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背景下的華裔維權之路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將是會被歷史記住的一年。日前,美國的弗洛伊德之死,導致全美示威抗議活動愈演愈烈。因此衍生出很多的話題討論,其中最值得關心的就是,華人在美國面對的歧視也是數不勝數。但要真的站起來發聲,或者說是站起來抗議的人並不太多。
西方背景下的華裔維權之路
那這到底是為什麼?主要是因為,相比於黑人維權的高調與成功率,華裔維權可謂是寸步難行。甚至說,是全盤放棄。對於這個現象,專家媒體表示原因很複雜,有內因也有外因。首先,華人相對於來說要「軟弱」,華裔又各有不同,生活習慣和其他族裔也不太一樣。大多數西人在描述華裔的時候,大多使用忍氣吞聲(passive)一詞。比如,華裔在遭歧視遠比黑人更普遍,但華人卻很少反擊,可以說是「忍氣吞聲」。如果受害者本人都懶得追究,那麼責任人,警方或者第3方怎麼會想到為華人維權呢?
另外,加上西方國家的法律系統繁瑣冗長,華裔向來的「息事寧人」的傳統,遭受歧視和虐待之後,不報案或者報案後也不願堅持到起訴階段,是華裔群體的普遍做法,這直接導致了華裔受辱案不受重視。
走進美國華人的現實生活
二、走進美國華人的現實生活
據調查,美國華人有600萬,他們居住的環境比較單一,主要是大城市,休斯頓,洛杉磯,或者說是紐約。在這些大城市居住的華人,狀態也很簡單,基本上是白人或者說是與亞洲人混居,黑人與墨西哥裔混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華人們會感覺到,好像跟主流的白人社會沒有什麼的區別。「職業穩定、收入可觀、家庭和美、孩子傑出……」甚至說,很多華人做起了房東,包租婆。可以收白人、黑人、新裔的租金。一切是那麼的美好,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嗎?
種族不公,似乎只存在遙遠的傳說當中,但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的美國,種族歧視也許沒有那麼嚴重了,但它從未消除。我們也可以明顯感知到,這次弗洛伊德事件所引起的強烈效應,幾乎重創了一個美國的安全系統。因為在事件未發生之前,它只是換了個樣子,或者是歧視換到了「潛意識」,隱藏了起來,又或者是沒有種族歧視的系統政策了,但是「種族不公」一直都存在。
三、「黑天鵝事件」 衍生出來的權利問題思考
這不得不聊起一篇值得關注的公眾號文章《600萬美國華人的根本利益是什麼?》。種族歧視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是2020年美國版本的「黑天鵝事件」,鑑於這起事件,有的華人上街喊口號說種族不公,並且帶頭抗議。那麼更多的人,是對暴力打砸搶的一種譴責。在這裡我們不是要說,暴力打砸搶是對的,而是說華人應該區分種族不公的抗議正當性,和暴力搶劫之間的區別。而有的華人早在將它們混為一談,認為早點安生,早點消停。反而是不少白人,把重點放在系統性的歧視的反思上。我們用「反而」,是因為美國華人和黑人一樣,也是隱形歧視的受害者。這種隱形歧視真實存在,而且很難去除。有些人說黑人才不會被歧視呢,人家上大學,佔便宜,房租不交也趕不走。
對於特權二字,擁有的人是無法體會的。而對於沒有這些特權的人,你需要認真理解他們的處境才能換位思考,感知到那麼一點點。例如,白人的家長經常會對青春期的孩子說:你大膽去探索世界吧,不要害怕失敗。但是,黑人的家長因為歷史的原因經常會對青春期的孩子說:你可別惹事,萬一警察查了你的車子,一定要禮貌說話,面帶笑容,一定要小心被誤殺。
我們無法感知黑人每日缺乏安全感,和身處隱形歧視中,自然也就看不到這麼多年來,尤其是馬德路德金以來,是黑人,用鮮血換來的平權權利,從而讓華人免費受益。所以,同樣為少數族裔的猶太人,就非常明智了。在馬金路德金時代,猶太人明明是自己的店鋪也在被砸燒,也是要舍「小益換大益」,決定支持黑人的平權運動。因為他們知道,猶太權是爭不到的,只有爭取少數族裔的平權,才能有猶太權。可是現在的不少人,大部分關注的都是黑人拖欠自己的房租,是因為想得到自己的生存權相當於大部分是這些黑人幫來爭取的。
四、熱烈討論的美國華人權利之路
沒有平權,就沒有華人的權利。只爭取華人的權利,是不可能得到大部分的支持的。所以平權,是華權的必經之路。歷史的運程中,暴力和非暴力的平權運動,事實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要知道在1965年之前,華人在排華法案的約束下,都還是一個不自由的人。華人沒有一種膽量和實力去抗爭。沒有黑人平權運動的抗爭,華人也不可能得到今天的平等對待。
文章指出:正是遊行,暴亂這些已經發生了上千次,美國的社會在這種一次又一次的運動當中向前。對政府的威脅不算什麼,就算是川普下臺了,換另外一個政黨上臺了也是正常的。「支持平權示威,反對暴力。」就是這樣一對可以相互包容,包納的事情,能夠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才是最能夠顯示出人,作為人的特殊性。
支持平權 反對暴力
西方哲學,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再到浪漫主義,存在主義等等。一個常見的課題就是,根本性的研究就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在哪裡?許多科學家說到一個重要的區別,即:「hold conflict」的能力,就是接納兩件看似矛盾的事情。好比,動物一旦飢腸轆轆,會本能去覓食;人可以在明明非常飢餓的情況下故意不去飲食.。因為人可以意識到不是只有黑白,而是有處於」灰色地帶」的事物。如果一個人過多的去強調,一方面,甚至因為一方面而完全否認另外一方面,那就是黑白太不分明,而沒取得平衡了。
近幾年關於華裔,有諸如許多此類的討論。比如說,人到底是男女廁所隨便上,還是該去哪去哪?是上藤校的權利,我們華人是被剝奪了嗎?還是說與印度人的H-1B籤證競爭,我們是不是有點往後落了?禁槍或者墮胎權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討論的很熱烈,甚至朋友反目,家屬分離。
但問題是:
五、華人的根本利益是什麼?
美國華人的根本利益就是平權。不是華人像白人生活的一樣,而是我們跟各個種族一起做這個國家的主人。
那如何做到平權?
文章作者認為,唯一充分必要條件就是:發聲。第一,投票。關鍵不是要投共和黨或民主黨,也不是支持川普還是拜登。而是,投票。投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二是,華人內部有思考有內容的發聲。不是吵架,而是辯論。不僅要有熱情,也要有哲學的思考和邏輯的支撐。要與二代的孩子平等對待,聽孩子的想法,不要強行灌輸我們的偏見。
第三,為他人發聲。可以寫,可以談論,可以捐贈有意義的運動。單關鍵是要有共情能力,如果有一天華人也能領導美國,共情能力是不能缺少的。否則,華人的潛能會在獲得藤校通知書那一天,就到了最高點。
華人的根本權益是平權
現在,中美的大環境下追求民族主義局勢下,自由民主以及平權,對美國華人尤其生死攸關。華人的根本利益不是成為白人。華人不是白人。華人的根本利益是平權,和白人黑人西裔印度裔美國人等各族裔一起都平等的成為國家的主人。認識到這一點,並以華人的勤奮努力和智慧,在某一天可以達到華人在美國的真正潛力。
編後記: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全球化加上各區域不同的形勢危機,雖各不相同,但關鍵時刻必須發生維權,堅持平權。我們的華裔華人留學生無論身處在哪個國家,華人的安危牽動著每一位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