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譜師:從《江都卞氏族譜》看卞黃聯姻

2020-12-22 騰訊網

在《黃侃日記》中,除了記載學術活動外,還記國事、家事。對國事的評論,反映出他的政治態度;對家事的敘述,反映出他的人生態度。這些都是研究黃侃的重要資料。在家事部分,除了記其父、生母、慈母外,以記「九姊」的最多,而且感情深摯,今擇錄八條如下:

《癸丑日記》七月廿二日(新八月廿三日,土曜)記:

晚至姊處,送彼四十壽禮百元。

又七月廿五日(新八月廿六日,火曜)記:

九姊生日,以病未往。

孝萱案:以上是1913年事。黃侃與九姊皆寓上海。此年黃侃二十八歲,九姊四十歲。黃侃所記九姊年歲、生日,與《卞氏族譜》相合。詳見本文(二)所考。

《六祝齋日記》卷一民國十一年一月廿六日(辛酉十二月廿九日,木曜)記:

得九姊揚州書,雲目疾略瘥,患氣喘,身體消瘦。

《感鞠廬日記》壬戌七月廿一日(西洋歷九月十二號)附《母太夫人田氏事略》:

……一夫人所生四女:……季適揚子卞氏,皆有禮法……卞氏姊守節,撫成嗣子,號為女宗,由夫人教也。

孝萱案:以上是1922年事。黃侃居武昌,九姊居揚州。卞氏籍儀徵(揚子)縣而世居揚州府城(民國後廢府,民間仍稱揚州)。

《閱嚴輯全文日記》卷三戊辰六月三日庚申(七月十九日,禮拜四)記:

七時半過安慶,憑欄望迎江寺塔。十九年前省九姊於安徽巡警道署中,嘗登此塔絕頂,據地趺坐久之。其時家國衰微,一身蓬轉,思欲為浮屠以遷憂。然慈母在堂,義不得舍供養,遂浮沉世間,功業不建,天長喪亂,舊裡難歸。慈親背違,忽已七載;九姊之沒,未達再期。觸感思親,不禁悽嘆已。

《戊辰十一月日記》十日乙丑(十二月廿一日,禮拜五)記:

燕侯甥自蕪湖返上海,經此來省,相見悲戚……

《戊辰十二月日記》十日乙丑(一月廿日,禮拜)記:

燕侯甥來自九江,談竟日。此月十五日卞氏九姊葬,未能往送,甚帳恨也。二十二日為其再期,日月逾邁,遂將祥祭,痛哉!燕侯夜去……又求九姊遺像。

孝萱案:以上是1928年事。黃侃居南京,九姊逝世。九姊終年五十五歲,守節三十三年。詳見本文(二)所考。

《乙巳治事記》二月廿八日壬午(四月七日,禮拜)記:

午前十一點八分,亦陶舉一女……九姊字靜儀,行為女師,冀此女能效法,爰名之日念儀。

孝萱案:以上是1929年事。黃侃居南京。

黃侃父黃雲鵠(字翔雲),嫡母吳氏,慈母田氏,生母周氏。黃靜儀是田氏所生小女。吳氏、田氏所生子女合併計算,靜儀排行第九,故黃侃稱她為九姊。靜儀夫死無子,守節,撫教嗣子成立。黃侃對九姊極為崇敬,尊為「女宗」、「女師」,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效法姑母而取名念儀。

請問湖北蘄春黃家怎樣與江蘇儀徵(揚子)卞家聯姻?九姊夫是什麼樣人?過繼的外甥是什麼樣人?九姊與安徽巡警道有什麼關係?讀《黃侃日記》者雖多,無人能回答上述問題。黃焯《黃季剛先生年譜》中,稱黃侃「孝友淳深」,而誤「揚-7卞氏」為揚州,更不知卞氏具體情況,又避開1910年(清宣統二年)黃侃過安慶,省九姊於安徽巡警道署一事不談。殊不知事關黃、卞丙家族。特撰此文,略作考論,供研究黃侃以及家族文化者參考(臨文不諱,族長姻長一律稱名)。

(一)

鹹豐、同治間,黃雲鴿做京官時,有兩位最知心的友人:許宗衡與卞寶第。宗衡字海秋,上元人,1811年(嘉慶十六年)生。寶第字頌臣,號幼竹,又號娛園,儀徵人,1826年(道光六年)生。雲鷦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生。宗衡比雲鵠長九歲,比寶第長十五歲。雲鵠比寶第長六歲。宗衡雖是上元人,自稱「餘方髫齔,居金陵。年二十四,移家揚州」。又云:「餘居揚州二十年。」可見寶第從九歲至二十九歲期間,宗衡皆住揚州。無論在年齡上,還是在文章上,宗衡都是寶第的前輩。

