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撞球的時間很晚,直到上大學時才第一次靠近撞球桌,摸到球桿。小時候學校門口就有撞球廳,常有一幫抽菸的地痞小青年在打球,我總是敬而遠之。後來在電視劇《奮鬥》裡看他們在「心碎烏託邦」打撞球,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休閒娛樂方式,就開始正視撞球。
撞球在我國各地,規則各不一樣,種類堪比國粹「麻將」,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通過白球,把自己所屬的彩色球打進袋內,最後率先打進黑8就算贏。這其實跟小時候玩玻璃彈珠有點像。看似上手很難,其實講明白了就發現很簡單。
打撞球的過程就是球桿擊打白球,讓白球把目標彩球碰撞到袋裡。這個過程就是要運用到物理的力學,就是通過球桿擊打角度和發力大小,來預判白球和目標球的走位。對於初學者來說,最好打的情況就是白球,彩球,袋口三點一線,這樣球桿喵準正前方揮桿即可。但在實際打球當中,很難總出現這種理想狀態。當白球到彩球,和彩球到袋口之間呈現100-180度角時,就要偏轉白球碰撞彩球的位置來實現彩球前進軌跡的變化。至於偏轉多少才能符合彩球前進角度變化順利進袋,真的就只能靠多聯繫來拿捏。這裡我對初學者教一個小竅門,就是在球桌上虛擬一顆球,這顆球就放在緊貼目標彩球,並且和目標彩球,袋口三點一線的方向,然後揮桿瞄準那顆虛擬的「定位球」,就能讓彩球進袋。這種方法聽起來比較複雜,有人會嗤之以鼻,但這是我覺得能讓初學者慢慢掌握角度的最佳辦法。
有很多人說打撞球是「進球靠運氣,走位看緣分」,進球能離勝利更近,多練習就熟能生巧,準度更高。但是好的走位,能讓你有利於整體布局,讓後面幾杆打的更輕鬆。一般的高手對決,在準度不相上下的情況下,就看誰的走位好,能連杆進,或者在逆風局做一桿防守球來伺機逆轉。走位,也就是白球碰撞到彩球後對白球位置的預判,它代表了擊球者的球感和對當局的判斷。通過球桿對擊打白球點位的移動,如高杆,低杆,也能讓白球碰撞彩球之前和之後的前進線路都出現偏轉。另外在沒有十足把握能打進時,也要仔細觀察對方彩球分布,通過對白球軌跡的控制來增加對方擊球的難度。
打撞球時經常有人說到「大力出奇蹟」,就是說用白球擊打目標彩球,不準沒關係,用大力打出去,在彩球反彈幾庫之後,總有概率能蒙進去。但其實在你沒有十足把握能空心入袋的時候,力量不能過大,保證彩球能滾入袋口就行。這一點尤其在打中袋是格外重要。有人總說中袋不好打,稍稍偏一點就會反彈出來,其實就是力量問題,力量越大,彩球碰撞袋邊反彈角度就越大,越容易彈出來。如果輕輕滾過去的彩球碰到了袋邊,也會小角度地彈向袋口位置。
講的這些不是教科書般的理論知識,只是我平時打球的心得,覺得有用可以借鑑,有更好的建議歡迎下方評論。總而言之,打撞球不能只研究這些理論知識,紙上談兵,還是要多約朋友,一起去撞球桌上好好切磋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