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譜師: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知縣李中素之《李氏族譜》

2020-12-24 騰訊網

湖北麻城《李氏族譜》八卷首二卷終一卷又附《支譜》四卷,李介宣、李敬臣等纂修,民國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十八冊

麻城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春秋為楚地,秦屬南郡,漢為西陵。後趙大將石勒部下麻秋築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開皇十八年(598)設縣並正式命名麻城,屬黃州府,唐宋以後歷代相襲至今。李氏作為麻城望族,清初名臣陳鵬年如此評價:「(李氏)錫田壩上,厥後代有名臣,如方伯正芳公之定亂,主政文祥公之竭忠,冢宰長辰公之輔政,史冊所載炳若日星。而節義文章、祀鄉薦學者難更僕數,若太守龍橋公之廉幹,司空承祚公之仁厚,鴻臚長至公之醇雅,廩膳春流公之宏博,名皆卓卓。」而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出任臺灣知縣的李中素,也出於麻城這個「代有名臣」的李氏家族。

李中素,字子鵠,號鵠山。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兩江總督于成龍編輯刊刻《於清端政書》八卷,本人詩文集《梅花書屋詩選》四卷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雕版行世,並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主掌嶽麓書院山長,康熙三十四年出任臺灣知縣。《湖南通志》稱他「有詩、書、畫三絕之譽」,可知他在吏治、學術上均有過人之處。民國七年(1918)臺南連橫雅堂《臺灣通史,循吏列傳》為之立傳:「湖北西陵人。始任湘鄉教諭,以卓異擢閩縣。康熙三十四年,調臺灣。善聽訟,遇有冤獄,必竭力申救,而頑梗者則繩之。嘗攝府學篆,教諸生以孝弟,次及文藝。」然僅廖廖數語,他如省志、府志大同小異,均無詳傳,而使其名不彰,事跡湮滅無聞。

筆者藏民國三十四年(1945)木活字本麻城《李氏族譜》八卷首二卷終一卷又附《支譜》四卷,十八冊。麻城李氏於明代由十世祖李潮(字士信)輯有墨譜,到明天啟四年(1624)始梓行,是為創修,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撰序,主修李長庚,字酉卿,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歷任右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明史》有傳;續修於康熙二十年(1681),主修李中黃,兩江總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序,於序云:「皇上猶念閥閱之家幽光潛德淪沒,不克登諸史冊,特詔直隸各省採輯輿圖風物,搜羅故家譜牒,纂修《大清一統志》,貢諸秘閣以備史館,筆削傳於無疆,典之渥也。予時節制兩江,延子鵠李三先生於幕,代理章奏,李君與予有通家誼,出其兄子石先生所修宗譜問予。」序中的「其兄子石先生」即李中黃,號逸樓,是李中素的長兄,家譜中說他「學比韓、蘇,具上下古今之識」,本譜有詳傳並載其所撰藝文多篇。孫殿起《販書偶記》載錄《四論奇賞》四卷,說「麻城李中黃撰。康熙間刊。又名《逸樓偶著》,論史、論詩、論文、論禪,凡四類」。

當時修纂此譜時,李中素撰序一篇:「中素不孝,不幸早孤,不能奉承先人教令。順治初,年方始總角,每歲時伏臘以童子侍先人及諸父兄側,竊聞教誡,一以力田讀書孝弟姻睦為務。三十年來家益中落,諸父兄漸見凋背,每歲童子試於邑者不數十人,於郡道者不數人,鄉闈者數人,公車無聞已六十年,而試於鄉闈郡邑者又皆頒白髫齒。每榜案當出,屈指吾家者不一二人……科名久絕,竟等衰宗,中夜自疚,可不為寒心乎。甲寅(鹹豐四年,1854)之秋,於大夫子仰我先世清德令聞,遣索譜牒,大兄中黃因纂輯要略以進。癸亥(同治二年,1863)秋,中素隨侍金陵,會修《大清一統志》,凡世家舊族顯功名製作於廊廟者,例得載在志乘。素出家譜,大司馬謂宜付梓,素不肖不敏,景先人創業積德之難,深後人衰廢放棄之懼,謹書剞劂之後,以奉我諸父兄弟,尚祈各體先世孝弟耕讀之訓,以振科名勳望於勿替,垂千百系傳於無窮,以慰先人之靈,實所深願。」知康熙二十年修本是在于成龍的督促下才纂修付梓的。