在雲鵠《實其文齋文鈔》和宗衡《玉井山館文略、文續、詩、詩餘》中,除了與寶第唱和之什外,有兩篇同時為寶第撰寫的文章,今對照如下:

許宗衡《卞頌臣愚園觴月圖記》:「卞君來居,獨以愚名。卞君不為巧宦,遂若拙工。斯園斯名,蓋即柳子厚愚溪、愚谷之意也。……秦君誼亭因為作圖,屬同人賦詩,而餘為之記。」(《玉井山館文略》卷五)

黃雲鵠《愚園觴月圖書後》:「自上聖之兢兢業業,棲棲皇皇,及賢人君子之先憂後樂,先民後身,履豐不怊,窮約不悔,由當世智巧之士觀之,皆所謂大愚也。故常人患愚,學士大夫患不愚;不患大愚,患大不愚。知此意者,旦暮遇之。卞子以直諫為時所庸,樹壹方未有艾,遇與子厚殊,其命斯園也,亦猶子厚之意歟?則園之不愚也,有時如不在彼而在此也,則卞子所到之處,愚與之偕,當世所倚賴,後世所瞻仰,與吾儕所責望於卞子之愚者,俱無已時矣。」(《實其文齋文鈔·初集》卷一)

孝萱案:卞寶第先後任順天府府丞、府尹。府署有園,寶第名之日「愚園」。同治三年二月,許宗衡撰《愚園觴月圖記》;五年九月,黃雲鵠撰《愚園觴月圖書後》。宗衡撰文在雲鵠之前,意味著這時卞、許關係較卞、黃關係為近。

黃雲鵠《送卞頌臣方伯之官河南序》:「卞子素寡交,有宿友日黃雲鵠,楚迂生。卞子過辭,徵言焉。黃雲鵠乃稱日:卞子,天為斯世生賢人君子,非將安樂之,蓋危苦之,俾不得一日享庸人之福,自古以然。卞子知之乎?中州吏治,號最難……得剛正廉明如吾卞子者往藩之,事必集。雖然,剛者多任己,正者常不達物情,廉者或苦操切,明者往往小察自務……權經異施,剛柔異用,期於事有濟,於君民之疾苦有瘳而已,願卞子垂意焉。」(《實其文齋文鈔·初集》卷四)

許宗衡《送卞頌臣方伯之河南序》:「(同治丙寅秋九月)宗衡病初起,不能以言勉卞君,黃君言之,固無異乎宗衡之言之也。」(《玉井山館文續》卷一)

孝萱案:同治五年九月,卞寶第任河南布政使,許宗衡、黃雲鵠皆撰文送行,雲鵠撰文在宗衡之前,意味著這時卞、黃關係較卞、許關係為親。後二十六年雲鵠補述日:「已而公以直言亟諫,出藩汴。京宦得此,亦異數,顧屢上疏,乞留都拾遺補闕。人成以為怪,雲鵠滋敬愛之。既不獲請,則走別雲鵠與許海秋先生,索文以行,日:『寧規毋頌。』閱日,雲鵠持文往,公大喜。海老見之日:『予所言,黃某已言之。』但跋數語於文後。公屬重書為一橫卷,出自藩汴、撫閩、撫湘、督兩楚、督閩浙,暨乞養家居,廿餘年,日張之座右,外此無隻字懸壁。嗟乎!惡規喜頌,亙古人情類然,雖賢者不免,而頌臣顧喜規如是之久且摯,豈獨今人所無,宜建樹卓卓如此。」綜觀許宗衡、黃雲鵠、卞寶第三人異同:許長於文學,「澹於仕進」;卞以政事氣節著稱,不多作詩文;黃則政治文學皆有建樹。黃與卞,比許與卞,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所以黃、卞關係日益親密。

光緒十八年九月三日,卞寶第卒,黃雲鵠撰《誥授光祿大夫閩浙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卞公頌臣傳》,傳中對寶第作了崇高的評價,並總結「京門交舊」:「黃雲鵠日:世動謂今人不古若,思上交古之人。予年垂耄,回憶京門交舊,達者若公與黎簡堂,達而未甚達者若桂德山、許海秋、馮魯川諸君,先後俱成古人,其學行政事氣節文章,亦實足追蹤古人,非阿也。公與雲鵠交尤摯,重以婚姻。顧臨文嗟嘆無已不在此,而在樂受規箴,終身服膺無皸也。天容後死,為故人作傳,穆然若重對古賢,容非大幸,何暇自悲哉!」

