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讓你哭的事有一天你會笑著講出來。 ——《我們都是壞孩子》
點上面「天下龍氏一家親」加入龍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龍;請點擊上面「天下龍氏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龍氏大家庭,和全球各地龍家人交流,攜手同行,弘揚龍氏文化,共建繁榮龍氏,傳播龍氏正能量。
▼熱點推薦閱讀:
龍姓,了不起!龍家人轉起來
中華龍氏,大地東山
——龍氏東山世系五公總譜序
龍章輝 龍憲智
龍氏家族是一個具有源遠歷史的家族。龍姓是中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新《百家姓》裡排列第85,其起源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步。據考證,目前龍姓有據可查的源出大約如下:
1、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
2、出自御龍氏之後,據《姓氏考略》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
3、出自豢龍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
4、出自舜時納言官龍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作納言,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查我支族譜,宋代《六公總緒》對姓氏起源作如是記載:「粵稽古者,始名官,而已龍紀號,曰龍師。故太昊伏羲氏,有命朱襄為飛龍氏等。官至顓須時,滄海之島有神人,耳能聞千裡之聲,目能見千裡之毫,永歲不食。帝使人叩之,答曰:遊龍,遂以龍自見,帝遂以名官。始而黎龍氏,既而官龍氏,又而豢龍氏,而龍之為龍,昭昭矣。」這一記載將龍姓起源指向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龍圖騰文化。綜上不難看出,不論龍姓為何種起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與中華文明源出一轍!在歷史上,龍氏先祖對豐富與推動中華文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人物如春秋時期的道家學者龍子(又稱「龍叔」),崇尚莊子,其道行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主張仁政,其學說得到了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高度讚賞。當滕國國君滕文公問政於孟子時,孟子即將龍子的學說轉述於藤文公:「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見《孟子·滕文公上》),龍子因而青史垂名;之後,西漢有龍勉,東漢有龍述,宋代有龍太初、龍鐲、龍仁夫,明代有龍起雷,清代有龍燮 、龍汝言、龍文彬、龍啟瑞……可謂聖賢輩出、代有俊傑,在中華五千年的浩翰長空星羅棋布、熠熠生輝。
龍氏家族是一個敦厚周慎的優異家族。龍氏家風的奠立肇始於東漢零陵太守龍伯高。
龍伯高,名述,扶風京兆人,是龍氏有世系可考的始祖,生於西漢元壽(公元前1年)2月15日 ,東漢章帝章和2年戊子(公元88年)7月15日辰時卒於零陵,享年89歲。龍伯高品德優異、博學多才、治家有方,東漢建武初年任山都長,後任零陵太守,深受伏波將軍馬援賞識,曾賦詩讚曰「孝弟於家,忠貞為國;清明端莊,威嚴赫赫;朝廷褒功,田野頌德;宇宙間氣,獨君先得」。馬援甚至將龍伯高樹為其家教的榜樣,據《後漢書·馬援傳》載:建武初,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兄子嚴敦書》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馬援此書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漢語成語「刻鵠類鶩」後來廣傳於世,龍氏家風遂得以芳菲遠播。
