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有成員國一致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對人類來講,文化多樣性是交流的核心和創新的源泉,就像生物多樣性維持生物平衡一樣必不可少。推進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是促進世界多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
發達國家早已開始用不同方式在進行本國語言和文化的國際推廣和普及,比如英國文化教育協會 (British Council)、法國的法語聯盟 (Alliance Fran aise)、德國的歌德學院 (Goethe Institut)、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等。但發展中國家如何按照《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宗旨,推廣本國的語言和文化,至今少有成功先例。
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學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利用有限的資金,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精神付諸實踐的案例。
何以「威脅」?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一家以推進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為宗旨的全球性非營利性教育機構。世界各國對孔子學院的看法和評價各不相同,但總體來看褒多貶少。「貶」的一種主要論調是所謂的「文化擴張」和「文化侵略」,即「中國文化威脅論」。但從發達國家推廣本國語言文化的先例和孔子學院的實踐活動比較看,孔子學院至少有以下特點:
非零和(我的利益不是你的損失)
非排他(我可以做,你也可以做)
非獨佔(我做了不影響你做)
非競爭(你做好了會是我的參考)
非暴力(我自願做,你也自願做)
互惠雙贏(我有利益,你也有利益)
雙邊合作(非中國單獨事業,你若不同意,我也做不了)
發展中國家模式(經費共擔,效益共享,有限財力下本國語言文化國際推廣的新模式)
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曾擔任日本第一家孔子學院——立命館孔子學院的首任外方院長。這所孔子學院由立命館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作,於2005年6月28日籤約成立,當年10月1日正式開學,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一批孔子學院之一。
之所以同北大合作,是因為孔子學院的申辦程序明確規定,孔子學院的設立必須是由外方自願首先提出申請,中外雙方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簽署合作協議,並必須有一個中方合作院校願意與其合辦才能成立。
孔子學院的申辦程序還規定,必須由外方機構與中方合作單位共同運營,而非中方單獨運營;理事長/院長一般由外方合作機構擔任,副理事長/副院長一般由中方合作機構擔任。
圖片來源:新華社
資金、師資等也是中外雙方共同承擔的,也就是說,孔子學院嚴格遵循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而非中方單獨行為。預算執行和項目實施狀況每年向孔子學院總部作事後書面報告。
比如在日本,漢語教學的基礎和環境優於歐美各國,不少大學本來就有中文教學,漢語教師隊伍比較健全。所以,日本的孔子學院雖然根據中日合作校之間籤署的協議,會引進一些高水平的教師和志願者,但主要的師資力量還是來自日本本土,包括華僑華人和日本人教師。
雙贏模式
不過由於各個國家的社會環境和法律制約不同,具體情況也會不同。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歐美地區的漢語教學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因為本土漢語教師缺少,會經當事者雙方協商同意,從中國引進漢語教師和志願者。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原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功能)負責中方派遣教師在國外的工資和生活費用,東道主合作校會承擔辦公及教學場所,以及派遣教員的一些福利支出。這種模式減輕了合作雙方的經濟負擔,提升了漢語教學質量,對外方合作院校的中文教學水平提高,以及對孔子學院的建設與發展,都是有利的。
從這些規定以及具體的實踐來看,孔子學院可以為地區發展作貢獻,同時具有非排他性、非獨佔性和非暴力性特點。孔子學院給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有別於發達國家先例的雙邊合作國際語言文化推廣模式,也是首個發展中國家利用有限的資金,就如何推廣本國語言和文化,進而推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先驅性試驗。可以說,「孔子學院模式」是一個全球公共產品。
圖片來源:新華社
就從目前的投入和產出效果來看,「孔子學院模式」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成功的雙贏模式。不僅發展中國家值得參考,發達國家也可有借鑑之處。例如,日本政府如果能像孔子學院那樣在資金、師資和教材方面對海外的日語教學給予支持的話,相信在中國學習日語的人數會大大增多。
良性循環
當然,孔子學院也有可以改進之處。截至2020年8月,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數量只是一個指標,在有了一定數量積累後,更重要的是質量指標。如何讓每一所孔子學院都能積極推動漢語言文化傳播事業,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動本土化漢語教學,這些都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
圖片來源:國際在線
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文化習慣各異,漢語教學水平更不一樣。在資金合作、人才派遣、書籍贈送等方面,都需講究國別對待,避免「一刀切」,否則往往事與願違。
孔子學院不可能包攬和替代全世界的漢語教學,也不應和現有漢語教學系統競爭。它起的應該是「學堂、窗口、橋梁,旗艦」 的作用,即以文化交流與語言教學為兩個輪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同時採取「事業的理念與產業的方式」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從而實現良性循環和永續發展。孔子學院的未來發展,最根本的是要考慮如何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是一個長期過程,中方派遣教師在教授知識、傳播中華文明的同時,也要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論語》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雙向交流,多元共生,將使孔子學院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的橋梁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