孝萱案:黃雲鵠說出他與卞寶第以政事氣節相「敬愛」,故「交尤摯」,而成為兒女親家。卞寶第「子三」:「長緒昌」,「次綸昌」,「季綏昌」,「季,予(雲鵠)塥也」。卞綏昌是今存《黃侃日記》中未出現的九姊夫。

(二)

黃雲鵠女婿卞綏昌的生平,需要查考。《黃侃日記》中多次提到卞喜孫、卞燕侯、喜甥、燕侯甥,這是黃靜儀的嗣子;《日記》中還提到卞家的許多入,這些人的生平以及卞綏昌、黃靜儀的婚姻情況,也都需要查考。今據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重修《江都卞氏族譜》,先編制儀徵卞氏四世主要成員簡表如下:

卞士雲,原名榮賢,字光河,號竹辰,又號季青。「生於乾隆戊申年五月十三日未時。」(《族譜》)士雲「少孤貧」,以進士起家,官至署理浙江巡撫、浙江布政使。著《退思齋詩存》《省齋試帖偶存》。「卒道光癸卯年五月初四日未時。」(《族譜》)子寶書、寶第,皆宦達。寶第「生於道光甲申年十一月初九日午時」(《族譜》),官至署理湖廣總督、閩浙總督。著《方嶽採風錄》《閨嶠轄軒錄》《撫湘公牘》《卞制軍奏議》。「卒於光緒壬辰年九月初三日子時。」(《族譜》)士雲、寶第「兩世開府」,海內推為「甲族」。

又據《族譜》:

卞綏昌,字緝甫,號桃山。「生於同治甲戌年九月十八日酉時。太學生。賞戴花翎,三品封典,鹽運使運同銜,隨帶加二級,誥授朝議大夫,晉封中議大夫。卒於光緒乙未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丑時。」

「配黃。鹹豐癸丑科進士、二品頂戴、四川永寧道黃名雲鵠公女。生於同治甲戌年七月二十五日口時。」

「嗣子喜孫,繼緒昌三子為嗣。」

可見寶第子綏昌、媳黃靜儀同歲,皆生於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比黃侃大十二歲。綏昌卒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僅二十二歲。靜儀二十二歲夫死,守節。至於綏昌、靜儀是哪一年結婚的,靜儀是怎樣撫養喜孫,《族譜》不詳,民國《江都縣新志》卷十二《人物傳第七(列女).卞喜孫母黃》有記載:「卞喜孫母黃,名德昭。…『黃幼習詩禮,明大義。年二十二,歸儀徵運同銜、國學生卞綏昌。…『綏昌體素贏,劬於學,結縭未三月而遘疾遺卒。黃以青年喪夫,處紈綺之中,而勵冰霜之操,前後逾三十年。方綏昌歿時,夫兄緒昌季子喜孫生甫百日,黃撫以為子,以養以教,由襁褓迄成人,為授室,並令之遊學泰西,愛如所生。喜孫視黃,亦與所生母同也。以丙寅年卒,年五十有三。」

《江都縣新志》所記黃德昭(字靜儀)、卞喜孫母子事,可補《族譜》及《黃侃日記》之不足(《志》所記黃之卒年錯誤,以《黃侃日記》為是)。黃之命運,比《紅樓夢》中的賈珠妻李紈更為不幸。黃侃稱讚九姊「有禮法」,「號為女宗」,「行為女師」,以傳統禮教衡量,黃靜儀是當之無愧的。

卞喜孫,字贊侯,一字燕侯。《族譜》:「生於光緒乙未年九月二十四日戌時。」比黃侃小九歲。據我所知,喜孫曾任天津中央銀行經理;解放後,任天津人民銀行副行長。當時貝有聲譽好的舊人員被留用為領導。黃侃生前,雖沒有見到此事,他稱讚九姊「撫成嗣子」,是有眼光的。喜孫未辜負黃侃之期望。

(三)

黃侃是國學大師。讀《黃侃日記》者,絕大多數是研治國學的,對於《日記》中頻繁出現而不研治國學的卞家人物,感到陌生,這些人是什麼身份?與黃侃姊夫是什麼關係?無人能解釋。今據《卞氏族譜》,並參考有關記載,逐一考述如下:

卞緒昌

卞緒昌,字纘甫,號柳門,又號味蓮。《族譜》:「生於鹹豐辛酉八月十六日戌時。」是黃侃姊夫之長兄。比黃侃大二十五歲。從《日記》表面看,沒有提到卞緒昌之名;但從內容分析,黃侃與卞緒昌見過面。《閱嚴輯全文日記》所回憶的「省九姊於安徽巡警道署中」,留下了可供我們查考的線索。據《族譜》:卞緒昌「優廩生,光緒乙酉科拔貢,戶部浙江司七品小京官,會典館校對官,賞戴花翎,分省補用道」。《族譜》修於光緒二十五年,所記為緒昌光緒二十五年前事。二十六年,緒昌分到安徽試用。二十七年,四川總督奎俊以緒昌是新式人才給予保薦,其奏疏云:「該員伏居裡閘,志切匡時,外而交往之宜,內而吏治之要,思慮深遠,識見明通,自少隨父之任,遇事留心,於各省吏事民情利弊得失,洞若觀火,才華發越,議論和平。」今據董玉書《蕪城懷舊錄》卷三,卞緒昌「署鳳潁六泗道」。又,宣統元年己酉夏季榮錄堂梓《大清捂紳全書·安徽省》:「署安徽巡警道、管理全省巡警消防戶籍營繕衛生事務卞緒昌,江蘇儀徵人,拔貢。」又,沈曾植(子培)《海日樓日記》宣統二年庚戌正月四、五、六日記:「卞柳門來言……」(《同聲月刊》第四卷第二號)又,繆荃孫《藝風老人年譜》宣統二年慶戌「五月,沈子培方伯招遊皖城……巡警道卞柳門(緒昌)……為舊友」(刻本)。《藝風老人日記·庚戌日記》五月三日辛巳、四日壬午、八日丙戌、十五日癸巳均記在皖與卞緒昌交往宴遊等事(影印本)。繆之《日記》較《年譜》為詳。黃侃於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回憶「十九年前」即宣統二年(1910)之事,此時卞緒昌正任安徽巡警道。黃侃姊夫卞綏昌已卒於光緒二十一年,九姊無子,以卞緒昌幼予卞喜孫為嗣子。她隨卞緒昌眷屬住在安徽巡警道署中,是為了便於照顧嗣子。考出以上情況,才能明了此年黃侃從日本回國,經過安慶,「省九姊於安徽巡警道署中」之真相。黃侃早年之事,雖其子侄亦無所知,故黃焯《黃季剛先生年譜》缺載。「清宣統二年十月,緒昌卒於任。」

卞綍昌

卞綍昌,原名綍昌,字經甫,號薇閣,晚號猥(狷)盒。《族譜》:「生於同治癸酉年四月十一日辰時。」是黃侃姊夫之二兄。比黃侃大十三歲。《日記》中多次提到「卞薇閣」。黃侃慈母逝世「送祭帳者題名」及「來書唁者題名」中均有「卞薇閣」,見《感鞠廬日記(壬戌七月)》。據《蕪城懷舊錄》卷二:「(卞綍昌)儀徵優行廩貢生。南菁書院高材生。日本橫濱領事,湖北道員。辛亥改國後,即歸隱不出,優遊林下。工八分書,乞書者戶限為穿。喜吟詠,嘗與裡中諸老酬唱。善飲,而性義和諧,有五柳之風。」董玉書記載簡略,今補充如下:

綍昌有印曰「少年隨宦,飲君山茶,食武昌魚,啖福州荔」。這是說,寶第任湖南巡撫、湖廣總督、閩浙總督時,他均隨侍學習。

綍昌又有印曰「南菁學人」。據《南菁歷年學友?(一)書院時代》,光緒二十六年庚子,綍昌在南菁書院肄業。

綍昌又有印曰「曾任橫濱長崎領事官」。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出使日本大臣蔡鈞奏調卞綍昌為隨員,任參贊、領事官。三十年,差滿,出使日本大臣楊樞奏保綍昌為隨員,仍留原差。三十三年,二次差滿,楊樞以綍昌「保櫨華僑異常出力」保奏。「十月,銷差內渡。」其間,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繆荃孫「赴日本考察各學」(《藝風老人年譜》)。他在《藝風老人日記·癸卯日記》二月十日乙未記:「蔡星使招飲……卞薇閣(綍昌)……同席。」十一日丙申記:「晚偕(徐)積餘附火車至橫濱,張賡三招飲也……卞薇閣……同席。」十五日庚子記:「晚,汪伯唐招飲……薇閣同席。」廿四日乙酉記:「晚約……卞薇閣……小飲偕樂園。」可見光緒二十九年綽昌在橫濱。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農工商部調綍昌在商務司行走。四月,督辦津浦鐵路大臣呂海寰調綽昌為鐵路南段總稽查。綍昌在清朝的最後官職是「湖北候補道」。