漢光武帝劉秀讀到馬援書信後,對龍伯高深為愛重,於建武25年(公元49年)敕封其為零陵太守,傳家武陵,龍氏家族因而又以武陵世第著稱。據《永州府志·循史篇》記載,龍伯高「在郡四年,甚有治效」,「為人敦厚,行事周密謹慎,口無擇言,謙遜自律,節約儉僕,廉潔公正而有威儀」。龍伯高成了永州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官、賢官」,「豐功如舜皇山永垂青史,厚德似瀟湘水永裕後人」。惠風化雨、潤物無聲。由於家教嚴謹、風尚優異,自伯高公以下,龍氏門中走出了代代賢良。唐大中江西廬陵吉水令龍庚,德行優異。南宋著名文學家文天祥賦詩讚曰:「漢守賢裔,楚徙吳西;德似麟趾,文比鳳悽;愛民裕後,潛見羅飛;仰止遺容,天白星稀。」。唐龍紀年間大理寺十五評事龍況,因居官仁廉、廣積公德、治家嚴謹而歿遇仙師,得葬鹽堆嶺震山庚向,所生五子欽、琮、瑀、瑊、琳俱登科第,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題詩讚曰:「花萼聯輝生桂子,墨林衡漢應星文。」「五子登科」的故事遂成為千古佳話。在後來的歲月裡,況公之後又屢屢於科場折桂,鹽堆龍氏因而聲名遠揚。宋代浙江會稽縣令龍採濂,「少年篤學,仁孝著於鄉邑……蒞政三月,政清民和,百廢俱興,歌頌遍野。」(見《六公總緒》)。龍採濂之子龍禹甸,先任陝西乾州太守,後任江蘇揚州太守,「公剛正不阿,毫不濫取,致仕歸梓,行李蕭然。」乃清正為官之典範。宋元豐年間吳縣承議郎龍宗朝,「仕學兼優,政簡刑清,崇儒訓課為吳邑,文教丕振。因兄命辭仕,臨行牽車歡送,三日方出城也。」如此不勝枚舉。縱觀古今,龍氏家族謹遵太守祖訓、弘揚周慎遺風,或仁孝著於鄉裡,或盡忠報效國家,贏來朝野共譽、世代敬仰。
龍氏家族具有壯烈的報國情懷。中華民族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神州大地是一片飽經烽火的土地!二千多年來,為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安寧,龍氏家族有無數仁人志士告別桑梓、奔赴邊疆報效國家。
東漢建武25年(公元49年),北疆南邊,騷亂四起。始祖龍伯高受命於危難之中,一別京兆故裡,千裡上任零陵太守,以拳拳愛民之心、真誠仁義之策安撫南邊,政績卓著。宋元豐至元祐年間,為了邊疆的安寧,武將龍禹官、龍宗麻父子南徵北戰,前赴後繼,死而後已……近現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強取豪奪、輪番蹂躪下,中華民族風雨飄搖、危在旦夕。在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又有無數龍家兒郎挺身而出,為民族的獨立拋頭顱、撒熱血。
鹹豐八年(1858年),參將龍汝元英勇善戰,被調升大沽協副將,協助大清名將僧格林沁加強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戰,他臨危不懼,堅守北岸前炮臺,多次重創敵艦,後不幸中炮陣亡。辛亥革命時期,四川龍鳴劍追隨孫中山,赴日留學期間參加同盟會,而後組織同志軍,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開展了艱苦的武裝鬥爭。熱血青年龍大道,貴州人,求學期間開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6年回國,在上海領導工人運動,參加了周恩來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出席中共五大,192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代理書記,1931年1月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堅貞不屈,2月7日晚在上海龍華壯烈犧牲。