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4月15日「一畝三分地」論壇北美肺炎疫情實時動態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
2月底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大暴發的美國,已經超過義大利成為全球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
截至記者發稿時間,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美國確診病例超過61萬例,死亡病例2.6萬。「重災區」紐約累計病例逾20萬例,死亡病例突破了1萬例,死亡率達5.3%。除去北馬裡亞納群島11名確診病例中出現兩例死亡外,密西根州死亡率為全美之冠,達到6.5%。
從2月26日報告首例社區傳播時僅有60例確診病例,到如今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穩定在3萬上下,全國50州均進入「重大災難」狀態並且都出現死亡病例,美國疫情來勢洶湧。當地時間4月13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接受全美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美國現在正在接近新冠肺炎疫情高峰。
1月底以來,中國為應對突發的新冠疫情,實施了嚴格的封鎖和隔離措施,3月29日國家衛健委發言人宣布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然而,在中國、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疫情相繼得到控制之後,歐洲和美國卻相繼成為全球疫情的「震中」。
「圍觀了上半場的海外華人,到了下半場就只剩『攤手』了。」生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華人楊陽(化名)無奈地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在武漢和湖北疫情最猛烈的時候,她每天都通過社交網絡關注著中國媒體報導的疫情進展和動向,1月底就去藥店購買了口罩,並開始往家裡瘋狂囤貨。然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疫情指南中卻一再建議民眾不需要戴口罩,直到4月3日才修改了這一說法。
外緊內松的一月
當地時間1月21日,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確診了第一例輸入性病例,四天後,楊陽所在的加利福利亞州也確診了一例。在那個時候,一直關注武漢封城的她,以為美國面臨的最大風險和中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一樣,是12月到1月底之間進入美國的武漢輸入病例。「我覺得加州肯定也有,舊金山一周有三班直飛武漢的航班,洛杉磯機場航班也不少。」她和國內親友聊天時說。
顯然,這種想法當時十分普遍。1月底,美國選擇了暫停往返中國的航班,發現了近期去過中國的幾個輸入病例並加以控制,並宣布國家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然而此後,同歐洲國家義大利一樣,美國並沒有真正對疫情在本地傳播的風險加以警惕。美國CDC和總統川普一再強調,美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非常低」,不用擔心,只是一個大號的流感。在許多對美國疫情的分析中,人們都傾向於認為,總統彈劾案吸引了川普較大的注意力,以至於他並沒有將精力投入到病毒防控當中。根據《紐約時報》公開的多位美國政府官員的採訪和專家的電子郵件記錄,從1月底開始,川普身邊的官員和顧問就不斷警告暴發疫情的風險,卻均遭無視。
然而,從中國媒體對疫情鋪天蓋地的報導中,楊陽看到了新冠病毒強大的傳染性:武漢出現了醫護感染和多個家庭聚集性疫情,不少家庭全部成員都感染了;一些出奇的病例被公布出來,比如一個始終無症狀的女孩感染了父親和兩個姑姑;「不戴口罩15秒被傳染」登上了微博熱搜……
她決定出門去買口罩。先去了兩個超市裡的藥妝店,口罩區全部空空如也。再跑到沃爾格林(Walgreen)藥店,貨架的工作人員說告訴她,前兩天有人把這裡所有的口罩都買空了,但自己也並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她向工作人員「科普」了下疫情,並預訂了兩天後即將到貨的四盒醫用外科口罩。
這位藥店工作人員的疑惑是北美大部分民眾所共有的。一位在多倫多生活的朋友發給楊陽一個截圖,是一個當地的加拿大人在推特上真誠發問:為什麼住在市中心的亞洲人今天都戴著口罩?他們是不是知道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
空白的二月,潛藏的危險
直到一個月後的2月26日,加州確診了美國首例社區人傳人的病例,疫情的冰山一角才開始顯露出來。2月29日,華盛頓州報告了一例社區傳播感染的死亡病例,當天該州州長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該州一家護理機構在確診2人後,也有52人出現了類似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衛生部官員稱,該州一個護理中心在兩名患者確診以外,還有27名病人、25名工作人員出現了疑似症狀。
這時人們才開始意識到,美國已經錯失了遏制疫情的黃金時間。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在美國CDC公開發布的暴露風險評估標準中,對未去過中國旅行、未接觸過確診患者的評定始終為「無風險」,而新冠肺炎的檢測標準也規定,出現發燒等症狀的患者需要有中國旅行史或確診患者密切接觸史才能檢測,直到2月27日才有所修改。整體檢測數量非常有限,2月中旬才達到100份樣本/天,而同期韓國的檢測能力已經達到1萬份/天,就連湖北的黃岡市,每天也能檢測900份樣本。
如果說之前的一個月美國沒有對新冠肺炎加強檢測主要是因為輕慢和忽視,從2月底開始,出現這個短板的原因就變成了試劑盒的緊缺。早在2月12日,美國CDC宣稱最早一批試劑盒存在缺陷,但一直也沒有下發新的物料,各州的樣本只能送到CDC統一檢測。華盛頓大學的臨床病毒學實驗室2月18日就研發出了檢測盒,但一直都沒有獲批,直到29日才獲準使用。由於在美國境內領先的檢測能力和老人為主的護理中心出現聚集性疫情,華盛頓州成為美國首個疫情中心。
這樣的「劇情」,同疫情暴發初期的武漢十分相似。如果從華人開始搶購美國藥店裡的口罩開始重視新冠病毒,正視種種傳播風險,美國這個曾被評為全球對大流行病防備等級最高的國家未來的命運會有不同嗎?