家譜三修於嘉慶十一年(1806),四修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修於同治十年(1871),六修於宣統三年(1911),至此民國三十四年已為七修,可謂傳承有序,真實可信。

李氏始祖季八,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豹子口趕牯擋,因宋高宗時江西多兵擾,遂遷於湖北麻城。至五世宗甫,以佐明太祖有功,賜田壩上,是為壩上李氏始遷祖。

李中素為季八公十六世孫,世系載卷五上「瑗祖善芳公漟祖支下世系」。明四部尚書李長庚世系在同卷,長中素二輩,長庚父承祚與中素曾祖父承裕為親兄弟,均為嘉靖戊戌(十七年,1538)進士、廣東肇慶知府李寵子(寵子二:承祚、承裕)。而實際承裕無子,繼承祚三子長至(承祚生四子:長庚、長年、長至、長策)為嗣。故四部尚書李長庚,實為李中素嫡親伯祖父。

李中素嗣祖父李長策,字建卿,「善射御,多技能,不耐俗,惟詩古文詞、培花種竹以自娛」,妻梅氏沒有生育,撫長至的第二個兒子春流為子。春流字公柱,稟生,「攻苦誦讀,自以生於貴胄,益自勵學,謝紛華,甘淡泊,不幸早逝」,生中黃、中素二子。後中素又繼李長至的長子春江為嗣,故世系立在春江公支下。春江,字公輯,「拔貢生,武昌學博,年十二院試第一,有神童之目,詩古文詞,片時立就,名遍士林」。

關於李中素本人,陳鵬年撰有《臺灣公傳》長文一篇載入譜中。陳鵬年(1662-1723),字滄州,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 (1691)進士,兩入英武殿修書,官至河道總管兼總漕運事。博學工詩,擅長書法,秉性剛直,敢於任事,不畏權貴,是當時的廉吏名臣。他在序中自李中素幼時敘起:「公出嗣伯父學博春江公。學博公才兼文武,自幼教以韜略。後事兄逸樓公如師,逸公淹貫古今,杜門著述,有《史詩文禪四論》行世。公負氣,有俠士風,逸公屢抑之鋒焰,遂斂,事無巨細,行必請命。逸公病,公親侍湯藥,久益無倦。及卒,撫侄如己子。邑人士稱李氏孝友無間言。」

陳鵬年繼續說道:「公魁梧穎異,書過目即成誦,詩文操筆立就,不加點竄,自臻微奧。年十九首補弟子員,二十食餼於癢,比入闈,文呈薦緣,末場筆誤被黜,遂奮袂投筆從其兄水師將軍於粵海,出奇設策,所至有功。被讒不合,彈鋏歸裡。」

李中素世系

《臺灣公傳》

後面就提到李中素曾人于成龍幕事:「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歲,麻邑山賊猖獗,時於清端公奉檄進剿,闢公幕府參謀,設伏平之。及於公晉制撫兩臺,一切章奏出公手。」與于成龍在序中所說的「予時節制兩江,延子鵲李三先生於幕,代理章奏」相吻合。

因李中素曾做過湘鄉教諭的官職,湘鄉與陳鵬年故裡湘潭同處一地,唇齒相依,故陳鵬年說「餘捷南宮,留燕趙間數載,比歸,吾鄉人士稱司鐸李君讚不絕口,各出所獲詩文書畫示。餘情移神往,以不得識荊為恨。甲戌(康熙三十三年,1694)涉湍涉嶺徑達閩署,投以詩,抵掌談天下事」,仰慕之情殷殷可見。