滇軍名將龍雲,號稱「雲南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雲南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龍雲堅持抗日,先後派遣滇軍20多萬赴抗戰前線,參加了包括「臺兒莊戰役」在內的二十多次戰役,傷亡10多萬,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場上,到處都有龍家兒郎的身影在衝鋒,到處都有龍家兒郎的聲音在吶喊。可以說,在風雨如晦的二十世紀上半葉,龍家兒郎為爭取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浩蕩長歌。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軍銜的解放軍將領中,龍姓將軍就佔了8位。龍永圖曾任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秘書長,是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為我國加入WTO做出了傑出貢獻。少年龍樂豪勤學苦練、胸懷大志、赤心報國。參加工作後,他長期擔任長徵三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全面主持研製工作,成功研製出新技術多、難度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火箭群體,對實現我國航天強國夢發揮了深遠和重大的影響。湘西小夥子龍清泉在北京奧運會上,不畏群雄,不負眾望,力抜山兮氣蓋世,成為龍家第一個奧運冠軍。
龍氏家族是民族團結的典範。在歷史上,龍氏家族曾經為推動中華民族大融合與大團結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宋哲宗元年(公元1086年),黔苗作亂,經內卿高太尉舉薦,時任南昌節度副使的武將龍禹官因「秉性英敏、才擅任戎」、「治陣臨戎,屢有奇功」而被調任貴州以服黔苗,一年後苗疆平定。後南蠻又起,內閣司馬光、範純仁一同舉薦龍禹官再度南徵,調升為湖南安撫招討使。禹官臨楚,兵不血刃,「恩威並著,楚人懷德,南蠻畏服。一年之餘,諸蠻悉平。」由於積勞成疾,龍禹官於元祐二年八月初八病逝於湖南常德。禹官卒後,蠻兵再起。朝廷遂調禹官之子、時任浙江列校的龍宗麻為湖南宣撫處置副使,子繼父業,領兵平蠻。龍宗麻熟知兵書、精通禮法,深知平蠻之計在乎德、平蠻之策在於仁,在其母羅氏夫人及同胞兄弟龍宗朝、龍宗靈、龍宗廷、龍宗旺的全力輔佐下,殫精竭慮、夜以繼日,輾轉奔波於三湘四水,以德服苗、以仁愛苗,非遇狂命之徒,輕易不用刀槍,一面感化苗民,一面將中原的文化、生活習俗及農業技術傳播苗疆,懷柔南楚、恩被山野。據《六公總緒》載:「旺祖以德服之,群苗各安耕種,親為教化,由市風移俗易。」苗疆乃安。同樣由於積勞成疾,元祐七年,龍宗麻病逝於東山鐵衝軍營中。宗麻故後,其母羅氏夫人以花甲之年,率領眾兒郎繼續踐行龍宗麻的平南之策。元祐八年,羅氏夫人亦在東山鐵衝病故。眾兒孫見中原故地大多已淪為戰場,民不聊生,而南楚則山川秀麗,「厥曰:惟中雖屬蠻邦,未嘗不以教化,各擇址也,其在斯乎。」(《六公總緒》)。自此,龍禹官後裔除龍宗靈英年早逝未有後裔外,其餘一本四支,以湖南東山為核心,如風吹四散的種子,撒向遼闊大地和莽莽山川,「恪守訓典,常懷忠孝之道,勿替敦睦之心。」入苗、入侗、入瑤……與各民族兄弟姐妹相親相愛、患難與共。麻公一支肇基東山,朝公攜家眷復歸常德桃園,廷公帶家人拓荒會同紅花園,旺公率家人落藉芷江大龍。時光荏冉,不覺已繁衍近千載,南楚大地苗中有龍、龍中有苗,血脈相連、難捨難分。
龍氏家族創造了燦爛的氏族文化。龍氏家族在幾千年的遷徙、繁衍過程中,經過不斷累積和完善,形成了系統而獨特的氏族文化。包括孝文化、節慶文化、農耕文化等等。孝文化主要圍繞定期擴修族譜展開。東山龍氏至今保有完整的族譜。族譜除記錄遷徙與繁衍外,還載有祖訓、族規、先祖的著述和功德,以及歷代名人對本族的褒揚,其核心離不開孝順父母、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和睦鄰裡、齊家治國等等。通過定期組織修繕譜碟以及長輩對後輩的口口相傳,培植與弘揚族人的孝心、愛心、善心和親情。節慶文化是孝文化的延伸。