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就是一個島國,二戰期間仿佛有打不完的兵力,不僅能侵略中國廣袤的土地,還能一路打到東南亞,甚至與美國掀起太平洋戰場。所以,很多人也奇怪二戰時候日軍怎麼有數量眾多的士兵,能在東亞、東南亞與太平洋戰場上興風作浪?
要解釋這個現象也是很簡單,那就是日本一直都是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除了現代的義務兵制度之外,很多都是殖民地與淪陷區的偽軍、漢奸為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
一 日本軍隊人數本來就多
日本雖然是一個島國,土地面積在世界主要國家來說也不算小。如日本國土總面積37.8萬平方公裡,英國本土24.41萬平方公裡,德國35.74萬平方公裡。簡單來說,雖然我們經常叫的小日本是彈丸之國,面積與雲南省都差不多。但比日不落帝國英國的本土還要大,面積也大於二戰歐洲的發起國德國。
發動戰爭需要人口為補充,日本也有人口的優勢,如:
1941年日本人口普查結果是7800萬,如果再加上殖民地和佔領區人口,足有1億372萬7610人。同一時期,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德國7200萬,都不如日本。蘇聯略多,人口是1.6億,美國人口則是1.3億。
可以看到,日本國土面積不大,人口基數也不算小。
根據統計:
在1937年7月,在長時間兵役制度下,日本擁有現役兵員38萬人(17個師團),預備役兵員73萬8千人,後備役兵員87萬9千人,第一補充兵157萬9千人,第二補充兵90萬零五千人,合計448萬一千人。根據聯合國可勞動人口佔勞動人口60%的算法,二戰時期日本的可勞動人口大約為4200萬左右,根據男女比例1:1計算,日本一共有2100萬的戰爭人口潛力。
所以, 二戰末期,整個日本都是全民皆兵,成年男子都參軍,就連十幾歲的娃娃或者女性都去參加軍隊,所以參兵的人數是很多,可謂整個國家窮兵黷武。
二 日本有現代化的義務兵役制度,全民皆兵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也建立現代化的義務兵役,也就是所有男性都有義務服兵役的義務。
日本在唐朝時候就存在侵略別國的野心,古代中國「士大夫」階層社會地位比較高,古代日本卻是武士階層社會地位比較高,尤其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走上了建立軍事強國的路子,整個國家窮兵黷武,為戰爭而戰!在1927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規定十九歲男性必需通過徵兵檢查,等待軍隊挑選為士兵,只有患有嚴重疾病或者傳染病、體力不合格的人才不需要服兵役。
相比之下,我國實施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募兵制」,就是對軍隊招募士兵與民眾的「應募」,這是一種自願而非強制性的行為,也很難提高士兵的軍事素養。當時,國民革命軍除現役的170餘萬人之外,沒有預備役補充,後備兵員僅僅在1936年才完成訓練,也就是僅僅50萬壯丁。
當時日本服役的士兵都經過兩年的嚴格訓練,可謂是作戰能力相當強。再加上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與灌輸,為天皇肝腦塗地,在戰場上也是驃勇善戰。在八年抗戰中,日軍損失不過一百多萬人,也就是說日軍每年訓練的部隊用來補充侵華戰爭的士兵傷亡也是足足有餘。由於日軍數量多,訓練有序與戰鬥能力強,死傷人數也少,自然也能有充足的兵源。
三 日本有著殖民地的偽軍為兵源
日本充其量也是一個島國,能從明治維新之後走上持續發動戰爭的道路,依靠也是殖民地國家的民眾作為戰場的兵員補充。
如日本佔領了朝鮮半島之後,就對朝鮮的徵兵就是志願招兵,給予加入日軍的朝鮮人享受很多特權,並堂而皇之宣城賦予就是皇民的特權。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在一共徵集了61萬朝鮮籍士兵,以及由24萬臺灣人組建的「臺灣青年志願軍」,這些殖民地的軍隊戰鬥力可以與日本皇軍相媲美,不僅效忠日本天皇,也是殘暴無比。
如韓國前首相樸槿惠的父親樸正熙也就加入到日本的皇軍之中。又如臺獨分子李登輝的哥哥就是日本的臺灣偽軍,在死後也一直被敬供在日本靖國神社,為的都是日本皇軍效力。
此外,1931年日軍佔領了東北三省之外,也招募了大量偽軍。這些偽軍不僅幫助日軍管理殖民地,也充當日本的皇軍侵略其他國家。在日軍進入中國之後,採取都是「以人制人、以戰養戰」的方法,都是依靠偽軍來剿滅抗日的力量。
李登輝與哥哥
由於偽軍的諂媚與為虎作倀,主動當漢奸,靠的就是「中國人管理中國人、中國人打中國人」方式,這也算是日軍能統治中國廣大淪陷區的條件。如根據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公布數據,在抗日戰爭時候偽軍數量,估計人數為200萬,勝過了侵華戰爭的日軍數量。
所以,由於淪陷區與殖民地的偽軍為虎作倀,這也使日本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上前線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