至於李中素在臺之事,陳鵬年在傳中言之極詳:「臺地名番雜處,入版士(土)甫四十年,俗健訟,尚悍鷙。公令行禁止,嚴絕包匭,論以禮義,肇修聖宮,聿興文教,鋤強掖弱,恩威並著,番民大悅。惟兵孱弱,不事訓練,請於觀察總鎮,曰:『臺,諸洋門戶,無城郭可恃,遠絕救援,脫有不虞,何以濟變?應請建城,操習水陸兵仗。』議格未行。歲丙子(康熙三十五年,臺旱谷貴,公恐寇盜發,令役警跡諸路。奸民朱友龍者,因糾眾謀亂,公急告觀察總鎮,曰:『已亂之法如救火,及其未成,速集軍眾直搗其巢,易為力耳。』皆不應,有置舡海淹為趨避策者,公毀其舡,自募壯丁百餘人,親督往捕。間八月十一日夜望鯽魚潭火光燭天,去都治不二十裡,總鎮至,營兵僅數百。多無器械,公立飭兵役,折窗戶几案,雜茅林,舉火數十處,束草著衣帽,置低樹籬塹間,令丁卒鳴鼓譁噪,來往梭織,仿佛萬人,賊懼乃退。明日公躬率敢死士,懸重賞,分巡於斷港蔗林僻處,登高望亂篠中莆棚七處,偵知兵仗械器約五百人,命壯丁前捕,賊出,死力鬥殺九人,傷逸廿餘人,擒十七人。歸報觀察郡守總鎮,皆大喜曰:『李某,真人傑也!』訊鞠,無友龍,稱在場逸去。八月二十九日始獲於鹿門,縛友龍,與先獲者斃於市。先是友龍謀亂,飛聞於方面,各大憲未及奏,遂平。噫,微公之力,臺其可保耶。時值秩滿,例應行取,乃以是年十二月卒於署。臺民德其政,建祠置田祀焉。」

時任臺灣觀察總鎮的是王國興,僅知其為陝西寧夏人,行伍出身,於康熙三十四年任此職,餘不可考。據史書記載,清康熙三十五年有吳球於臺灣諸羅(今嘉義)起義,抗擊清朝政府,《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劉妮玲撰)記載了這次事件:「吳球,諸羅縣新港人,家中頗有資產,喜技擊拳術,好結交英豪,為一地方豪強型人物。其妹婿陳樞任職鳳山縣糧吏,侵吞官谷事發,故赴吳球處告貸。吳球素有異志,勸陳樞不必著急,蓋將來事成,倉貯悉吾所有。1696年中元節,吳球家中演戲,設盂蘭盆會,邀集朋友共聚,以官吏殘暴為由,鼓動起事,並舉一位自稱明代後裔的朱佑龍為首,欲以復明為口號,招徠反清群眾。不過尚在密謀招人之際,消息外洩,不久,北路營參將陳貴帶領兵丁前來圍捕,拿獲吳球等七人,亦即尚未正式起事即被破獲。」殊不知獲此首功者是迭出奇謀的李中素。不過此中是「尚未正式起事即被破獲」,而序中是「偵知兵仗械器約五百人,命壯丁前捕,賊出,死力鬥殺九人,傷逸廿餘人,擒十七人」,不知是《清代臺灣民變研究》所考有誤,或是王國興、李中素等在奏報中故意誇大其詞?不過《臺灣通史·列傳·吳球》中與陳鵬年所述基本相同:「朱祜龍者,明裔也,國變後,居村落,與球素往來。枯龍亦有志者……初八日,集眾列械以待,分告南北,而召募未成,諸人疑懼不敢應。兵至,球力戰不敵,被捕,樞等六人亦同俘。毀其居,下郡訊,乃悉其謀,皆戮之。桔龍走人山。」朱友龍、朱佑龍、朱椿龍應為同一人無疑,《臺灣通史》中作「祜龍走入山」,對他的最後結果未作交待,故陳鵬年所撰《臺灣公傳》可為《臺灣通史》補闕。

