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氏天鰲公後裔族譜譜序,供穿青族人參考

2021-01-13 騰訊網

鎮雄州下五甲

天鰲公之裔龍氏族譜(鹹豐年間版)

(2019.09-2020.07)

天鰲公十七代裔孫龍旅權 校錄

羽音武陵郡龍氏族譜序

上古洪荒,治世穴居野處,人倫未判,姓名不傳,何言論黨,自伏羲出,方有其氏,然僅傳其氏,而猶未有姓,未分族也。至於懷葛天唐,虞並禹始,分官分野,分地分城,遂因地而命姓者有之。因官而命名者亦有之。是斯入初以姓相傳,亦名以寔傳也。爰稽我龍姓之源,本皇帝有熊氏之孫颺(yang),武安之子,姓董名著,是即我龍姓之所出者也。後以董氏而肇郡,以堯而先也。蓋董父索繼龍姓而作堯之龍官,因命姓於茲焉。其後相繼而起者,龍廷有夔,龍夏廷有龍蓬,啇宵有龍蟠,固未有龍景,漢時生龍沮,五代時生龍敏,此始名華青史,留旨鑑者矣。歷之唐宋元明各稱盛族,有求之不盡矣。生我輩於今日而追憶矣。或居於建業閣中,或於粵東粵西,散處世遠,年湮難以稽查,若此者,本無譜之故也。可迎知者,惟明代來落業黔屬之支。

太祖天鰲公爾遐想我,太祖公籍本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左街人氏,一至洪武開闢調北徵南,驅先慰於水西,改為黑羊菁,以作省城,我祖遂於萬曆年間與張王李一十三姓推西往南,取吳赴黔,先至黃平州落居,又遷龍裡城。及後,又移居黔省城龍井巷,和眾姓文新貴縣,買顧家池塘、買趙璧山九嶺八凹,此皆直聞不獲。自我太祖任陞雲南金鎗道臺,告老歸林,始於貴陽府貴築縣所屬之谷池裡下五甲周劉彭芶找園落業。而子孫始隷籍焉。其後雁塔題名,鹿鳴暘晏勾庸贅也。及第輩,生祖四人,長房居住土門樓,二三房居住小坡上,晚房居住青龍山,至下輩,散處四方而遍黔壤。後是以雲山阻隔,窒遠人遙,於是謹各知其親,各知其祖,並謹各知其祖之祖亙問以接。

太祖歷輩相傳之祖,則瞭然者十無一慨。不知其人,又焉知其名派,與葬之所無故之。取字恁意傳家,今詳觀之,無多犯派欺我祖塟祖。書忘乎一脈次第之衍,凡此者,要皆無旦譜之故也。因而動念本源,鹹思宗族之譜系,在所必急,爰是。

大清鹹豐元年,太祖之裔龍國點、龍瑞、龍伸、龍文、龍廷伸等邀約族內募化舍族人眾等,詣修太祖之墳基,鹹傷世系之莫考,宗派顛倒,實學者之所恥,因命文等隨注族譜鑑別,先後訂成,而派由是我有攷。族黨皆知其名號,各遵其派,則上而祖稱高曾,住葬兩處,此明而後世子孫相傳勿替,則紊於前者不更傷紊於後矣。此非予祖之萬幸也,夫子雖膚淺,亦忘而為之序。

族譜小引

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放乎千裡不窮,發枝萬枝俱皆盛秀,故祖德偶埃難保後裔之繁昌,而宗功克修,預知子孫之福湊,我祖受氏於武陵,衍派於江西,支分建業豫章之墟籍,統吉安府盧陵縣之左街為記。贖營則程遙而難以清綸譜系,則世遠而莫可究,唯有明中業。

太祖天鰲公雖往南取吳赴黔,歷沙石而抱天與之故,投洪江而灑洞庭之漣,袁州風情,不在玉屏清溪之下,鎮遠景致,何讓洪江黃平之先。水行四十九日,風波萬萬屢推千百餘裡,艱難若辛千千,離金獅而赴闢壤,拋玉組以耕桑田處。於勾找村內,葬於五子山前,自祖而孫十餘世,由明至清三百餘年,子孫億億,居遍黔壤之地,富貴若若,色光若羽音之門,大宗詠螽斯而純純,堪美遠族近族,歆兔且而赳赳無分,雖賦謬木而騐福履之原,亦思我祖而卜在天之靈,媛詮祖系陴百代之祖考,勿能忘用,修宗派使萬世之宗支不紊,凡屬子孫之名,任意滅祖者,後必無,即或尊道長之列輩,仗勢並巳者,數心盡杜其輕淨良廔,凡我子孫者,勿替祖命。

