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嘉平三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徵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司馬懿斬孟達,拒諸葛,平遼東,退東吳,對外軍事上對得起曹魏給他的權力;殺曹爽,也是曹爽先排擠的司馬懿,而且當時的表現,曹爽才是亂臣賊子;司馬懿死前丞相,晉公,九錫都沒要,也沒學曹操董卓殺皇帝殺皇后,頂多是為後代穩固多做了點保障,他的後代靠他基業做的事,賴不到他頭上。如果不用子孫行為來做影響,其實司馬懿本人作為權臣而言並不算太過分;高平陵之前基本上一步步成長為魏國的擎天柱紫金梁,那些看不慣曹爽的老臣都把他當作精神領袖。
高平陵時司馬懿已經身經百戰,那麼多老臣都指望他搞垮曹爽,認為曹爽倒臺對國家對階級都有利,他搞曹爽這件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搞垮了曹爽,有些盟友建議見好就收了,但是司馬懿選擇了趕盡殺絕,這是最為人詬病的一件事。但實際上司馬懿很快就要死了,曹爽還年輕得很,難保未來不會東山再起,何況那些宗室裡面總有對此事不滿的人。那些盟友倒是賣人情說當時我們給曹爽求情了,曹爽若有機會東山再起肯定會清算司馬家的,只有斬盡殺絕才是為後人計。陳泰蔣濟那些人說司馬懿不講信義,但我說他們站在司馬懿那個位置也一樣要趕盡殺絕,他們自己不是帶頭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把司馬懿類比曹操其實挺冤的,其實可以類比的是王允董承。都是受命剷除亂臣賊子的領袖,司馬懿的功勞威望還遠遠大於這兩人,做事成功了而且沒有被反攻倒算。曹爽的作為不像董卓那麼過分,但是相比衣帶詔之前的曹操也差不太多了,司馬懿靠著自己更強的實力在政治鬥爭中獲勝了。你看王允除掉董卓之後怎麼清算董卓一黨的,蔡邕這樣的君子都非死不可,結果逼得李傕郭汜走投無路打回來了。董承如果成功了,清算曹操一黨也不會手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