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人為實現價值而來。老工業基地城市吉林省長春市借產業振興之機,實施人才新政,政策惠才,平臺聚才,產業引才,服務留才,出現了多年少見的「雁歸來」、「鳳歸巢」,人才回歸潮流湧動。截至10月末,留長來長的大學生就達到了8.8萬人,比去年淨增1萬人。長春「四大產業板塊」中的長春國際汽車城、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國際影都、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集聚了一大批高端產業人才。
    產業人才與人才產業的「虹吸效應」
    產業聚集人才,人才成就產業,兩者既是二律背反,也能相得益彰,長春正在促成兩者的良性互動。
    吉林大學碩士生於岐畢業後選擇留在長春,與中國一汽解放公司籤約後不僅住進了人才公寓,還獲得5萬元安家費。「這些年長春汽車產業發展得很好,個人發展空間更大,機會也更多。」他分析的比較優勢頭頭是道。
    搭建人才幹事創業舞臺,長春市抓住了人才選擇的根本需求。長春市汽車產業優勢突出,一批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新舊動能轉換中,注重「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相結合,年初以來,依託6個百億元項目、292個十億元以上項目、1082個億元以上項目打造產業人才高地,聚集高端產業人才5500餘人。
    持續開展「大學生留長創業就業服務工程」,深入實施大學生崗位開發計劃,制定出臺了12條促進應屆高校畢業生來(留)長創業就業的具體措施,近兩年留長就業高校畢業生達到15萬人。舉辦創業就業博覽會和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創業項目達成對接意向1473個,企業提供就業崗位7642個,籤約率達到60%。
    長春創新人才交流新模式,突出另一隻手的力量,大力推動人才開發產業化。特別是依託長春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推動人力資源產業做大做強,集聚科銳國際、安拓國際等48家全球知名人才服務機構,累計引進高端人才3500餘人,實現產值130億元。
    賦能人才,增強人才的獲得感
    抓獎勵兌現促政策惠才,真金白銀支持人才創業。長春發揮各級政府人才政策疊加效應,最大限度為人才謀實惠、為企業降成本。市縣兩級人才投入突破20億,超過2萬名人才受益。資助高層次產業人才,省級領軍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和國內外頂尖人才分別給予50萬元—300萬元的資金支持,吸引集聚32個國內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來長創業,兌現支持資金2300萬元。
    發放大學畢業生安家補貼。面向企業引進的重點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分別發放一次性安家費3萬元、5萬元和8萬元。累計為5985名大學畢業生兌現補貼1.3億元;實施技能人才引進培養獎勵。為24名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省市榮譽的高層次技能人才和2227名新晉高級技師、技師職業資格的人才發放561萬元獎勵資金,著力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抓關懷服務促保障升級,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環境。立足專家人才和用人單位需求精準服務、紓解困難,不斷提升服務保障能級。打造專家人才服務平臺。300多名高層次專家人才享受到「一對一」「管家式」貼心服務。完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全市共有各類人才公寓5000餘套,累計入住人才3200餘人;規劃建設紅旗小鎮高級專家公寓1000餘套,重點滿足一汽等人才集聚度高的大型企業引才需求。
    改革創新,人才破繭而出
    打破阻礙人才流動的身份障礙和體制壁壘,強化引才育才政策支撐。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集聚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招才引智「萬人計劃」實施意見》,實施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計劃,聚焦三大支柱優勢產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產業和全面振興發展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長春市本級財政每年列支3億元,重點保障實施「四大專項計劃」,20個人才工程。打造「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在人才評價、流動、激勵、保障等方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依託長春新區連續9年實施「長白慧谷」英才計劃,累計引進國內外領軍人才138人,集聚培育創新創業人才近5萬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