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離世的第三年,一個心理諮詢師想說點什麼,致敬勇敢的她

2020-12-12 Ms無名堂

N號房,鮑毓明們從來不曾消停過。偶然看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的婚禮致辭和寫作採訪,心口沸騰,想說點什麼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關於青少年性侵,一個少女愛上大她很多歲的誘姦犯的故事。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她真實地發生在作者林奕含身上,並折磨、摧毀了她的人生,今年是林奕含去世的第三年。

林奕含長期以來都患有重度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在日本和臺灣,這個疾病的名稱已經改成了思覺失調症,這未嘗不是一種人文關懷,畢竟精神分裂這四個字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就是「瘋子」,但實際上並不是。這也是為什麼林奕含要在婚禮致辭上強調精神疾病汙名化的問題)。

她的婚禮致辭中,有她對世界的困惑與憤怒,有對自己的不甘與無法還擊的無奈,但更多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關切,在內心深處她是熱愛著這個世界的,只是最終不能與自己和平共處而選擇了離開。

林奕含是勇敢的、高貴的、優雅的

她的勇敢在於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寫出來並出版,在於她在公開場合給大眾描摹自己的抑鬱症和精神分裂,這其中的兇險與殘忍不言自明

她的高貴在於這個世界待她太薄,而她沒有放棄對這個世界的愛與關切,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努力為精神疾病正名這兩件事都並不是為了撫慰自己,而是為了他人。

她的優雅在於明明事件的性質是性侵、強暴,但她對寫作的處理方式卻是極度藝術化之後的難以捉摸的愛情

林奕含在她的採訪中說,每次都必須情緒崩潰寫作才進行的下去,在一個咖啡店從提筆到結束那一刻,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伴隨著眼淚

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她?明知道一個患有重度抑鬱的人,每一次揭開傷疤都是對自己殘存能量的莫大消耗,在寫作的那一刻她似乎完全沒有在意自己的生死,一直刻意讓自己處於情緒最低谷。

林奕含的一生似乎是一場命定。從她對文學偏執的熱愛,到經歷那場浩劫,再到罹患重度精神疾病,再到創作,最後隕落。這一切就好像有一根繩子牽引著她慢慢走完自己的人生。

多像一根蠟燭啊!即便知道有燃儘自己的那天,也沒有忘記過照亮別人,照亮那些和她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們。

很多人都說,林奕含去世三年了,這個世界還是沒有改變。是這樣嗎?我想並不是。雖然惡魔們似乎一直在人間,但我看到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性侵受害者願意發聲了,不以此為恥,勇敢向惡魔們正面開戰了

人們的價值觀也從「遇到這種事,這女孩一輩子就毀了」變成了「她只是受害者,錯並不在她,她應該勇敢地站起來擁抱自己往後的人生。」

會不會藝術從來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這個疑問林奕含在去世的時候也許都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不重要,畢竟,那本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書,照進了一個個黑暗的內心裡。

最後想引用斯圖爾特·凱利《失落的書》裡的一段話來紀念林奕含:

「有些事物並不會因為停止存在而失去內涵和意義。正如那些在生命消失後,依然迴蕩著、引發著變化、影響著我們思想和感情的人類靈魂,我們的文明也是一樣——那由數不清的失落的生命締造的文明。我們絕望地與毀滅抗爭,抗爭的過程即是勝利。」

