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不太關心娛樂節目的我,偶爾在看一期《好聲音》時,聽到一個參賽選手唱汪峰的《北京北京》這首歌,其中有一句「聽到了他燭骨般的心跳」,不禁啞然失笑,這小孩子的語文沒學好:把「蝕骨」弄成了「燭骨」。接下來找到汪峰本人的原唱版本一聽,卻是嚇了一跳,原來汪峰的原唱也是「燭骨」。
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的我可以確信,漢語中只有「蝕骨」一詞(蝕的發音同「食」),而絕無「燭骨」一詞。這個錯誤難道就沒有被發現嗎?
網上一查,不是這樣。關於這個錯別字,網友們在幾年前就發現了,而且有諸多的評論。有人甚至引用泰戈爾的詩句「如果黑暗中你看不清方向,就請折下你的肋骨,點亮火把,照亮你前行的路」來為「燭骨」一詞尋找佐證。顯然這是很牽強的,漢語的造詞法沒有這樣的先例。況且,這裡泰戈爾的詩,也是翻譯成漢語的,不是在其原文中有印度文的「燭骨」一詞。
無獨有偶,在汪峰的《地心》中,也有這樣一句歌詞「旅程不過是場善意的燭骨銘心」。由此可以確認,汪峰一直把「蝕骨」認成了「燭骨」。順便提出,成語中有「刻骨銘心」,但沒有「蝕骨銘心」,當然更沒有「燭骨銘心」。
經常有人拿明星的錯別字來嘲笑明星的文化水平。在這裡,我們不必如此上綱上線。明星也是人,偶爾用錯字,說明不了什麼。每個人,包括語文老師,甚至學者也有用錯字的時候,弄清楚改正就好。
而汪峰的這兩處錯別字可有些特別。
首先,它不同於某些明星在發微博或寫推特時出的錯,畢竟那是私人場合,因為輸入法的問題或其他原因,出現錯別字,也是有可能的。它也不同於某些明星在參加電視節目中出的錯,因為那是現場錄製節目,除了暴露明星平時文字素養稍差之外,別無大礙。
而汪峰的錯別字,可以說一路過關斬將,暢通無阻。作為著名歌星,汪峰的這兩首歌在無數地方演唱過,包括中央電視臺。還有更多的錄製出版發行,其間不知要經歷了多少審查和校對環節,可這個錯字的生命就是這麼的強大。是全國這些電視臺的編輯們語文水平都不過關嗎?如果不是,那這個錯別字為什麼沒有被糾正?而是一直這麼流傳著呢?
諸多網友對這個錯誤早有指出,我們相信包括汪峰本人或許也看到這些評論,那麼汪峰本人是否有過認真的考證?到底對是錯,要不要給大眾一個交代。那些出版發行汪峰作品的單位和機構,有沒有認真審核這個問題,應不應該進行糾錯處理?那些播出汪峰歌曲的電臺電視臺的編輯,要不要對此事進行說明?
時至今日,這個錯別字還這麼一直用著。網上搜索汪峰的這兩歌,無論是歌詞,還是原唱,依然還是「燭骨」,赫然醒目,沒有一點需要遮羞的意思。
汪峰錯的不過是一個字,而我們整個社會,錯的,是一種精神和態度。一種對藝術嚴謹負責的態度,一種對漢語文字尊重求實的態度。
在活版印刷的時代,出書時每錯一個字,工作人員都要重新製作一個字模,重新燒制,然後重排。那是何等麻煩。我們今天的糾錯或許只需要在電腦上敲打幾下即可。而就這麼敲打幾下的工作,就這麼些年,一直沒有人願意來做。
文藝是要承擔社會傳播功能的。有很多人,甚至小孩子,都會從各種文藝作品中汲取精神營養或其他知識。如果我們的文藝就這麼一直對自己的錯誤熟視無睹,那才真正是讓人痛到「蝕骨」。
對語言文字的嚴謹,是治學最基本的要求,我願與更多的孩子一起學習研究和欣賞語文的精妙。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