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巴南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行動計劃,構建起了工作機制、人才政策、引育活動、發展平臺、服務保障五大體系化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湧現出了一批優秀人才和團隊……9月17日,重慶市巴南區舉辦以「示範引領·智驅巴南」為主題的人才頒獎盛典,為100餘名人才進行頒獎和授牌。此次盛典,巴南區拿出1100萬元專項資金對入選人才和用才單位進行激勵,用真金白銀兌現人才獎勵,促進人才集聚創新,在巴南區營造尊才、重才、愛才、用才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巴南緊緊圍繞大數據智能、生物醫藥、軍民融合、現代物流和商貿服務、生態創新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制定完善了重慶英才計劃延伸配套激勵辦法,生物醫藥、物流商貿、職業教育、經濟園區、衛生健康和教育6個領域人才引育激勵辦法、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選拔培養辦法、區屬國有公司緊缺人才薪酬激勵辦法,扶持博士後工作站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傾力拓展人才政策的聚集效應。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巴南積極搭建多維平臺,讓更多人才創業有機會、幹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形成強大人才磁場。搭建人才論壇平臺。藉助「重慶英才大會」「重慶英才計劃」「中國智博會重慶分會」「百萬英才興重慶」東風,不斷優化和創新人才政策開放度。舉辦第三屆亞洲人工智慧技術大會、中德工業網際網路國際研討會、生物醫藥院士論壇等盛會,邀請李德毅、趙春江、饒子和、金寧一、卞修武等院士專家學者來區作主題報告,為全區產業發展把脈定向、獻計獻策。搭建「靶向引才」平臺。與寰球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在「北京、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華中」建立4個引才工作站,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駐外機構、商會和高層次創新團隊溝通聯繫。搭建校地合作產學研平臺。巴南區已建立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生物醫藥「兩學一產」聯合體、智能製造「產城學研」協同發展的「1院5平臺」先進技術創新中心、生態環境空間信息數據挖掘與大數據集成重點實驗室、訊飛人工智慧學院、甲骨文大數據學院、華為ICT學院、淘寶大學西南學院、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人才培養發展平臺。搭建科技研發平臺。全區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個,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5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4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市級科普基地、市級農業專家大院、星創天地13家,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9家,市級博士後工作站2個。
據了解,在巴南,人才服務不僅體現在績效的展現,耕耘的收穫,更融化在春風化雨的精神尊重與愛才敬才的氛圍孕育。完善35名區領導對接65名服務高層次專家、704名處級領導對接1813名服務人才的領導聯繫服務人才機制。建立區級、鎮街(園區)、企業的三級聯動人才服務平臺,完善鎮街、園區等人才服務站點53個的「一站多點」人才管理服務機制,各平臺服務專員累計達181人。開闢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出臺《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安置實施辦法》,建立一對一的「人才服務健康專家資料庫」,舉辦專家研修療養班4期,開展「產業人才集聚政策」等重點課題研究,辦理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家屬社保轉接等服務事項28件,開展1565人次的專家人才走訪慰問。
近三年,巴南區累計推薦入選首批「重慶英才計劃」人才 6名、創新創業示範團隊7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8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26名,特級教師4名,市級學科帶頭人1名、學科名師8名、中小學骨幹校長1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名。區級「菁英計劃」132名,區級學術技術帶頭人82名及後備人選4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馮明明、魯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餘亞軍、胡凌雲,抗疫人才張志堅、羅婧,鄉村振興人才陳開容、石崇倫等一大批多元人才的立業建功與繽紛湧現....既是巴南人才工作從理論前瞻到實踐落地的創新解讀,也是巴南立足大政策、大服務、大保障的舉力並進,更是增強謀劃力、精準抓落實等高位布局的建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