陳鵬年在序中還寫道:「聞公十歲時為流寇掠去,逆首奇公貌,教之騎射,自是精於彎弧擊劍之術。逆平亡歸,好武勇,梅太君令學繪事、書法,以馴其氣,故書、畫超逸絕倫,名公韻士得其片紙如獲拱璧。」以陳鵬年的學識聲望,李中素能得他如此敬仰嘉佩,可知《湖南通志》稱李中素「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絕非過譽之言,而李中素之文武雙全,亦非一般名士可望項背。

此間提到了李中素的母親「梅太君」,順便說一下麻城的另一個世家大族梅氏。《李氏族譜》中說:「梅氏,大中丞信天公女,年二十七守志六十餘年,事姑至孝,教子至嚴,康熙十年(1671)旌表有『青年矢志、自首貞操』八字。…『大中丞信天公」即《明史》有傳的梅之煥,字彬父,侍郎梅國楨從子。萬曆三十二年(1604)舉進士,巡撫甘肅。筆者另藏的民國十五年百歲堂木活字本麻城《梅氏族譜》,即為梅之煥家族譜。

梅氏與李氏同為麻城世家大族,也為世代姻親。梅之煥從父梅國楨,字客生,原字公生,號衡湘,《明史》亦有傳,今人凌禮潮著有《麻城梅國楨大傳》(2003年湖北音像藝術出版社出版)。他生有二子六女,第四個女兒嫁給了李中素的伯祖父四部尚書李長庚,第六個女兒嫁給了李中素的嗣祖父李長策。而梅國楨的第三個女兒即明思想家李贄稱之為「澹然師」的澹然大士,乳名錦哥,「受劉承禧錦衣衛指揮僉事聘,未字,劉卒,全貞空門……性最貞靜,且解禪理,而於繡工之內亦通」,梅之煥稱她「女澹然以孀為尼,公不之禁。澹然戒律甚嚴,於道有人,父子書牘往來,頗有問難」。關於麻城梅氏,在此略帶一筆,本書《今評梅》一文中有詳述。

在前面陳鵬年曾說李中素「公魁梧穎異」,後面又繼續揮筆:「公體素肥,家居肅穆,酷暑端坐不去衣襟。有子五,訓飭嚴謹,終日侍立,不敢言笑跛倚。大率公之為人敦本重義,沉毅多識,明敏豁達,才堪肆應。以餘閱人萬千,如公者未可一二。」廖廖數筆,一個體魁肥碩、端肅敏知的人物躍然紙上。

最後,陳鵬年交待:「公詩文久經梓行,膾炙人口,無待稱述。餘因其長君、次君訪金陵,特傳其生平梗概以見。餘與公交,非尋常聲氣結納云爾。」可知在他筆下的李中素絕非向壁虛構,穿鑿附會,而是經過了結交了解才為之鄭重立傳。

李中素曾於康熙二十三年刊印自撰詩文集《梅花書屋詩選》四卷,此本半頁九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一函四冊,今似只南開大學圖書館藏得全本。此種版本在民國時就流傳稀少,民國三十四年修此譜時有族人根據舊譜輯《藝文錄》,收錄李中素《遺稿未刊者五首》並曾刊人《梅花書屋詩選》中《遙贈閻古古先輩十律》(另有《代蘇太守募修七賢諸詞文》《王復村集杜詩序》《代讞楚草序》《郎中丞廟祀文》《補鶴南飛賦》五篇,不知收入《梅花書屋詩選》否,待考),裔孫李昌楨旁註曰:「按舊譜載臺灣公《遺稿未刊詩五首》,楨搜求累年,僅獲公《梅花書屋詩選》二冊,擬另刊行,尚遺二冊終不能得。」知民國之時已難求全本,亦更可見《遺稿未刊者五首》之珍貴。今錄《遺稿未刊者五首》之一《渡海赴臺灣任》如下:

