚園」。
  • 明朝萬曆三十年續修,安徽歙縣雄村曹氏族譜手抄殘本
    族譜名稱:雄村曹氏族譜族譜版本:抄本影印修纂年代:約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族譜冊數:存1冊共183頁立姓始祖(1世):生二子 : (明) 曹宗仁,行宗一(大四房祖) ; 曹宗禮,諱寄生,行宗二(大三分祖)。宗仁公下四房祖(25世,雄村5世):(明) 曹以能,諱祖才(大房) ; 曹以器,諱社才(二房) ; 曹觀,字以賓,號一清(三房) ; 曹以用,諱友才(四房)。
  • 三槐堂當路王氏向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贈送族譜
    12月6日上午,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舉行三槐堂當路王氏向民俗博物館贈送《東海當路王氏族譜》儀式。據悉,當前連雲港市申報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路王氏宗祠於2018年11月獲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東海當路王氏宗譜》被省市博物館收藏。
  • 日軍騙族譜 利用宗族文化為侵華宣撫服務
    族譜內容抄寫在朱欄本上,書口位置印有「廣州西湖路劉英記印」。  張志斌介紹說,該抄本系由侵華日軍南方軍司令部聯絡官富樫實命令廣州花縣縣政府宣撫班班長吳鬱參抄錄,內容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編次世系」,文末署「乾隆元年四月朔日嘉應州十二世孫歲進士鐘鳴官邦氏編次」;第二部分為「辨誤」,且註明「略摘數條原不止此」;第三部分為「洪氏」世系源流」,署為「嘉慶丁卯依宜黃宗譜補編」;第四部分為洪氏族譜,抄寫了一世祖至洪秀全那一代的十六世。
  • 南雄珠璣巷南遷劉氏族譜資料——劉氏文化
    又云:「劉:雲星汀涉、大羅塘、丹山、汀根、植樹、河村、官塘、明經仙嶺、市橋文源裡。」都是劉族的聚居點。                            據番禺《劉氏族譜》云:「我房遷居始祖劉念四公,乃巨漢公之第四孫也,廣傳公曾孫,開七公玄孫也,祥公之2l傳也。爰溯巨漢公所生二子:長曰裒然,次曰沛然。公生五子:長曰念一,次曰念二,三曰念三,四曰念四,五曰念五。
  • 假如兒子隨母姓,那族譜怎麼記錄,有什麼講究?
    在現代以後,族譜已經沒有原來受重視,甚至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族譜,也就不知道本姓來歷,更何況族譜怎麼記載。歪史所知道的傳統家族族譜一般記載本堂男性人員,對於女性則一般不會有記載。而現在也有一部分的族譜會把女兒記載進去,但是隨著女兒出嫁沒有辦法維護,他們後裔也不能記載進去,嚴格的說,這一些後裔不是本堂的人,屬於外姓之人。
  • 好消息,浙江族譜家譜格式製造商
    浙江族譜家譜格式製造商六一節的前幾天,當全家都在冥思苦想今年六一該怎麼度過時,在班級群中有人提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去戶外炊、遊玩和拓展訓練我一...元旦手抄報又逢元旦的腳步隨著我們酒後的舞步一起翩翩到來酒醒後的清晨,陰冷陰冷沒有陽光的問候,有的只是細雨時落時斷的祝福,它們輕輕下到路面上的水坑裡,圈圈復圈圈,一個圈則代表一對別離之人的團圓記不起每年的元旦是怎麼度過的,或許平凡如他日這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