每年清明為小慶,逢五逢十為大慶,雲散四方的各房子孫均要派代表團來東山,在先祖祠堂三拜九叩、獻紙敬香,緬懷先祖、衍續親情,且編排有形象生動的文藝節目,載歌載舞,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血脈宗親相聚的喜悅。這種特定的氏族文化活動,既產生了東山大廟、鐘鼓樓、風雨橋、土地廟等等獨具風情的建築物,也產生了對山歌、打銅錢、逗春牛、咚咚推等一大批影響深遠的民族文化節目,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其中「咚咚推」等節目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間文化寶庫中耀眼的珍珠。龍氏家族不僅在苗侗邊疆傳承和豐富了漢文化,而且創造和傳播了先進的農耕技藝,推動了民族地區水稻栽培、房屋建築、服飾印染、飲食調製、節慶禮儀等技藝的融合發展,其中由龍氏家族帶來的東山花豬以其易飼易養、肉質細嫩等特點,成為湖南四大地方名優豬種,也毫無爭議地被列為中華優秀地方豬種。這種代代相傳的文化生態裡,很好地包藏了中華文明的一些重要內核,諸如團結、孝順、善良、愛心、創新、勇敢、智慧等等。
縱觀龍氏家族數千年的遷徙和繁衍,歷經了京兆發祥、永新發家、東山崛起等幾個重要歷史階段,形成了京兆、永新、東山等幾個主要世系,其中東山世系影響最為深遠。東山世系以龍禹官為始祖、以龍宗麻為一世祖,一本四支,自北宋以降,不斷向周邊遷徙,迄今子孫已遍布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重慶等省市,人口已逾百萬,約佔全國龍姓人口總數的40%左右,雲蒸霞蔚,氣象萬千。而肇基之地——湖南東山,以其秀麗的山川風貌和厚重的歷史淵源,無疑已成為四方子孫心目中難以割捨的情感坐標,巍然聳立在蒼茫大地上。嘆乎歲月崢嶸、山重水阻、訊息不暢,四房子孫長年離散,縱懷滿腔思念,終難親近故土,致使各房子孫字派各異、長幼不清、尊卑難分,甚至宗親相遇,竟成陌路。此情此狀,絕非祖先所願、宗親所盼。
高山再陡,也擋不住巖鷹奮飛的翅膀;天塹再險,也隔不斷血濃於水的親情。近年來,隨著國家的日益富強,道路交通、訊息科技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各房子孫歷盡艱辛,終於撥雲見日,紛紛來到東山總祠尋根問祖、拜祖歸宗,其心切切,其情濃濃。為興復宗廟,敦宗睦族,彰顯孝道,東山總祠第三屆族委會決定重修東山大廟,2001年11月28日祖廟奠基,2002年8月24日舉行落成大典。2003年9月9日,禹官公、宗麻公、羅太夫人三大神像上座安位。東山總祠第五屆管理委員會審時度勢、順應潮流,於2011年11月11日將管委會果斷擢升為中西南地區東山龍氏總祠宗親理事會,以便更加緊密地聯絡各房宗親,增進親情。理事會成立後,積極主動地聯絡各地宗親,先後在各宗親聚集地組建成立了30多個分會,並統一了班輩字派;同時全面改善總祠條件和設施,修建了佔地4000餘平方米的孝文化廣場。在此基礎上,理事會於2012年清明節舉辦了龍年大慶,各宗親分會組團來東山參加祭祖活動,場面壯觀,盛況空前。尤其值得記述的是,2012年農曆十月初七日,在理事會的艱苦推動下,宗朝公、宗靈公、宗廷公、宗旺公神像在總祠隆重上座,離散千年的遊子終於魂歸故裡,一門忠孝濟濟一堂,引萬千子孫緬懷景仰。
2012年2月,總祠宗親理事會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反覆商議和討論,決定纂修五公總譜。於龍氏家族而言,這是千年等一回的大好事!號召一經發出,各房宗親踴躍響應,紛紛表示積極支持與配合。理事會旋即成立領導班子和編輯委員會,並從各房抽調人員組成了專門的工作小組進駐總祠,著手開展五公總譜修撰工作。惟我族宗親遍及中西南十省市,查卷考古頗多周折。辛苦三載,修訂數次,煌煌總譜終於顯山露水,從此千流同源、萬木同根。大功即將告成,理事會囑筆者撰序。在如此厚重的功德面前,筆者才疏學淺,因何擔當?然同為禹官公後裔,當責無旁貸。遂不揣淺陋,欣然受命。惟我祖功德赫赫、彪炳千秋,各房子孫秉承祖典、榮辱與共,衍血脈親情、續千古佳話,此誠為龍氏家族枝繁葉茂、派發萬代之根本,當恭敬記錄,世代傳頌!逢此盛事,筆者有幸捉筆記敘之,實乃平生之大幸也!
是為序!
我姓龍,我驕傲!我姓龍,我自豪!
為龍氏點讚!
龍家人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