別路南溟外,舟憑子午行。

去家六千裡,渡海十三更(原註:海舟以六十裡為一更)。

赤嵌山將見,清源水尚盈。

何時嗽虛(原註:脫一字),重聽玉珂聲。

李中素有子五:廷對、廷庸、廷喜、廷清、廷烈,孫十四人,嗣後繁衍生息,亦屬人丁興旺,其中能承李中素部分衣缽者有:

長子廷對,字諭思,號磊庵,「授迪公郎,官河工縣佐,性坦直、寡言笑、德器深宏,為總河陳滄州先生所契重。在家居,邑宰服其公正,鹹敬禮焉」;

次子廷庸,字汝諮,號嘯臺,「平日足跡半天下,卿士大夫資其才,延之幕府,莫不倒屣,年七十三歸而閉戶,仍手不釋卷,著作甚富,客豫章,失之祖龍,存《嘯臺詩選》一卷」;

三子廷清,字鄰哉,「負才不遇,遍遊燕趙吳越,公卿鹹相器重,以詩畫自娛,著有《秋村吟詩》」;

孫崶,字龍門,號霽堂,國子監學正,「淹貫群書,詩古文詞名重於世,胸有經濟,嘗遊歷粵西、汴北、湖南。當在京都時,士大夫交知恐後,兼工書畫,得片紙如拱璧焉。在族端型雅望,年九十四」;

孫崋,字蓮生,號補堂,「學問文章傾動當世,宏才巨識斂而不矜,嘗於汴之召署活重科於河東,捐施義冢,為丹藥濟人,數十年未歸遠櫬,捐金助之邑修鼓樓、文廟、志乘,主書院山長,邑侯歷敬焉。年八十有八,著有《一經傳舊文稿》《松際吟詩集》《易經講說》」;

孫模,字道川,「才略異人,足之所經趙豫而東西粵,莫不知名,總制定尤敬禮之,如弟昆師友雲」;

曾孫愈達,奉部更名師瘦,字詩鎮,號月樓,一號起軒,「乾隆癸卯(四十八年,1783)舉人,揀選知縣,嘉慶戊辰(十三年,1808)挑選崇陽教諭,己巳(十四年,1809)覃恩勑授修職郎,道光癸未(三年,1823)截取知縣,未任,推升德安教授,道光戊子(八年,1828)覃恩勑授文林郎。公勵品端方,沉潛經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故南宮屢北,意獨恬然,司鐸崇陽、德安等學,一時士大夫多出其門。有《留餘堂文稿》《浣薇詩集》」。

再往後查考,大都默默無聞矣,似應了那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老話。當然,也不排除有功名學識的後裔遷徙他方,使得修纂家譜時無從考證,如五世孫士爵,字祿厚,「遊都中,山東登州海陽縣胡公其章,時由兩淮鹽大使升縣來京,特重其才,延治館事,後遂結姻,以其妹字之。其嶽諱文伯,曾為安徽巡撫,次舅其倬,為成都知縣。士爵緣兩署分理,未得歸裡。前從鎮遠歸省,復去。攜家旋裡尚有待也。前由棲霞縣寄書,生子一」。對其生平就已不甚了了。

李中素在康熙二十六年任嶽麓書院山長,該年書院即得到了康熙帝的御書「學達性天」匾,並賞賜了十三經、二十一史等十六種書籍,對鞏固嶽麓書院的地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見瀟湘子《嶽麓書院歷任山長》)。今撰小文,也算是對這位「已往矣」的古人一番憑弔吧,並錄其《飲雪酒一律》以作本文的結尾:

攜來姑射仙人掌,

醉到峨嵋大士身;