綍昌交遊甚廣,茲舉一例。寧鄉程頌萬(子大)《十發居士全集·鹿川詩集》卷四、五、六、七、九、十三均有與綍昌唱和之作,如「八分書好襯吳綾」(《卞狷盒元夕招飲》),「長句寄餘湘上來」(《寄狷盒》),以及回憶「武昌南樓清宴續,抱冰相向人如玉(自註:君張文襄公婿)」(《畫松寄卞狷盒五十》)等,可見二人交情不淺。尤為重要者為「己未」所作《卞狷盒王父竹辰中丞夜燈圖二首》,其序日:「中丞為頌臣制軍之父,少孤貧,母陳太夫人禱於庭榴日:『兒為儒耶?若榴其華。』已而榴華且實,時則冬矣。乃讀書楊城南樓,其後通籍,作二圖:一《夜燈圖》,述母訓;一《南樓讀書圖》也。辛亥國變,狷盒所奉《夜燈圖》亡於武昌兵間。七年,陳仙洲購得之,因四峰致狷宣滬上,且訂交焉。徵同人詠其事。」宣統三年綽昌在武昌為道員,辛亥革命後隱居上海,後返揚州,此序可以為證。

當時大詩人沈曾植、陳三立等均為綍昌題《夜燈圖》。沈、陳二詩之佳,無需我言,今述其文獻價值。沈《卞中丞夜燈課讀圖為F薇閣觀察題》所云「安石榴花冬復榮,昔聞異瑞談賢兄」。「賢兄」謂綽昌兄緒昌,曾與浣同仕於安徽。「中丞持節臨浙水,我祖祠林申館誼」,謂綽昌祖士雲與沈維鏽往事。「尚書秋冷白雲司,我府君遊同臭味」,謂縛昌父寶第與沈宗涵往事。「兩家三世通縞芝,家乘分明四朝具。」「四朝」謂道光、鹹豐、同治、光緒。詩載錢仲聯校注《海日樓詩注》卷十(五十餘年前,注者曾問我家族事,見今注中「卞君敬堂日」云云。中華書局排印本誤「綍昌」為「竹昌」,再版時應改正)。陳三立《散原精舍詩續集》卷下《卞薇閣索題先大父光河中丞夜燈課讀圖》云:「夙分通孔李,世亂餘皂帽。」亦述卞、陳家族往事。

綍昌晚年仍請詩人題《夜燈圖》,如江都陳懋森《休盒集》卷上《卞薇閣觀察(綍昌)出先世光河中丞所繪夜燈圖屬題》:「榴花紅映燈花紫,瑞兆之奇有如此。」自註:「中丞幼孤,以家貧,將輟學,太夫人指庭前榴樹祝之日:『兒如讀書成名,榴當花。』時隆冬風雪,次日竟發二花,遂為兩世開府之兆。」程、陳所述榴瑞故事,各有側重,可以互補,皆錄存之,供研究家族文化者參考。

卞縉昌(女)

《己巳治事記》二月廿七日辛巳(四月六日,禮拜六)記:「祁孳敏夫人(卞十五小姐,名縉昌,號靜嘉)書來(欲見訪)。」是黃侃姊夫之妹。《族譜》:「(卞寶第女)一字鹹豐庚申進士、翰林院編修、工部尚書祁諱世長公子名友蒙。」據《蕪城懷舊錄》卷二:「祁孳敏名友蒙,山西文端公孫,文恪公次子,卞頌臣制軍之婿。由南河堰盱同知,改官湖北知府。民國後,來揚購東圈門何氏樓,以棲遁焉。性敏悟,喜隱語,與孔小山諸同社,常懸文虎,互相猜測為樂。」所謂「同社」,指孔慶鎔(小山)所主持的隱社。謝定(閒軒)《隱中八仙歌》云:「甘荼刻畫尤玲瓏,雕蟲不啻如雕龍,鈎心鬥角妙嵌空,果然鬼斧兼神工。」(自註:祁甘荼,名友蒙,祁文端孫,所著之謎,傳誦一時)《族譜》重男輕女,未記載祁友蒙妻卞縉昌之名、號、行第,《黃侃日記》可補《卞氏族譜》之不足。

