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何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

2021-01-08 李濤家常事

三國時期,為何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

《漢晉春秋》有這樣的記載:諸葛亮親自帶兵多次挑戰司馬懿,司馬懿多次上書朝廷,要求出戰。朝廷派官員傳達聖旨,制止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明白司馬懿的用意,對姜維說:「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出戰的意思,只不過是借朝廷的旨意壓制他手下的官員罷了。」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為什麼不出戰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回答這個問題:一,司馬懿是在玩「三怕」遊戲。什麼是「三怕」遊戲呢?民間有種遊戲,叫「三怕」遊戲。「三怕」就是蟲子、棒子、公雞等之間的遊戲。具體說就是蟲子吃棒子,棒子打公雞,公雞吃蟲子。這三者存在就能維持平衡,失去一樣,就失去了平衡;失去平衡,就會出現危局。司馬懿在諸葛亮與曹魏朝廷之間就是玩的這種遊戲。如果司馬懿打敗諸葛亮,朝廷就沒有了蜀漢的威脅,那麼朝廷就會對司馬懿有不利行動。為了自己的安危,司馬懿就得讓諸葛亮活下去。諸葛亮活下去,就給曹魏朝廷帶來威脅。曹魏朝廷面對諸葛亮的威脅,就必然要依靠司馬懿來對付朝廷。所以,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挑戰,堅守不出,就是想留著諸葛亮牽制曹魏朝廷。

二,司馬懿有絕對把握戰勝諸葛亮。人們都喜歡傳播「死諸葛走生仲達」,以為司馬懿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其實這是誤解!司馬懿早就斷定諸葛亮死期不遠了!《魏氏春秋》記載:諸葛亮的使者來見司馬懿。司馬懿不問諸葛亮軍隊的情況,只詢問諸葛亮每天在做些什麼,能吃多少食物?

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吃的東西很少,做的事情很繁瑣後,由此斷定諸葛亮死期不遠了!沒過多久,諸葛亮就死在定軍山。由此斷定,「死諸葛走生仲達」,只不過是司馬懿在演戲,以此蒙蔽曹魏朝廷而已。三,這樣推斷司馬懿有何依據?

曹睿臨死之前,託孤於司馬懿與曹爽。曹爽專權,司馬懿以生病為由告老還家。曹爽懷疑司馬懿生病是裝得,派人去司馬懿家裡了解詳情,司馬懿假戲真做,讓曹爽派去的人認為司馬懿確實有病。