明月入喉通夕吟,

梅花香舌隔年春。

(《名人家譜摭談》,勵雙傑)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奇特的《李氏族譜》明朝一直用洪武紀年
    梅木塘和大山背《李氏族譜》的特殊紀年方法我們先一起來看大觀嶺《李氏族譜》十分特別的譜錄紀年方法。
  • 即墨江氏族譜六次續修 為修族譜赴發祥地尋根
    江氏族譜耗時三年才完成續修,第一批印製了兩千冊。 從上到下依次為嘉慶版、光緒版、民國版、新版。     在即墨流傳著「一門三進士」的佳話,而這三進士正是出自即墨江氏一族的祖孫三代。據《即墨江氏族譜》記載,即墨江氏本姓嬴,後改姓江,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元末遷居即墨東關成為當地望族。
  • 大譜師:《高氏族譜》中高適家世後裔考述
    直到20世紀80年代,周勳初先生作《高適年譜》,闡幽發微,才有新的結論出來,可惜所得結論如「父崇文」「祖偘」「曾祖佑」「伯父崇禮」等似均屬未確;故本文特據權威記載與《高氏族譜》等資料予以訂正,重新認定其父仲舒,祖智周,曾祖審行,崇文乃其次孫也,並考列出高適先世及後人共六十代之事跡。考《高氏族譜》歷次續修皆有所本,特別是韓愈既「為高氏甥,又婿高氏」,其《續高氏世寶》所述高適世系,尤足憑信。
  • 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在許多清宮劇或者有關清朝的文藝作品中,知縣出現頻率極高。但是,對於這個官職,很多人常常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清代《皇朝經世文編》曾言:「天下之治始於縣,縣之治始乎令」。短短一句話,精確指出了清朝知縣的特點。
  • 大譜師:從《江都卞氏族譜》看卞黃聯姻
    綍昌在清朝的最後官職是「湖北候補道」。 綍昌交遊甚廣,茲舉一例。寧鄉程頌萬(子大)《十發居士全集·鹿川詩集》卷四、五、六、七、九、十三均有與綍昌唱和之作,如「八分書好襯吳綾」(《卞狷盒元夕招飲》),「長句寄餘湘上來」(《寄狷盒》),以及回憶「武昌南樓清宴續,抱冰相向人如玉(自註:君張文襄公婿)」(《畫松寄卞狷盒五十》)等,可見二人交情不淺。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01要說臺灣和大陸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施琅大將軍。當年正是因為康熙的慧眼識才,才讓施琅這位優秀的水師將領,得以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能力,清王朝也因為對施琅的重用,順利地奪回了寶島臺灣。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清朝為什麼要統一臺灣清朝初期,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後不久便去世,鄭氏子孫偏安一隅,逐漸演變成為割據小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繼位,開始了康熙時代。在康熙朝,國力日益強大的大背景下,在鄭氏政權日益退化為分裂割據勢力的前提下,清政府統一臺灣不僅必要,且有能力。鄭經繼承延平郡王之爵後,雖同清政府對立,但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並非是純粹的武力統一,而是優先招撫,積極爭取臺灣鄭氏政權及其兵民的歸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康熙七年,施琅在奏疏中提到:「去歲朝廷遣官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
  • 清朝康熙年間竟然有兩個于成龍,而且都是清官
    十幾年起一部叫做《一代廉吏于成龍》的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裡面的主人公于成龍以百姓為天時刻不忘服務人民且為官清廉拒絕受賄,成為清朝好官的典型
  • 歷代張姓族譜
    其譜於117支衍派淵源詳以載述,追根溯源,太原尹城為始祖張揮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間修譜時,太原仍有廟存焉。其譜尚繪有《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前有序文,稱「統譜今以自尹城、自魯國、自曲沃、自陳留,而再襄國、再吳郡、再金華之遷派,參考《方輿勝覽》、《禹貢九州島島島島島島島圖》、《皇明大一統志》諸圖志,列於圖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脈絡貫通。俾觀譜者,知某邑古今屬某部,某人古今遷某處。
  • 技術之一,泰州族譜定製製造商