沒有人知道。不過此時,中國大陸的疫情數據已經開始明顯下降,單日新增病例從2月初的將近4000例下降到600例不到。對於美國來說,危險才剛剛開始。
「震中」紐約的失誤在哪?
幾乎是前後腳,紐約和加州兩個最繁華也是華人最多的地區疫情開始暴發。3月4日,紐約報告了一例社區傳播疫情,一位律師傳染了他身邊的9個人。而加州4日上午出現了首個死亡病例,該州州長隨即宣布整個州進入緊急狀態。
從後來的發展看,紐約和加州的疫情走勢差異很大。紐約新增確診人數呈指數級暴漲,20天內突破了5萬,一個多月的時間已經超過20萬,死亡率超過5%;加州的疫情走向卻較為溫和,截至4月中旬確診人數也只有2.4萬,死亡率只有3%,在美國各州中並不算高。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從人口密度來看,加州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人口3700萬左右,而紐約州面積不到加州的三分之一,只有12萬平方千米左右,人口卻有將近2000萬,;顯紐約人口密度更高,其中紐約市更是公認的全美最擁擠的城市。其次,紐約市居民出行非常依賴公共運輸,很多人都乘坐地鐵、公共汽車上下班,而在除了灣區以外的加州地區,人們出行基本上都是自己開私家車。3月下旬,紐約也暫停了三條地鐵線的服務,然而隨著線路的減少,車廂內的環境有可能變得更擁擠,反而增加了感染的危險。
此外,儘管感染人數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但紐約的居家令還是姍姍來遲。早3月16日,南加州的舊金山灣區衛生官員宣布,居民應在接下來的三周內在家中「就地避難」,三天後加州州長宣布了全州的「居家令」,要求居民必須始終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違者將被罰款1000美金。彼時,加州只有900多名確診患者,而紐約的居家令是20日發布的,當時全州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萬人。
儘管如此,一路看過中國武漢封城、其他城市嚴格防控的楊陽,仍然覺得遠遠不夠。寬鬆的「居家令」之下,酒吧、健身房、咖啡館可能引發聚集的公共場所被關閉了,但人們仍然可以自由出門,並且大多數都沒有戴口罩。
何時才能被重視?
從4月2日開始,美國的確診人數基本上保持著每日3萬的增速。這一數據飆升主要是由於檢測能力的提升,自3月20日美國採取「得來速」式檢測方法後,單日檢測數量已經達到18萬。不過檢測結果也因此出現了積壓的現象,紐約、新澤西等地的檢測站門口總是排著長隊,人們往往要等一兩周才知道自己是否確診。
更重要的是,目前所有接受檢測的人都是有發燒、咳嗽等症狀的,至於是否存在、存在多少無症狀感染者這個問題,沒有人有暇顧及。為了不至於出現醫療資源擠兌的災難,美國醫院收治的患者大多是重症,輕症患者大多在家隔離,許多甚至都沒有進行檢測,並且直到現在也沒有專門接受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
武漢也曾有過這樣艱難的時刻,然而在武漢解封之前,已經實現對所有的輕症患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了。
在需要與狡猾的病毒賽跑的關鍵時刻,美國政府自身的決策也十分令人擔憂。自疫情開始後,川普一直被外界詬病過於關注經濟而非病毒本身,還不斷將控制疫情不力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從媒體、民主黨、各州長,再到中國、世衛組織都成為他指責的對象。而目前各個州在疫情可能尚未達到高峰之時,卻已經開始籌劃逐步解除「居家令」,開放經濟活動。
楊陽做好了「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為了減少出門次數,楊陽和家人早早開始囤積食物,整個3月只出了3次門。前幾天出門採購時,她一次買了180顆雞蛋,6桶兩升鮮奶,4大箱常溫奶,家裡還存有100斤面、十幾斤米、36箱瓶裝水以及滿冰箱的水果、肉類和蔬菜。
儘管不能出門,有一天她卻在窗口看見了一個跑步的人戴著花花綠綠的方巾從家門口路過。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場面,是因為近日美國CDC開始鼓勵大家用棉布、T恤衫、頭巾等材料自製口罩,還發布了教程。「從1月底開始,中文媒體就說只有N95和外科手術口罩管用,即使後來說其他用途的也可以戴,可棉布的根本防不了飛沫傳染呀。」楊陽說。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