莫問妻室莫問居,莫問耕田莫問讀。

存心立志迎太祖,萬古流傳大丈夫。

——俚歸樂題

族眾關情二三分,乘休風順破波行。

事從得處陽失處,家無先人有後人。

根發萬隻容易枯,水習百川最難成。

勸君休丟是閒格,要識死者總算能。

相關焦點

  • 東山龍氏世系 五公總譜序
    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馬援此書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漢語成語「刻鵠類鶩」後來廣傳於世,龍氏家風遂得以芳菲遠播。
  • 【艾氏族譜】 喻東埠溪艾氏三修族譜流源
    穎公後世第三十八世孫 艾力群 喻東埠溪艾氏三修族譜流源 且夫粵稽上古吾新餘(臨江府)艾氏太祖穎公,徙居於鄆州之谷城山,後唐長興辛卯科,受春秋左傳、鑄鼎象物賦,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並列最少年、為世人驚嘆。穎公奪魁,歷仕五朝,後漢中書舍人、地居機要、人近天子,權勢頗重;後周散騎常侍,常伴天子左右、執掌政令文脈,入則規諫顧問、出則騎馬散從,凡選授予遷轉誅賞處分,帝必與穎公參懷;宋初為工部侍郎,乾德請老致仕。
  • 鐵齒銅牙紀曉嵐信中的餘存吾太史,長沙縣進士餘廷燦及麻林橋餘氏
    餘廷燦家族很可能和瀏陽南鄉路口餘氏同源,今天就來說一說餘廷燦及其家族長沙縣麻林橋餘氏。前文中提到的瀏陽餘氏譜序「乾隆間,有星沙大史諱廷燦,告假歸省,來瀏商議修譜,不果,後其子邵賢舉於鄉,亦曾來瀏者,守二公裔也。」
  • 歷代張姓族譜
    明嘉靖《張氏統宗世譜》為徽州府張憲、張陽輝主修;從32人,內有徽州府21人,饒州府10人。其譜於117支衍派淵源詳以載述,追根溯源,太原尹城為始祖張揮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間修譜時,太原仍有廟存焉。其譜尚繪有《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前有序文,稱「統譜今以自尹城、自魯國、自曲沃、自陳留,而再襄國、再吳郡、再金華之遷派,參考《方輿勝覽》、《禹貢九州島島島島島島島圖》、《皇明大一統志》諸圖志,列於圖而志之。
  • 海龍伯公 海虎僚公的族源
    一、明朝萬曆年間的譜序明確記載伯、僚公的祖源是城公。       重慶市潼南縣玉溪鎮黃氏是海龍伯公的後裔,他們保存的廣東《中鎮黃氏族譜》,是黃若霖(號玉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主持編修的。其兄若霓(號少蘭),應萬曆四年拔貢,選廣西灌陽縣知縣,於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為之作序。
  • 韓愈後裔記 之 狀元續譜
    譜之所關大矣哉。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記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使同姓之人皆能敬其所尊,愛其所親,讀書而知禮,明倫所以保世,滋大者,誠不外雍睦之風矣。自古以來,文獻所載,未有漫無記載而可貞諸久遠者。人非草木,豈容忘本耶。
  • 大譜師:《高氏族譜》中高適家世後裔考述
    關鍵詞:高適;高適家世;高適年譜;高氏族譜;高崇文;韓愈 高適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贊之云:「當代論才子,如公復幾人?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1]卷11下冊,466《舊唐書》本傳亦稱「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 讀《劉氏族譜》,談中國的姓氏及宗族認同和家風、家學的傳承
    按《劉氏族譜》序,開宗明義「譜何為而作,蓋以明尊卑、別親疏、所以帝王傳世以牒,庶民繼世以譜……以達隔世之孝思耳」。由此可知,一姓之《族譜》是界定血緣親緣所屬的特定的社會群體。而族譜又是構成家庭、家族的重要載體。並且從中衍生出了作為社會分子的宗族。
  • 南雄珠璣巷南遷劉氏族譜資料——劉氏文化