    泰州族譜定製製造商率部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漣水保衛戰和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後又參加了平漢路破擊戰、豫東、淮海、渡江、解放長山列島等戰役和戰鬥中華人民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70師參謀長,第71師副師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第24軍炮兵室主任,參加指揮了志願軍夏季反擊作戰,後任志願軍第72師師長回國後,1954年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9年9月起,先後任二十四軍七十二師師長,
  •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和清朝康熙,誰更加優秀?
    昨天咱們對比了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和啥也不是的清朝開國酋長努爾哈赤之間的一個對比,結果朱元璋碾壓努爾哈赤。今天咱們再來對比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和啥也不是的清朝所謂的清聖祖康熙誰更優秀。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3大原因令人佩服
    最後一點就是:清朝在康熙時期雖然軍力上達到了鼎盛,但政治上還不是十分穩定,畢竟入主中原僅僅百年,內部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存在。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四海昇平」之說,說起它的由來,是因為古代中國確實有著東、西、南、北,四大海域,只是與現在人們印象裡的四海有些許不同。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22《潁川衍派陳舍坪族譜》原稱《潁川清溪陳氏族譜》,乃祥華鄉舊寨村、後洋村陳氏總族譜。始修於明正德至嘉靖十五年間(1506~1536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嘉 慶二十四年(181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民國8~10年(1919~1921年)四次續修。現正進行重修。
  • 培公和啟聖皆認出康熙皇帝,伍次友為何不識,康熙疑有殺他之意
    這樣忠孝兩全的人物自然得到康熙的認可,而且周培公不酸腐,雖是文臣卻有武將的風範。當時清朝初期,滿漢有分,朝中大臣多是滿人,而且滿人向來野蠻和記恨漢人,他們經常排除異己,打擊報復漢臣,這位被後人稱為周公的周培公自然難逃干係,他被明珠和索額圖彈劾,說他擁兵自重,有反叛之意,對於此時的大清朝經不起叛亂了,寧可錯殺不可錯放,周培公被貶官歸鄉,後來康熙徵戰噶爾丹時死在任上。
  • 吳三桂的低調軍師,3條妙計安天下,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早滅了
    受電視劇《康熙王朝》影響,很多人對周培公印象深刻,甚至有人認為,周培公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的頂級謀士。其實,在歷史上,周培公雖然有貢獻,但遠沒有這麼大。
  • 清朝滅亡後,滿清貴族改成13個普通的漢姓,您是皇族血統嗎
    清朝滅亡後,滿清貴族改成13個普通的漢姓,您是皇族血統嗎?愛新覺羅氏 改 金姓/啟姓愛新覺羅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後皇族中有不少人都改姓金,也有改漢姓為趙、肇、羅、艾、姜等氏。據滿洲語之音與譯義,愛新一詞為金,此族應始興於金國。
  •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夏商周三代之後,姓氏才合二為一,母系社會也被父系社會所取代,家族族譜也是以父系家族為中心,先秦時期先是出現了《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時期又有《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一系列的譜學。
  • 康熙年間,此人發明了多個「世界第一」,但未得到康熙的重用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歷史上較為落後的時期。由於清朝統治者故步自封,坐井觀天,無視西方國家的發展,自以為大清朝還是世界強國。然而,等到西方列強舉著洋槍洋炮衝進北京城的時候,清朝統治者才如夢初醒,原來清朝已經與世界拉開了距離。
  • 績溪《程裡程敘倫堂世譜》編修始末
    程福如第814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國人都非常重視宗族譜牒的編修。「族之有譜,猶縣之有志,國之有史,關係至重。民族團結,血脈為第一要素」,這種觀點幾乎是全社會的共識。每個氏族,只要稍有條件,就會將族譜的編修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