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廣府文化的人往往會為珠三角核心區錯綜複雜的政區歷史沿革所迷惑,雖然廣州的歷史自秦朝就存在了,但「廣府」這個概念出處的「廣州府」卻遲至明朝才有。清朝成熟時期的廣州府下轄十四個縣包括了現在珠三角的絕大部分地區,但最核心的還是被叫做「三鄉」的「南番順」。注意,這裡的南番順和現在分屬廣州佛山兩市的南海、番禺和順德是不同的概念。
可以說,當時的南番順基本覆蓋了現在廣州市和佛山市。同屬粵語廣府片的南番順可謂文化同源,地緣相連,歷史相承,所以承繼南番順的廣州市和佛山市往往被認為是一家親。實際上,這兩座城市相距是如此之近,以至於一不小心就發現自己垮了市,而兩座城市的市中心直線距離不到20公裡。
所以,廣州市和佛山市也被認為是國內最適合同城的兩座城市。2003年的一場研討會讓「廣佛同城」這個概念有了雛形:在廣佛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研討會上,兩市探索研究了建設廣佛都市圈的可行性,佛山市提出「東承」戰略,以呼應廣州市於2000年提出的發展戰略中的「西聯佛山」戰略,從而主動接受廣州的輻射帶動。
此後兩市從可行性研討到政策協調再到實質落地,你來我往中,十年過去了,國內第一條城際軌道交通線路廣佛地鐵在2010年開通,更多的廣州人到佛山買房、居住、消費,而佛山人到省城廣州辦事或遊玩也變得稀鬆平常。而2008年國務院出臺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也正式把廣佛同城化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廣州已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而佛山也憑藉超過萬億的GDP成為國內新一線城市,然而這兩座城市如果說不是距離越來越遠,至少也不是擁抱在一起。廣佛同城的成果除了兩條直通的地鐵線路,其他似乎都乏善可陳。一時各種猜測和分析泛起,「十年之癢論」者有之,「土地發展論」者有之,就連2018年廣州為治堵而實行的外地車輛限行的「開四停四」政策,沒有將佛山排除在外也被拿來說事。
話說目的不清,就不會有好結果。廣佛為什麼同城?為了合併成一座超級城市?這個目標只停留在網友的猜測中,任何官方文件中都找不到這一說法。既然不為合併,那同城的意義是什麼?讓我們來看上文提到的2008年綱要,其中提到「廣佛同城」的有兩處,皆出現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一章節,一處是在「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中,另一處是「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中。
放在珠三角整個大環境中,廣佛同城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打造一個超級城市,更不是要成為下一座直轄市,而是要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因為光打造出一座繁榮的城市,那不叫發展。這裡所說的區域,可能是珠三角、大灣區,也可能是整個廣東、甚至泛珠三角區域。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之所以支持廣佛同城,是因為這兩地不光「身體」最近,「心裡」也最近,所以才最容易協同發展。改革當然是從最容易、代價最小的開始,等作出成績,成為表率,自然會促進區域內更大的良性互動。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產生「我把你當兄弟,你卻想著吞併我」這樣的段子。
實際上,這半年時間以來,最先恢復經濟的廣佛經濟圈可謂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廣州在確立天河-琶洲-大學城-南沙的發展主軸後,「西聯」也有新動向,包括白鵝潭的新規劃、沿江總部經濟帶的開發、荔灣的城中村改造都可以和佛山商貿再起飛對接。而兩城之間的「資源共享,錯位發展」若能成功,也能在珠江口西岸地區發揮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