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鯨之旅》中寫道:0-2歲的親子共讀,就像一場騎鯨之旅。父母在生命的海洋遇到一隻通具人性卻無法表達的小鯨魚,你們一見傾心。它有自己無限無垠的好奇心,同時很想在浩瀚的大海中自由地遊動。為了和它共遊,你要誘哄它——甚至把自己偽裝成另一隻胖笨鯨魚!和它談論它理解和感興趣的事,一步一步靠近它……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既坐不住、又拿不動、還看不懂,談親子共讀還為之過早。但其實,0-2歲是開始與寶寶共讀的好時機,因為在這期間,寶寶特有的敏感期會幫助他們更快地認知事物。
★視覺敏感期
視覺敏感期從寶寶出生會持續到2歲半左右,這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個敏感期,視覺處在高速發展期。
其中0-3個月是寶寶的光感敏感期,他們的視力僅限於明暗光線及模糊的物體輪廓。因此父母需要準備一些黑白卡片、玩具等,幫助寶寶視覺發展。有為視力尚未發展成熟的小嬰兒所設計的硬紙書,黑白和色調簡單的圖片能夠吸引並刺激嬰兒的視覺。
彩色的卡片和色調簡單的繪本可以在寶寶3個月大之後開始使用,這時,色彩絢麗、抽象的圖案,會發展寶寶的立體知覺。
★細小事物敏感期
1歲到2歲期間,寶寶處在對細小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他們通過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探索和發展著他們的觸覺和視覺能力。父母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手裡經常會緊緊攥著一些小東西,注意力也很容易被細小的物體吸引。比如帶寶寶出去玩,寶寶對美景無感,卻蹲在路邊一直看馬路上的小石子等等。這些絲毫不會引起成人注意的小東西,卻對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寶寶有著深深的吸引力。這種時候,不要打斷他們,專注力、觀察力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會對"摳洞洞"很著迷,看到哪裡有洞,就想要撲上去摳、戳、挖,仔細研究一番。父母也許會發現,自己家中的沙發本來有個小小的洞,不仔細看根本不會發現,後來硬生生被處在"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寶寶給摳成了大窟窿!
因此,可以給寶寶選擇洞洞書、翻翻書、觸摸書、布書,充分滿足寶寶特別愛探索的天性,讓寶寶發現這類書中隱藏的一個個小驚喜。
怎樣給低年齡寶寶讀繪本,更容易接受呢?
生動平實的口語化講述
在給孩子讀繪本之前,父母可以先快速瀏覽完故事的文字,消化之後再用口語講出來。因為口語更像我們平常和孩子對話,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情節完整,細節豐富
低年齡的繪本故事內容往往會很簡單,父母可以邊看邊說。這時候孩子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已具備理解事情的能力,父母說故事時一定要認真,不能敷衍,別為了節省那一點點的時間而匆匆跳過繪本的細節,故事有頭有尾,才能吸引到孩子。
生動有趣、抑揚頓挫的朗讀
給孩子讀故事除了抑揚頓挫要明顯,還要儘可能多加配一些音效,善於用不同的聲音表達繪本故事中的各類不同角色,他們會聽得更認真。
自由閱讀不強迫
在培養孩子聽繪本的習慣時,如果發現孩子不專心或是不耐煩,就要適當停下來。可以故意製造假象說:媽媽累了,今天就到這裡吧。讓孩子以為媽媽不想讀了,而不是他們不想聽了。利用威逼利誘的方式不可取,比如說,媽媽規定,每天必須看幾本書;媽媽特意為你挑了那麼多書,你都不愛看等等。這一類的刺激性語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於閱讀習慣的培養。
聲情並茂演讀法
講繪本可以用演讀法,即故事語言加上我們的肢體語言,用誇張的動作吸引孩子的興趣,比如,翻身、打滾、鞠躬、蹦蹦跳跳!有不少低齡繪本其實是很適合邊演邊讀的。
有內容的好故事
對於兩歲以上的小朋友,聽繪本重要的就不只是念的技巧了,更多是看故事內容好不好。孩子聽故事的起步有早有晚,很多兩歲以上的小朋友更在意的是故事是否好聽,只要他們喜歡,就可以聽得津津有味。儘量不要在講故事的時候加太多解釋的內容,因為孩子內心正迫切地等待故事下文,不合時宜地提問有時也會打斷孩子聽繪本的節奏。
不論是親子共讀還是給孩子讀故事,遵循孩子的發育特點,根據不同的敏感期選擇不同的繪本及方式閱讀,才能促進其能力和語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