由此曹爽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之後,司馬懿利用曹爽等人離開都城,去郊外祭奠曹睿之機,發動政變,徹底控制了朝廷。由此可知司馬懿擅長韜光養晦!綜上所述: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挑戰,不出戰,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在與曹魏朝廷玩「三怕」遊戲!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為什麼不敢決戰,是單純的怯戰嗎
    曹叡的反應是派遣衛尉辛毗持節到司馬懿軍中制止司馬懿出戰。這裡面要提一下,當時司馬懿具有假節鉞的政治權利,但仍然被持節的辛毗遏制。所以在曹魏時期無法確定持節和假節鉞的差異,而非假節鉞高於持節。司馬懿多次想要和諸葛亮決戰,都被辛毗阻止。這樣一來,即便沒有和諸葛亮交戰,將士的怨氣也能夠消弭。因為司馬懿已經做出態度了,將士的怨氣不可能轉向作為曹叡使者的辛毗。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而且諸葛亮的軍事行動,也讓大家感到了很大的威脅。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經過多次北伐後,已經日趨完善。整個魏軍對諸葛亮都心生畏懼,和諸葛亮作戰都膽戰心驚。司馬懿對於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辦法。於是他和曹睿制訂的作戰方案就是,採取防禦的態勢,不與諸葛亮交鋒。等到諸葛亮的糧草耗盡撤退的時候,再進行追擊。於是,司馬懿就採取防禦的姿態,與諸葛亮進行著對峙。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作戰曹魏和蜀漢的頂尖人物,他們針鋒相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基本是忠義無雙,多智近妖,那麼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他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
  • 三國時期,「滷城之戰」,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勝出了?
    大家應該都看過三國,三國時期上將無數,能人輩出。論到打仗,不外乎是兵貴神速啊,麻痺敵人,等等。那麼,說起來打仗,就讓我們想起了兩個鼎鼎大名的人物,諸葛亮和司馬懿。很多的朋友其實都在熱烈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帶兵打仗比較厲害呢?今天我打算從兩個人當中的其中一場傳奇戰役說起,帶大家看看到底兩人對戰鹿死誰手。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
  • 諸葛亮每天能吃數升米,司馬懿卻為何斷定,他即將不久於人世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是一對不相上下的對手。在《三國演義》中,自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兩人就在街亭開始了對戰。自此,諸葛亮就和司馬懿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在智力和軍事上全面碾壓司馬懿,使得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中,屢吃敗仗。最後只能靠耍賴,死守不出,耗死了諸葛亮。
  • 三國志司馬懿跑去蜀國,北伐能否逆轉嗎?諸葛亮:蜀國無藥可救!
    例如就有老玩家嘗試過讓司馬懿也跑到蜀國協助諸葛亮,看看臥龍冢虎共同聯手,是否能夠打贏北伐戰爭!北伐戰爭是諸葛亮不得不作出的以小博大的嘗試,畢竟就這麼和平發展下去,遲早都會被準備充分的魏國先給衝垮,倒不如一直騷擾,直到找著機會瞬間擊潰魏國更好。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為了匡扶漢室,直取曹魏,這樣的理解就未免有些太片面了。今天要說的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所做的第三件不能以常理度之的事情就是北伐曹魏了。這件事也是諸葛亮堅持最久的一件事。曾經連續7年5次出兵攻打曹魏。讓曹魏面對蜀國的突然襲擊頭疼不已。
  • 諸葛亮引恨,司馬懿奸笑,蜀軍北伐中第一次大捷卻不能乘勝追擊!
    三國時候曾有人言: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得一人可得天下。其排名第一的臥龍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未出隆中已三分天下,在後來徵戰中諸葛亮的表現更是搶眼,頻頻為劉備獻奇計,為蜀漢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諸葛亮在當時的三國是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但這麼厲害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像傳言中說的那樣取得天下呢?
  • 諸葛亮、姜維等人為何連年北伐無果?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蜀漢在三國時期是人氣很高的一個政權,這並不是單純的因為《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渲染。從蘇軾的日記中可以得知,至少在北宋時期,民間的風向就傾向於蜀漢。蜀漢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小編個人認為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蜀漢帶有理想色彩和悲劇色彩。蜀漢與曹魏國力差距懸殊,諸葛亮、姜維等人仍然堅持北伐,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
  • 三國中為什麼司馬懿前期不怕諸葛亮,後期反而只能閉戰不出?
    司馬懿最開始擒孟達,大敗蜀軍於街亭,逼得諸葛亮自降三級,後面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可謂是一時風光無限。可為什麼司馬懿在折了張郃和王雙之後面對諸葛亮的百般挑釁羞辱,就是不敢出陣,堅決閉戰。甚至主動裝病擺爛穿女人的衣服,其作為讓旁人不齒。後來司馬懿成功的熬死了諸葛亮,最終權傾朝野。
  • 作為三國後期曹魏僅存的一流名將張郃,司馬懿為什麼要害死他?
    尤其在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諸多名將的凋亡後,張郃才在戰場上大放異彩,成為令敵方諸葛亮甚為忌憚的良將。先說下張郃之死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選擇的是祁山路線,當時曹叡命令張郃率軍到略陽迎戰,諸葛亮退守祁山,據《魏略》記載,當時西線的主帥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張郃本意是窮寇勿追,但司馬懿不聽,張郃不敢違抗軍令,追到木門這個地方,諸葛亮設伏,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蓋,加上張郃當時年歲已達,結果當場被射殺陣亡。
  • 司馬懿死前留一計,千年後被農民破解,為何有人說他不如諸葛亮?
    三國末期,主要由諸葛亮從成都率大軍北伐魏國為亮點,然而魏軍由司馬懿帶兵與之對抗。後來諸葛亮途中病死,司馬懿不戰而勝,贏得更高威望。後來司馬懿逐漸奪走魏朝大權,還在臨終時留下一條妙計,此計歷經千年卻被一個老農民破解,故此就有人說司馬懿不如諸葛亮,這是為何呢?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啥終生不再伐蜀!司馬昭心知肚明
    三國後期的故事主要是圍繞著司馬懿和諸葛亮開展的,蜀魏之爭說白了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之間在學識,軍事,兵法之間的博弈,他們二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由他們二人甚至可以聯想到戰國時期的孫臏和龐涓,秦末時期的劉邦和項羽。這幾組人群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難分伯仲。
  • 司馬懿一生傳奇,用一招贏得了曹操的信任,還拖死了諸葛亮
    三國時期,戰亂頻仍,生龍活虎是許多貧民百姓的災難,但也是亂世梟雄的良機。三個時代可謂英才輩出,多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士和武將,你們唱罷我起舞,共創三國群雄爭霸。而且這些亂世梟雄中,有一位歷史上頗具爭議,這位就是司馬懿。
  • 諸葛亮除掉張郃,看似大功一件,實際上卻幫了司馬懿!
    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同年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後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聖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在此背景下,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漢軍,張郃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郃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漢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
  • 《三國演義》論謀略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勝一籌?
    諸葛亮在歷史上,已然是智慧的象徵,他的本事,無需多言,司馬懿的知名度雖然遠不及諸葛亮,但論真本事,不見得比諸葛亮少多少,論功業,他不僅在三國,甚至在整個三國,也算得上是一號人物,司馬懿聰明絕頂,一生中,有兩大特色:——善於自謀:他很會保護自己,發展自己,曹操很猜忌他,但是他也能讓曹操逐漸放下心來,不殺他,曹丕喜歡他,他就讓曹丕重用他,曹爽懷疑他,他便反手把曹爽剷除掉
  • 司馬懿曾譏諷諸葛亮權謀不足,但為何又在他死後稱讚其軍事才能?
    公元230年,曹叡命曹真與司馬懿一起出兵伐蜀,只不過這一次司馬懿與諸葛亮並未交手,由於大雨來臨,魏軍不得已而撤軍,而伐蜀就此宣告失敗。一年之後,諸葛亮再一次率軍北伐曹魏,當時諸葛亮率軍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運輸糧草,而曹叡擔心長安有失,於是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防禦蜀軍。
  • 諸葛亮5次北伐,皆因缺少天時、地利、人和,導致屢戰屢敗
    諸葛亮 在那個三國鼎立的時期,群雄並起。 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天下奇才"的諸葛亮,他在群雄逐鹿的時期大放異彩。劉備曾說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更是在病危之時,白帝城託孤,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基業和兒子都拜託給了諸葛亮,希望他能夠完成自己的遺願——剿滅曹賊,匡扶漢室。諸葛亮接下了這個重任,更是在劉備死後,發起了5次北伐之戰,卻不知道為什麼屢戰屢敗。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這看似浩蕩的北伐,前後歷經數年,最終居然沒有建功,這不免讓人疑惑。諸葛亮智慧超群,自然是不會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那他為何會不斷北伐?興復漢室、恢復中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請下山。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這點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