相關焦點

  • 林奕含去世三年後:好友發文訴思念,房思琪式悲劇與叩問均未止息
    林奕含離世後,家屬曾談及她寫書的目的,「希望天下的父母、善良的男孩、女孩和男人,都能用溫柔和溫暖的心靈來一起保護房思琪們。」 4月27日,話題「林奕含去世三周年」登上微博熱搜,獲5.7億次閱讀。三年前的這天,時年26歲的臺灣作家林奕含因不堪抑鬱症折磨,在家中自縊身亡,留下一部至今仍引起巨大關注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 林奕含去世三年,《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始終不敢看
    「書出版後我被冠上成功之類的字眼,但我仍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廢物。因為書裡的李國華仍在執業,我走在路上還能看到他的招牌,他並沒有死,也不會死,這樣的事情仍然在發生,所以沒什麼成不成功。」這是當年臺灣作家林奕含接受採訪時說的話。
  • 林奕含去世三年,避免你的孩子成下一個「房思琪」,需要這樣去做
    林奕含已經去世,無數個「李國華」還遊蕩在人間今天是林奕含去世的三周年,離世前她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書中的美麗女孩房思琪,被她補習班老師李國華長期性侵,最後精神崩潰,是根據她本人真實經歷創作。作者林奕含是性侵受害者,她被補習教師李國華長期侵犯,身心始終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患重度抑鬱多次休學,數次嘗試自殺非常痛苦,最終在2017年4月27日家中自縊身亡,走向死亡的她年僅26歲。
  • 我想心理諮詢師抱抱我,可不可以?這群諮詢師互換角色扮演來訪者
    長江網9月6日訊(記者毛茵)「前幾天是父親生日,看著他日漸衰老的容顏,我突然擔心有一天想擁抱時沒有機會了……」諮詢師蔣學松眼眶紅了,另一名諮詢師孟雄偉抱住了他,輕聲安撫著。 小蔣數度流淚,動情地說:「擁抱激發了我內心對父親的感受,真的就像抱著我的父親。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別讓「鮑某明」們傷害更多的「林奕含」
    「鮑某明是一個擅長和孩子打交道的人……他的關懷備至,以及律師、名校畢業生的身份……他可靠,確實像個爸爸,學問高,如果把女兒交給他教育,肯定比自己帶在身邊要強。」這是《南風窗》月9日發的一篇文章裡的幾句話。這個母親如此信任一個男人,嫁給了他,並且把自己的親生女兒交給他,讓他帶到外地上學,三年,成了女兒的噩夢。
  •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我們如何挽救下一個房思琪?
    林奕含說過,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的:從書呆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樂觀開朗的女孩,她的童年經歷隨著這本小說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林奕含抑鬱症和死亡的背後,則是她從幼年起長達數年遭受老師誘姦留下的嚴重心理創傷。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請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李國華」
    離開熱搜的這些天,隨著一個又一個熱點曝光出來,我不希望鮑毓明未曾得到解決就沒了?4月27日是林奕含去世三周年的日子,我必須得寫點什麼,我要用我的文字提醒大家這個世界上,或許就在我們身邊,仍然還會存在著一些「李國華」在作惡。我們絕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李國華」。
  • 「狼師」陳國星:性侵學生5年,林奕含自殺背後還隱藏了3個「房思琪」
    今年是她離世的第三年,而她自殺的背後卻背負了樁樁件件的人性醜惡。臺灣作家林奕含,甜美的外表下隱藏了一張文藝又不見笑容的臉。早早結束生命的背後,其實是對長期壓抑生活的解脫。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林奕含的一部代表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 37歲女博士跳樓自殺:心理諮詢師能拯救她嗎?如果是這六種不一定
    據報導,女博士的丈夫也是博士,當天加班到凌晨4點才回家,一個小時後,妻子帶著5個月的女兒從隔壁頂樓跳下。這位丈夫事後說他根本想不到會這樣,當時瞬間就崩潰了,家人也說女博士疑似出現產後抑鬱症。如果真的是抑鬱症,如果家人能及早帶她去做心理諮詢,也許悲劇不會發生。大家知道,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催生了很多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自殺傾向等對生命造成極大危險的心理困擾。
  • 心理諮詢師口述:80多個求助者中,有20多個是抗疫醫護人員
    大年三十,風聲鶴唳,疫情的消息鋪天蓋地,裹挾著每一個人。我就想著做點什麼,與幾個朋友一拍即合。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發了一個「徵集令」,徵集心理諮詢師,為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病例做免費心理援助。到晚上,40多人報名,第二天又有200多人報名,最終我們篩選出了101人。這101人均為國家二三級心理諮詢師,有著至少兩年以上的諮詢經驗。