卞斌孫

卞斌孫,原名延祺,字受茲,號夢韜,又作孟弢,晚號公饕,又作公弢。《族譜》:「生於同治壬申年九月初四日子時。」是黃侃姊夫之堂侄。比黃侃大十四歲。《日記》中多次提到「孟弢」、「卞孟弢」。民國二年癸丑(1913)黃侃與卞斌孫皆寓上海,多有往還,見《癸丑日記》(五月至十二月)。據陳懋森《休塞集》卷下《卞公弢傳》:「年二十餘,即以知縣分發湖北……累保知府,加三品銜,改發湖南。……而辛亥變作,君避地海上者數年,久之歸裡。故工書,入晉唐人之室。所作行草,說者謂其似明季諸老。君以先業既破,乃思鬻書自給。時海上書人,多仿效北碑,以投俗好……君獨大與時左。」可見卞斌孫丟官後,寓上海鬻書,其書法不合時尚,難以維持生活,遂歸揚州。

卞銖孫

卞銖孫,原名延禕,字叔彥,號鐵生,一作鐵笙。《族譜》:「生於光緒癸未年三月初二日午時。」是黃侃姊夫之堂侄。比黃侃大三歲。《癸丑日記》七月十五日(新八月十六日,土曜)記:「卞鐵生來,寓華格涅路茶祿裡一弄三號。」據江蘇省文史研究館《歷任館員簡介(二).一九五八年聘任》:「(卞鐵笙)曾去日本文部省學習政治。解放前曾任武漢特稅總處視察、秘書。」

卞壽孫

卞壽孫,字伯糜,一作白眉,號鄂生。《族譜》:「生於光緒甲申年九月十三日申時。」是黃侃姊夫之侄。比黃侃大二歲。《日記》中多次提到「白眉」、「卞白眉」。在祖、父兩代的影響下,壽孫於光緒三十二年「赴美,考入白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得文學士學位。民國元年(1912)回國,參加大清銀行的善後和籌建中國銀行。翌年起任中國銀行佐理、副總稽核、總稽核……民國七年出任中國銀行天津分行副經理,不久升為經理」(1994年修《儀徵市志·人物·傳記》)。「十三年起,該行成為華北地區管轄行,統管六省二市」(1997年修《揚州市志·人物·經濟科技文藝界人物》)。後任中國銀行副總經理,為銀行界著名人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改變了儀徵卞氏家族的命運。卞士雲、卞寶第「兩世開府」的榮耀消失了,卞綍昌、卞斌孫叔侄丟了官,回鄉鬻書,過了幾十年淡泊的遺老生活而終。陳懋森在《卞公弢傳》中慨嘆:「卞氏為吾郡巨室,滄桑以還,朱門依舊,而寥落殊甚,每過君家,輒不勝今昔之感。」而卞壽孫、卞福孫、卞喜孫兄弟皆留學美國,回國後擔任銀行界要職。卞壽孫的兒子都留學美國,其中卞彭年以物理學著名,卞松年以化學著名,卞美年在雲南發現祿豐龍化石(卞氏獸Bienotherium)。1994年修《儀徵市志》為卞士雲、卞寶第、卞白眉(名壽孫)、卞彭(原名彭年)四個代表人物立傳,反映出卞氏家族從清朝官員轉型為現代銀行家、科學家的真實情況。黃侃沒有看到卞彭年這一代成長,本文之所以作必要的補充,是使讀《黃侃日記》者,能對卞氏家族之轉型,有完整的理解,有助於知人論世。

注釋:

據《清史稿》卷五八《地理志五·江蘇·揚州府·揚子):「明為儀真。雍正二年,改『真』為『徵』。宣統元年,復日揚子。」今案:因避胤模嫌名,改「真」為「徵」。又因避溥儀諱,改儀徵為揚子。

許宗衡:《玉井山館文續》卷二《舊遊日記序》,家刻本。

許宗衡:《玉井山館文略》卷三《程義庭傳》、卷五《楊季子傳》,家刻本。

黃雲鶴:《誥授光祿大夫閩浙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卞公頌臣傳》,載《卞制軍奏議》卷首,家刻本。

閔爾昌輯:《碑傳集補》卷一一《許宗衡傳》引《江寧府志》,排印本。

《清史稿》卷四四八?卞寶第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續纂揚州府志》卷九《人物誌一·卞士雲》,同治十三年刊;《重修儀徵縣誌》卷三一《人物誌·宦績中·文治下·卞士雲》,光緒十六年刊。

陳懋森:《休盒集》卷下《卞公搜傳》,排印本。

瞿宣穎(瞿鴻機子)贈我的詩中有「真州之卞推甲族」甸,墨跡。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卞孝萱)

