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對上日軍後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以殲敵一千多人開創了一個記錄。不但主席、蔣介石都致電祝賀,全國的各大報刊、廣播電臺和國外的報紙、電臺也都報導了平型關大捷的消息,八路軍115師從此名揚天下。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平型關大捷的前一天,115師還打了一場慘烈的伏擊戰,在這場伏擊戰中,八路軍以少勝多,成功伏擊了日軍,可是,這場得來不易的大勝仗,卻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打了大勝仗的115師獨立團。
在平型關戰鬥開始的前一天,115師獨立團的前衛遭遇了日軍騎兵,打響了對抗日軍的第一槍。當時,115師獨立團在團長楊成武的帶領下駐守在驛馬嶺,要以此為據點阻擊增援平型關的日軍,平型關戰役在9月25日打響,而在此之前的9月24日,日軍的增援部隊就已經趕到了驛馬嶺。
為了增援平型關,日軍出動了兩個聯隊三四千人的兵力,楊成武的獨立團卻只有1700多人,而且相比於日軍精良的武器,獨立團不但武器裝備差,彈藥還嚴重不足,而且楊成武儘管日夜兼程,還是沒趕上日軍的速度。
當獨立團趕到驛馬嶺的時候,日軍已經佔領了一處隘口,幸好,當時下起了雨,並且下了一整晚,獨立團的戰士們趁著天亮時雨剛停,靠大霧瀰漫的掩護,慢慢的靠近了日軍指揮部。
隨後大戰一觸即發,兩軍激烈交戰後,我軍在彈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直接拿刀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此戰我軍殲滅日軍四百多人,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有力的策應了八路軍在平型關的伏擊戰。
從這一場戰鬥中,我們能看出獨立團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在平型關大捷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為什麼後來的各種宣傳表彰中都沒有提到獨立團的名字呢?其實很簡單,獨立團沒有正規的番號。
115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一共只有四個團,這是國民黨給八路軍限定好的正規編制,只給了三個師六個旅的編制,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限制八路軍的發展,這樣導致紅軍多出來的部隊,成了沒有正規編制的部隊。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我軍的領導當然不會放任國民黨的鉗制,於是就用多出來的那一部分兵力,編成了獨立團,115師的獨立團就是由此而來,改編自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總兵力二千多人。
大家看明白了吧,獨立團只是八路軍的番號,根本不在國民黨軍隊的作戰番號中,也就是說,獨立團在軍隊裡就是「黑戶」。
也正是因為如此,獨立團儘管在驛馬嶺阻擊戰中打的很精彩,也繳獲了不少的戰利品,卻因為擔心國民政府以八路軍超編的藉口找麻煩,只能不上報,因此,這場戰役以及部隊就才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