    現將這些經梳理的史料實錄於後,供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探討,並以饗劉氏宗親。                            清遠市                            清遠崗頭《劉氏族譜》稱:「此祖官授金紫銀青光祿大夫。原居南雄珠璣巷,因明朝洪熙元年 (1425年)珠璣巷事件,子孫遷清遠,成為崗頭始祖。」清遠崗頭《劉氏宗祠譜·序》云:「人本乎祖,水本乎源。
  • 四大來源,王姓人過來看看自己是誰的後裔
    按照各地《王氏族譜》的記載,王姓人有的是姬姓之王,有的是媯姓之王、子姓之王和虜姓之王,共有四大來源。子姓之王:王子比幹的後裔王子比幹是殷商王朝的忠臣,也是商紂王的叔叔,被孔子稱為「殷有三仁焉」之首,歷來是文人士大夫敬仰的典範。相傳王子比幹有七竅玲瓏心,在被商紂王剖心而死後,他的後裔散落於各地。
  • 太原堂溫氏源自姬姓後裔唐叔虞而不是夏朝的「平」
    一、太原堂溫氏源於姬姓後裔唐叔虞的歷史依據 (一)古代太原堂溫氏的史料摘要 1、《姓譜》載(公元479年左右):「唐叔虞之子,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
  • 大譜師: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知縣李中素之《李氏族譜》
    關於李中素本人,陳鵬年撰有《臺灣公傳》長文一篇載入譜中。陳鵬年(1662-1723),字滄州,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 (1691)進士,兩入英武殿修書,官至河道總管兼總漕運事。博學工詩,擅長書法,秉性剛直,敢於任事,不畏權貴,是當時的廉吏名臣。他在序中自李中素幼時敘起:「公出嗣伯父學博春江公。學博公才兼文武,自幼教以韜略。
  • 關羽被滅門後,後代並沒被趕盡殺絕,關羽後裔今出現在廣州
    在關羽的影響下,我國許多文學作品中關姓人通常是忠義的化身,進一步引發了現代關姓人的溯祖情懷,不少關家子弟拿出族譜證明自己是關羽後裔。蜀國投降的時候,前蜀遺孤被司馬昭下令遷往洛陽,我們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和蜀臣子弟的身影,但獨獨沒有關羽後裔的身影,關羽的後裔都哪裡去了?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董代富 ‖ 納溪竹海巫氏保留的客家文化
    、龍氏、鍾氏、鄒氏六大家族為主所栽,貢獻給人類的綠色森林、天然氧吧和旅遊勝地。 入蜀始祖文景公之孫巫懷雲,清嘉慶五年(1800)撰《巫氏族譜》序曰:永芳之子16世祖文炌、文志仍然住長樂原籍外,其他兒子開始移民入川;文魁於乾隆年間入川,居富順未立籍;文炳住瀘立籍;文恕住富順未立籍。巫氏遷蜀50載,有貽謀翤孫20名,之後繁衍,有遷瀘屬立業者,有徙本邑及貴州、甘肅者,有移納溪、永寧經商者。
  • 技術之一,泰州族譜定製製造商
    ,輔氏即從智氏中所分立出來的,智果本人之近親家族。以上文字可說明氏即族。實際上《左傳》、《國語》中凡列國卿大夫家族多稱「某氏」,如魯桓公之後稱「孟氏」、「叔孫氏」、「季氏」,齊國的「崔氏」、「田氏」,鄭穆公之遺族統稱「穆氏」等,皆屬于氏的此種用法,顯然不同幹上述那種非單純血緣關係的政治區域性集團之氏。指稱家族之氏,已經見於西周金文,如散氏、虢季氏等。春秋金文中所見厚氏、幹氏、彪氏、京氏也是。
  • 大譜師:從《江都卞氏族譜》看卞黃聯姻
    九姊夫是什麼樣人?過繼的外甥是什麼樣人?九姊與安徽巡警道有什麼關係?讀《黃侃日記》者雖多,無人能回答上述問題。黃焯《黃季剛先生年譜》中,稱黃侃「孝友淳深」,而誤「揚-7卞氏」為揚州,更不知卞氏具體情況,又避開1910年(清宣統二年)黃侃過安慶,省九姊於安徽巡警道署一事不談。殊不知事關黃、卞丙家族。特撰此文,略作考論,供研究黃侃以及家族文化者參考(臨文不諱,族長姻長一律稱名)。
  • 績溪《程裡程敘倫堂世譜》編修始末
    遷居績溪不久的後唐清泰年間,程藥之孫惟玩公首次修家譜。宋朝祁公,元朝大德年間和則公、明朝洪武年間積慶公、嘉靖年間輅公、萬曆年間敷典公等相繼修過族譜。其後三百年裡,譜牒失修,並經楊洪之變,舊譜散失,所存十無一二。古又有「三世不修譜,便為小人」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