相關焦點

  • 大譜師:《高氏族譜》中高適家世後裔考述
    直到20世紀80年代,周勳初先生作《高適年譜》,闡幽發微,才有新的結論出來,可惜所得結論如「父崇文」「祖偘」「曾祖佑」「伯父崇禮」等似均屬未確;故本文特據權威記載與《高氏族譜》等資料予以訂正,重新認定其父仲舒,祖智周,曾祖審行,崇文乃其次孫也,並考列出高適先世及後人共六十代之事跡。考《高氏族譜》歷次續修皆有所本,特別是韓愈既「為高氏甥,又婿高氏」,其《續高氏世寶》所述高適世系,尤足憑信。
  • 大譜師: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知縣李中素之《李氏族譜》
    筆者藏民國三十四年(1945)木活字本麻城《李氏族譜》八卷首二卷終一卷又附《支譜》四卷,十八冊。序中的「其兄子石先生」即李中黃,號逸樓,是李中素的長兄,家譜中說他「學比韓、蘇,具上下古今之識」,本譜有詳傳並載其所撰藝文多篇。孫殿起《販書偶記》載錄《四論奇賞》四卷,說「麻城李中黃撰。康熙間刊。又名《逸樓偶著》,論史、論詩、論文、論禪,凡四類」。 當時修纂此譜時,李中素撰序一篇:「中素不孝,不幸早孤,不能奉承先人教令。
  • 技術之一,泰州族譜定製製造商
    泰州族譜定製製造商率部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漣水保衛戰和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後又參加了平漢路破擊戰、豫東、淮海、渡江、解放長山列島等戰役和戰鬥中華人民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70師參謀長,第71師副師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第24軍炮兵室主任,參加指揮了志願軍夏季反擊作戰,後任志願軍第72師師長回國後,1954年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9年9月起,先後任二十四軍七十二師師長,
  • 歷代張姓族譜
    《中華族譜集成》是一部列為國家古籍規劃項目的填補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書社於1995年限量印製、編號發行。其中收錄張姓族譜21種,編為20冊。茲將各冊所收錄的張氏族譜,介紹如下: 第一冊,收錄明嘉靖《張氏統宗世譜》21卷,張憲、張陽輝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裝10冊。
  •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夏商周三代之後,姓氏才合二為一,母系社會也被父系社會所取代,家族族譜也是以父系家族為中心,先秦時期先是出現了《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時期又有《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一系列的譜學。
  • 嘶馬潘氏 入江都籍 六百餘年,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
    (2018年權威統計姓氏排名第36位) 江都大橋鎮姓氏文化愛好者殷澤利向記者展示了嘶馬《潘氏族譜》,並講述了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和為鄉裡稱道的家風家訓。 遷徙歷程 入江都籍已有六百餘年 關於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譜中記載非常詳細。「嘶馬潘氏祖籍滎陽,宋代時潘氏先祖維興公考取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封三品嘉議大夫、南道都總管入樞密院,可謂位高權重。
  • 聚館劉氏 電子族譜系統
    聚館劉氏 電子族譜系統 族譜又稱家譜、宗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來源與變遷,是一個家族的血脈史,族譜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 即墨江氏族譜六次續修 為修族譜赴發祥地尋根
    江氏族譜耗時三年才完成續修,第一批印製了兩千冊。 從上到下依次為嘉慶版、光緒版、民國版、新版。     在即墨流傳著「一門三進士」的佳話,而這三進士正是出自即墨江氏一族的祖孫三代。據《即墨江氏族譜》記載,即墨江氏本姓嬴,後改姓江,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元末遷居即墨東關成為當地望族。
  • 出身倡優的卞氏為何能成為曹操正室夫人
    三國歷史上,有一位出身寒微的女子卞氏,被曹操納為小妾,後竟時來運轉,偶然成為正室夫人,晚年晉升為太后,享盡榮華富貴,成為三國歷史上笑到最後的女子。 卞氏,琅邪開陽(今屬山東臨沂)人,生於東漢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十二月,出身倡家,就是從事音樂歌舞等卑賤職業的樂人之家。
  • 族譜,家族發展變遷的見證,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
