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作為日軍的主力作戰機型零式戰機憑藉著極高的速度和強大的機動力成為了當時盟軍的噩夢。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零式戰機可謂是大殺四方,給盟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太平戰爭末期曾經性能先進的零式戰機卻最終變成了空中的打火機。
太平戰爭初期,零式戰機憑藉著其優良的性能在美國海軍航空兵交戰時往往讓其損失慘重,甚至有相關資料表明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零式戰機和美國戰機戰損比達到了驚人的1:6。然而在其零式戰機性能先進的背後卻是犧牲了眾多關鍵性的指標,在該戰機立項之初,日本航空兵便提出了嚴苛的性能要求。然而由於當時的日本航空工業並不發達,於是乎為了達到日本軍方所要求的飛行速度,設計師對該機進行了大量的減重設計。而這也導致了與同時期的其他飛機相比,零式戰機的重量可以說是最輕的。
減輕重量的同時雖然說給戰機帶來了極高的飛行速度,然而也導致了零式戰機的結構性不穩和防禦能力大幅下降。零式戰機一旦進入到了高速階段,其機體結構就開始有較大的變化,在俯衝過快的情況下甚至有解體的可能性。其次由於重量的減輕,也導致了零式戰機在其發動機和飛行員座艙方面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換句話來說,在空戰當中零式戰機極易被擊中起火,而這也是在二戰太平洋戰場末期被戲稱為空中打火機的原因了。
在1942年,美國意外收穫了一架完整的零式戰機,這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於是連忙將其運到美國本土基地測試,可以說在測試當中也充分暴露了零式戰機的缺點,針對零式戰機的這一些缺點,美國也改變了它的空戰戰術,隨後一大批先進飛機的列裝也使得零式戰機的優勢不復存在。客觀上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零式戰機的優秀性能和飛行員高超的駕駛技術讓當時的零式戰機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然而在二戰太平洋戰爭末期,大量優秀飛行員的損失和零式戰機的缺點被同盟國軍隊所掌握,因而其在作戰當中逐步喪失了優勢,從而淪為了「空中打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