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號房,鮑毓明們從來不曾消停過。偶然看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的婚禮致辭和寫作採訪,心口沸騰,想說點什麼。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關於青少年性侵,一個少女愛上大她很多歲的誘姦犯的故事。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她真實地發生在作者林奕含身上,並折磨、摧毀了她的人生,今年是林奕含去世的第三年。
林奕含長期以來都患有重度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在日本和臺灣,這個疾病的名稱已經改成了思覺失調症,這未嘗不是一種人文關懷,畢竟精神分裂這四個字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就是「瘋子」,但實際上並不是。這也是為什麼林奕含要在婚禮致辭上強調精神疾病汙名化的問題)。
她的婚禮致辭中,有她對世界的困惑與憤怒,有對自己的不甘與無法還擊的無奈,但更多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關切,在內心深處她是熱愛著這個世界的,只是最終不能與自己和平共處而選擇了離開。
林奕含是勇敢的、高貴的、優雅的。
她的勇敢在於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寫出來並出版,在於她在公開場合給大眾描摹自己的抑鬱症和精神分裂,這其中的兇險與殘忍不言自明。
她的高貴在於這個世界待她太薄,而她沒有放棄對這個世界的愛與關切,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努力為精神疾病正名這兩件事都並不是為了撫慰自己,而是為了他人。
她的優雅在於明明事件的性質是性侵、強暴,但她對寫作的處理方式卻是極度藝術化之後的難以捉摸的愛情。
林奕含在她的採訪中說,每次都必須情緒崩潰寫作才進行的下去,在一個咖啡店從提筆到結束那一刻,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伴隨著眼淚。
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她?明知道一個患有重度抑鬱的人,每一次揭開傷疤都是對自己殘存能量的莫大消耗,在寫作的那一刻她似乎完全沒有在意自己的生死,一直刻意讓自己處於情緒最低谷。
林奕含的一生似乎是一場命定。從她對文學偏執的熱愛,到經歷那場浩劫,再到罹患重度精神疾病,再到創作,最後隕落。這一切就好像有一根繩子牽引著她慢慢走完自己的人生。
多像一根蠟燭啊!即便知道有燃儘自己的那天,也沒有忘記過照亮別人,照亮那些和她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們。
很多人都說,林奕含去世三年了,這個世界還是沒有改變。是這樣嗎?我想並不是。雖然惡魔們似乎一直在人間,但我看到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性侵受害者願意發聲了,不以此為恥,勇敢向惡魔們正面開戰了。
人們的價值觀也從「遇到這種事,這女孩一輩子就毀了」變成了「她只是受害者,錯並不在她,她應該勇敢地站起來擁抱自己往後的人生。」
會不會藝術從來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這個疑問林奕含在去世的時候也許都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不重要,畢竟,那本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書,照進了一個個黑暗的內心裡。
最後想引用斯圖爾特·凱利《失落的書》裡的一段話來紀念林奕含:
「有些事物並不會因為停止存在而失去內涵和意義。正如那些在生命消失後,依然迴蕩著、引發著變化、影響著我們思想和感情的人類靈魂,我們的文明也是一樣——那由數不清的失落的生命締造的文明。我們絕望地與毀滅抗爭,抗爭的過程即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