  • 我是「心理諮詢師」,畢業於微信群
    按照群公告,這位老師將在8月20日周四晚19點到20點舉辦一場心理公開課,在這之前群友們可以將自己的問題按格式發在群裡,之後會有小助手負責收集,老師則會在課後進行解答。他在群裡提醒女生不要將自己年齡、地域、工作、夫妻狀況詳細地說給陌生人,更不要隨便貼出照片,因為「這是一個公開的微信群」,沒有人真正去把關群友的來源。更何況她所遇到的問題,實際上需要的是婚姻諮詢,並且最好由夫妻雙方共同參與,否則很難儘可能地還原事件的原貌。但收效甚微。
  • 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2017年人社部心理諮詢師認證考試取消以後,很多小夥伴都在問:如果想從事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有什麼途徑?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心理諮詢行業的現狀:一邊是巨大的社會需求,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很多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焦點問題,而一邊行業仍處在一個過渡階段,主管部門沒有明確,規章制度等還需要立法才能向下推行。那麼現階段想要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究竟該通過什麼途徑實現呢?
  • 心理學:諮詢師為什麼哭了?她替來訪者流出不能流出的淚!
    3關於諮詢師可不可以暴露自己的情感,業內也頗多爭議。諮詢師自己,要清晰,你的眼淚是什麼含義?是誰的需要?來訪者的講述引發你什麼情節?為什麼?還是出於同情、共情?心理成長是硬道理,諮詢師的內在成長,才是硬中之硬,有能力紅塵中將粉碎的自己凝聚,才會有力量將來訪者的生命託舉。作為一個諮詢師,你不能迷失在死亡裡。
  • 心理諮詢師是幹啥的?難道會「讀心術」?
    「當時,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在國內可以說剛剛起步,人們還覺得很新奇。到了現在,我再說自己是心理諮詢師的時候,大家就沒有太強烈的反應。」楊光對記者回憶。現居深圳的楊光,是一家心理諮詢中心的創始人。十幾年來的心理諮詢之路,讓她積累了經驗和人氣,也在業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大學學習教育心理學專業的她,畢業後曾經從事培訓類的工作。
  • 乾貨Q&A|非心理學科班出身如何成長為註冊心理諮詢師?
    獲取註冊心理師乾貨資料請在公眾號後臺私信【註冊】第001期由於心理諮詢師證書的「國考」在2017年已經取消了,很多想從事心理諮詢師職業的人突然沒有了從業的方向:不知道怎麼成為被國家認可的心理諮詢師作為心理諮詢師主題微課第一期內容,我們請到了擁有豐富課程講授經驗的黃豔蘋老師做客,來跟我們一起為新手諮詢師的成長之路排憂解難。黃豔蘋博士為廣東工業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有豐富的一線諮詢經驗,從事學校心理諮詢長達十多年。
  • 資深諮詢師告訴你,心理那些事
    2020年,是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第11個年頭。在我的從業經歷中,被問得最多的就是:心理諮詢能解決我的問題嗎?而見過最多的人,是那些徘徊在諮詢門口,心裡想著:我這點事需要諮詢嗎?想走進來,又猶豫不決的人。
  • 美女作家林奕含:不是所有對不起,都值得一句沒關係
    很多人知道林奕含,不是因為她從小就是資優生,也不是因為她曾經寫下的那些文字,而是她顯赫家庭背景下的精神病。「所有身份裡最習慣的是精神病患。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從書呆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
  • 說說他們眼中的心理諮詢師職業病
    我覺得大部分心理諮詢師,都是有這樣想要幫助人、控制不住想要幫助人的心,才會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成為心理諮詢師後,不僅想幫助人,還有了能夠幫助他人的能力。但我知道想要幫助別人,不能強加到別人身上。不管自己多麼想幫助別人,但是,生活還是別人自己的。
  • 銘科教育解讀什麼是ACI國際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用途有哪些?
    伴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大心理市場需求日益加劇,給大家產生了眾多的精神壓力,乃至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根據世界權威組織的調研發現,二十一世紀威脅人們最大的社會問題不是洪澇饑荒和地震災害等這些自然原因。威脅最大的是人們本身心理健康問題。
  •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我們如何挽救下一個「房思琪」?
    林奕含年少時持續受到補習老師的性侵,身心始終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數次嘗試自殺,在她離世後,她的父母也披露,書中被補習教師李國華侵犯的花季少女房思琪,正是林奕含本人的鏡像。她用最精心雕琢的句式,最生動考究的修辭,書寫了一段被惡魔摧毀的青春,字字靈動,卻字字泣血。林奕含(1991—2017),臺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