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成功完成了明治維新西化改革的日本,又通過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等侵略戰役,積累了大量發展資本,使日本一躍成為當時的亞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為了增強自身軍力,日本不僅大力發展工業,還積極學習西方軍事強國,並推出了不少武器裝備,為軍國主義日本的擴張助力,零式戰鬥機就是其中之一。
二戰後期,戰爭資源面臨枯竭的日本急於開闢新戰場,經過多方考慮後,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發起了偷襲,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由三菱重工研製的零式戰機,一出場就給了美國等國家軍隊沉重打擊。相關數據顯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總共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了250架零式戰機,並因此佔據了一定優勢。只是在一開始被尊為「王牌戰機」的零式戰機很快就被人們嘲諷為「馬裡亞納火雞」,早期稱雄於太平洋的零式戰鬥機,為何很快就失去了優勢地位、跌下神壇?
零式戰機是軍國主義日本的主力戰機之一,具有重量小、速度快、航程大等優勢,優於不少同期戰機,機動能力強悍的零式戰機又被美軍稱為「穿越雲層的黃蜂」,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和隨後的菲律賓戰場上,駕駛零式戰機的日軍快速掌握了制空權。
零式戰機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稱霸空域,除了其本身有著優秀的性能之外,還和美、英等國錯誤的戰略部署有很大關係。以美國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軍,並未相信日本能造出零式戰機這種相對先進的戰機,所以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的戰機也都比較老舊,在實戰中就處在了劣勢。在零式戰機給各國空軍造成壓力後,美英等國便迅速做出了戰術調整。
雖然零式戰機在某些方面的設計十分天才,但受限於日本薄弱的工業實力,日本無法為零式戰機提供推力強大的航空發動機,所以零式發動機就只得通過犧牲防護能力等性能來提升機動優勢。
當美國發現了一架迫降在阿庫坦島的零式戰機後,便對其優勢以及缺陷進行了透徹的研究,隨後便推出了F4U海盜、F6F地獄貓、P-47雷電等更先進的戰機,使得日本的零式戰機優勢盡失。在馬裡亞納海戰中,日本近300架零式戰機被摧毀,零式戰機就此跌下神壇,還被人們稱作「馬裡亞納火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