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或一個組織,通常只有一個中心。明朝卻特立獨行,在全國設立南京和北京兩個中心,配置兩套班子。
1368 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402 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從侄子朱允炆手上搶走了大明江山,自立為帝,是為明成祖。
朱棣自1380 年就藩北平,在北平苦心經營 20 餘年,是時北元殘餘勢力也對大明北疆構成威脅。同時為了擺脫南京前朝勢力的羈絆,朱棣繼位後,即開始遷都事宜。 14 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此大明王朝形成北京和南京的兩京格局。
其實,兩京制度並非明朝的原創,東漢的洛陽和西京長安,唐朝的長安和東都洛陽,北宋的開封和洛陽,均是兩京並存。但明朝的詭異之處在於,不但有北京和南京兩個中心,且在兩地分設兩套幾乎一模一樣的官僚機構。
那麼,既然北京已經有一套政府機構,南京那套同樣的政府機構,又幹什麼呢?
北京作為天子之地,官僚機構一應俱全,自不必說。南京除了人們熟悉的六部之外,還有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儼然一派小朝廷的氣象,龍椅上只差一皇帝。
一般人認為,南京六部是大明王朝京師六部的備份。明亡時,南京六部這套備份的官僚系統,似乎也未起到力挽狂瀾之作用,而常被人詬病,其實不然。
南京六部與北京六部是兩套相互獨立的官僚系統,互不幹涉,品級和職責一致。二者的區別在於人員配備和地域管轄大小方面。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一般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以及員外郎等其他僚屬。南京六部一般設尚書一人,右侍郎一人,兵部更無員外郎之職。在人員配備上,南京六部相對簡練。在地域管轄上,南京六部一般管轄南直隸及附近區域,今江蘇、安徽、上海及其周邊,全國其他地方均屬京師六部管轄。
在人員配備和地域管轄都較京師六部偏少偏小的情況下,南京六部是不是就是個閒職呢?
顯然不是。
南京兵部執掌南京周邊,南直隸諸州府下設 49 個衛所,會同南京守備勳臣,鎮守太監一起負責南京周邊防務安全。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就曾擔任過南京兵部尚書,並在任上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寧王之亂。
衛所是明朝的軍事編制體制,一衛為 5600 人,朱元璋時全國有 300 多個衛所,兵員約 180 萬。據此推算,南京兵部所掌兵約 27萬人。加之南直隸位於江海之間,虎踞龍盤之地,南京兵部的職責顯然十分重要。
南京作為留都,其最高權力機關是由守備,內守備,參贊機務等組成的守備廳會議。南京兵部尚書一般兼任參贊機務,位居六部之首,這與通常意義上六吏部為六部之首,有所差異。
南京戶部掌管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等省的錢糧徵收,漕運及全國鹽引勘合以及黃冊的收藏與管理。
三國孫吳對江東進行經營以來,歷經五胡時期的「衣冠南渡」,江南得到大規模開發,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至明時,江南賦稅為全國之冠,南京戶部所掌錢糧稅收對大明王朝至關重要。
南京戶部所掌錢糧稅收除部分自用外,一般要轉運至京師交由戶部,這仿佛是南京戶部隸屬於京師戶部,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江南作為全國的財富中心,南糧北運是歷朝歷代必為之事。大運河的開鑿除了溝通南北加強交流之外,將南方的錢糧賦稅轉運北方,也是其重要功能。南京戶部錢糧轉運至北京,是上繳國家和天子,京師戶部代表天子和國家接收。
南京吏部負責南直隸地區大小官員的京察考功,王陽明的父親就曾擔任過南京吏部尚書。南京刑部負責南直隸諸司,公侯伯府及衛所的刑名事宜。
南京工部負責南京及南直隸地區的工程營建等事宜,協助戶部徵收稅款,南京戶部印刷鹽引勘合的銅版,也由南京工部鑄造。天子在北京,相關祭祀及慶賀大典等事宜,均由京師禮部負責,南京禮部的事情相對就少很多。
不過,江南地區經濟繁榮,崇尚教育,全國一半以上的科舉官員出自江南,主持考試也是南京禮部的重要職責。南京的皇陵祭祀以及由海上而來的外國朝賀使團的接待等事宜,也多由南京禮部負責。
兩套班子也自有不變之處,明朝前幾任皇帝也多有回遷南京之想法。
1421 年朱棣遷都北京,三年後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熾繼位後,便著手遷都南京,並派太子朱瞻基回南京主持相關事宜。正在北京群臣熱火朝天的準備,萬事俱備之時,朱高熾卻一命嗚呼,回遷事宜便不得不放下。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也著力推動遷都南京。其時南京地震頻發,皇帝群臣猶豫不決。直到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才徹底決定留守北京。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北京淪陷。在此危急時刻,南京六部等官僚機構,似乎並沒有亮眼的表現,展現其應有的價值。
明朝的衰敗是政治、經濟、社會、氣候和世界格局綜合作用的結果。本已存在的南北之爭,外加文武之爭,諸王之爭,都極大地牽扯了南明殘存的精力和資源,共同導致南明政權的迅速敗亡。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