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美
詩詞短小精悍,詩人寫作,多用省略之法。又因格律的需要,往往要顛倒語序。明白了這些道理,讀詩時補一補,調一調,詩歌的表層意思就不難理解。
「無可奈何花落去」要調整一下語序,變為「花落去無可奈何」,然後再補一補,大意就出來了:花兒凋落,讓人無可奈何。
試著揣摩一下詩人的口氣,就能明白,詩人是極不願意春花凋落的,但卻絲毫沒有辦法阻止,才發出「無可奈何」的感慨。詩人心中的惆悵之深便可想而知了。
春花凋落是自然規律,說到底就是時間規律。時間如水,一往無前,不快不慢,不為人留,不為人往,即便是爛漫春花如此美好之物,時間也會無情地帶走。敏感的詩人看到此情此景,他的目光又怎會只停留在春花之上呢?世間如春花爛漫的美好事物太多太多了,可隨著時光飛逝,我們失去的也太多太多了,可又有誰能夠阻止呢?面對如此境況,我們也只能徒呼奈何,最後無可奈何。
這句詩可以說寫出了人類的一種普遍感受,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這也是它能流傳千年,仍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原因。
變與不變
「似曾相識燕歸來」的語序也該調一調:「燕歸來似曾相識」。燕子是候鳥,冬去春來,它們又返回了老巢。詩人看到飛回來的燕子,感覺很眼熟,它似乎就是曾經認識的那一隻。
這句詩乍一看是寫燕子沒有任何變化,跟詩人曾經認識的一模一樣。但細細品味,我們就會發現,詩人耍了一點手段;如果不仔細一些,重要的信息就要被我們忽略掉了。
詩人用了一個「似」字,就將後面的「曾相識」變得不確定起來,左右搖擺起來,模糊起來。它就是要告訴我們,這燕子與去年的不一樣,但只是很細微的變化。詩人心思的細膩之處便在此顯露無疑了。
大體不變,細處有變。這輕微的變化正是前文所講的時間規律引起的。如果說前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寫的是時間的不可阻擋,這一句「似曾相識燕歸來」寫的就是時間的悄無聲息。它輕輕地來,它又悄悄地去。我們如果不夠細心敏銳,它所引起的變化我們就很難察覺。
變化很輕微,筆觸很細微。在不變中的變,才是詩人要表達的重點。細細讀來,我們就能體會到詩人的那種惜春之情。而這又給我們一種普遍的聯想,生活中多少事物,就是在這不經意間的變化中,漸漸消磨殆盡了。
結束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整首詞反覆陳述著「無可奈何花落去」中時間流逝的不可阻擋,如「夕陽西下幾時回」;又反覆訴說著「似曾相識燕歸來」中時間流逝的悄無聲息,如「去年天氣舊亭臺」。就在這種反覆訴說思索中,詩人漸漸感覺到心有所失,心情也由「一曲新詞酒一杯」的愜意閒適,變為了「小園香徑獨徘徊」的孤獨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