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被逼無奈的選擇,被美國人逼得,更是被中國軍民逼的!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錯誤的認識:美蘇戰勝日本,中國是搭了美蘇的便車。
不但日本人這樣認為,連我們自己的某些知識界人士,也這樣認為,並廣為宣揚。
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大謬也!
眾所周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行險一搏,是輸紅了眼的賭徒一把梭哈了。
其背後的原因在於美國切斷了它的石油,廢鋼鐵等戰爭資源的供應。
就像今天的企業資金鍊斷裂一樣,日本失去了長期繼續戰爭的能力,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只能逐漸衰落下去。
日本在此之前發動侵華戰爭的構想是速戰速決,迅速佔領中國大陸,滅亡中華民族,依靠中國的豐富資源壯大自己,與歐洲列強爭雄於世界。
但是在中國軍民的血肉長城面前,小日本的妄想破滅了。
日寇仍然兇惡,日軍的實力仍然很強,日軍仍然擁有對中國軍隊的優勢。
但是由於中國軍民從未放棄抵抗,小日本無法以戰養戰。
日本強大的工業能力不斷持續的消耗著以前積攢的資源,卻無法在中國得到補充。
日本自身國土狹小而貧瘠,資源匱乏全靠外來輸入。
這樣消耗下去卻得不到補充後果很嚴重。
日本侵華的目的也是想佔領大陸,依靠我們豐富的資源彌補日本自己的這一短板。
無法從中國獲取資源卻深陷泥潭的結果就類似於做買賣不斷動用自己的銀行存款卻產生不了利潤一樣,坐吃山空!
如果沒有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資源供應,日本堅持長期作戰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不但深陷中國戰場更無力爭奪世界霸權。
這其實就是《論持久戰》的精髓所在。
中國的有識之士們早已經看到了日本兇惡外表之下的虛弱,早在蔡鍔將軍生前就已經開始構想以西南作為大後方與日軍長期作戰。
其後蔣百裡將軍《國防論》將之總結完善,至偉人的《論持久戰》而大成,成為中國抗戰的指導性戰略 。
我確實打不過你,但是只要我不投降,就能活生生拖垮你!
近代戰爭,打的就是資源!
日本自身的缺陷使它即使在明治維新後,趴在中華民族的血肉之上得以壯大,卻也十分痛苦。
打贏一次戰爭就破產一次!
甲午戰爭如此,日俄戰爭更是如此!
全靠歐美各國在背後為它輸血,才硬著頭皮打完了戰爭。
獲得的戰爭賠款,大部分都被歐美國家賺走了,尤其是英國人。
以日俄戰爭為例,戰後日本省吃儉用,全國上下還債就還了十年。
所以日本看著我們豐富的資源口水譁譁的,所以日本要侵華要殖民要佔領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片沃土。
他們妄想三個月佔領中國,滅亡中國。
然後依賴中國資源優勢與列強爭雄。
然後就被不屈不撓的中國軍民,拖進了泥潭,舉步維艱。
正面戰場浴血奮戰,敵後戰場天天搗亂,日本人能夠搶奪到的資源極為有限。
連讓侵華日軍在吃飯問題上做到自給自足都難。
天文數字一樣的戰爭消耗使日本只好依賴歐美進口,被無良的資本家們賺走大量金錢。
相當於借高利貸勉強維持經營,期盼有朝一日趕快產生盈利!
偏偏關鍵時刻,美國人斷絕了日美貿易。
這下子要命了,鋼鐵石油這些東西日本自身是沒有資源的,全都依賴進口。
美國人在二戰前期一邊兩頭賺錢一邊坐觀虎鬥,吃飽喝足一抹嘴,準備加入進來摘桃子了。
中國資源指望不上,美國人又斷了進口資源,日本人真正是要靠存貨過日子,談何爭霸天下?
只能越來越衰弱。
打贏侵華戰爭也於事無補,關鍵是……越來越看不出來可以打贏侵華戰爭了……
日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行險發動太平洋戰爭!
寄希望於靠偷襲珍珠港獲得1-2年時間,或逼迫美國與日本談和,或利用這段時間經營東南亞,利用東南亞的資源壯大自身。
中國戰場……是指望不上能產生效益了……
在美國的壓迫之下,日本被迫攤牌,美國順勢加入二戰,開始奪取霸權!
這是美國的既定戰略,否則羅斯福怎會那麼起勁地支援中國抗戰?
他就是要讓中國持續消耗日本的戰爭潛力,消耗日本的資源!
然後在合適的時間,加入戰團,讓美國獲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說是美國的戰略與中國軍民的血肉,逼迫日本發起了太平洋戰爭!
此時的日本,走投無路,別無選擇!
我們必須清晰地看到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是二戰反法西斯陣營勝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們是當之無愧的勝利者,無論是面對日本這個敵人還是美蘇這兩個盟友,我們都可以驕傲地昂起自己的頭顱誇耀功勳!
我們的功勳雖不耀眼,卻同樣偉大,而且更加的悲壯!
我們沒有搭美蘇的便車,反而是美蘇,搭了我們的便車!
我們拖住了日軍北進的步伐,使蘇軍可以專注的在歐洲戰場與希特勒作戰。
我們拖住了大量日軍,消耗了大量日軍資源,使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捉襟見肘,二線作戰。
我們的祖輩用軀中之血,手中手中之鐵創下的輝煌偉業,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為之驕傲與自豪?
有什麼理由不去傳揚去歌頌,去讓我們的後代去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