    族譜,由於種族遷徙或者是戰亂波及,在現如今很多地方其實已經見不到了,我們在各種因素的變化之中漸漸變得複雜,一村一姓,宗祠家法都很少見到了,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到這些關於家族的印記。族譜,不僅僅是記載了家庭成員的分布情況和家庭關係,有的時候它也關乎著歷史與人文的延續。
  • 祝賀九親文化助林氏家族完成《南坑林氏濟南郡族譜》編印並交付!
    2020年12月31日,由九親文化承制的《南坑林氏濟南郡族譜》向浙江瑞安南坑林氏宗親完成交付!這標誌著《南坑林氏濟南郡族譜》編修工作圓滿完成,也標誌著九親文化又一次為中華家譜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精美譜書精美譜書精美譜書精美譜書本次合作修譜,全程通過網際網路溝通與交流,遙遠的距離並沒有影響到浙江瑞安南坑林氏宗親們對九親文化的信任與支持。而且在短短幾個月內通過微信交流、確認。為宗親節省了人力、物力成本下,高效地為林氏宗親們編修出精美譜書。與此同時,九親雲譜的專業與便捷,更是在最關鍵的環節對本次族譜的編修給予了強有力的保障。
  • 假如兒子隨母姓,那族譜怎麼記錄,有什麼講究?
    在現代以後,族譜已經沒有原來受重視,甚至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族譜,也就不知道本姓來歷,更何況族譜怎麼記載。歪史所知道的傳統家族族譜一般記載本堂男性人員,對於女性則一般不會有記載。而現在也有一部分的族譜會把女兒記載進去,但是隨著女兒出嫁沒有辦法維護,他們後裔也不能記載進去,嚴格的說,這一些後裔不是本堂的人,屬於外姓之人。
  • 龍氏天鰲公後裔族譜譜序,供穿青族人參考
    鎮雄州下五甲 天鰲公之裔龍氏族譜(鹹豐年間版) (2019.09-2020.07) 天鰲公十七代裔孫龍旅權 校錄 羽音武陵郡龍氏族譜序 上古洪荒,治世穴居野處
  • 「修譜說」一本完整的族譜一定需要這七個方面,你知道嗎?
    下面我們就以已編修好的族譜為例,詳細介紹下這八個部分在修譜時應該怎麼編。一、序言序言主要介紹家族源流、修譜意義、修譜過程和修譜人名。」這樣一本族譜的譜序就寫完了。二、宗規宗規主要包括祠規、家規、家訓、派語等。
  • 大校阿里堅:修族譜,傳家風
    現在,阿里堅正在修祖譜,期望將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  傳承良好家風,修族譜水到渠成  1980年冬天,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腳下,正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之時。  阿勒泰市武裝部大院裡,「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大紅標語掛在一輛輛汽車帆布篷上。
  • 史上最奇特的《李氏族譜》明朝一直用洪武紀年
    梅木塘和大山背《李氏族譜》的特殊紀年方法我們先一起來看大觀嶺《李氏族譜》十分特別的譜錄紀年方法。
  • 慢讀丨海南這一家子族譜續修了800年,從未間斷
    「1998年在臨高依古村的謝四公學堂舉行了鄭重的開箱儀式,在各位宗親的見證下,我們將存放族譜的鐵箱鎖頭鋸掉,開箱打開一看,雖然經過20多年,但裡面一切完好無損。鐵箱裡面,族譜上下,都鋪著曬乾的菸葉防潮防蟲,使得族譜安然無恙。」謝越榮說。承前為啟後,念祖為勵孫。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昭穆自六世起編修字行22字,1985年新加坡裔孫修譜增編22字。  子曰:學爾為公卿,文章自孔孟。世澤淵源厚,仁慈孝敬興。  詩云:鍾斯同衍慶,南薰美瑞雲。家聲顯駿德,閬苑福忠貞。  4《清溪南陳族譜》城廂鎮經嶺村西姑內陳氏族譜。昭穆:  均德愷永文有宏,景開世宗振朝廷。
  • 姓氏相同可測是否有同一祖先 為修訂族譜提供科學依據
    「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現在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但是紙譜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可以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上海大學教授史定華日前表示。  族譜造假一度成風  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然而,自古以來,族譜、家譜的編修就不可能是一件百分之百準確的事。
  • 大譜師:浙江奉化《松溪卓氏宗譜》:一個家族,兩種主義
    且看現在對松岙的介紹: 「 松岙是革命老區之一, 1926年5月奉化第一個共產黨浙東支部——松岙黨支部建立。既有卓蘭芳烈士故居、卓愷澤烈士墓,均屬寧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有新建成的卓愷澤烈士公園和正在興建中的峰景灣海港旅遊度假區,是個人傑地靈、風景獨特的生態經濟型港灣產業重鎮。」卓蘭芳,在家族中為三十四世,譜名祥和,蘭芳是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