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的法國,一個偉大人物的誕生,開啟了無數青少年的科幻之夢,他就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凡爾納的一生通過超越時空、大膽而新奇的想像力,集合了神秘浪漫與科學性於一體,創作出六十多部傳奇而又充滿知識的科幻作品,比如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還有《地心遊記》、《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等,每部冒險小說都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官衝擊,關鍵是在這種刺激之下還充滿了合理的科學知識,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藝術價值。
列夫·託爾斯泰曾高度評價道:「凡爾納的作品簡直其妙無窮。我在成年讀它時,都使我大開眼界,他的構思非常新穎,情節十分引人入勝,他是一個天才的大師。」
是的,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科技發達的今天,凡爾納創造的科幻世界依然吸引著每個沉浸其中的人,在其心中編織著自己的科幻夢。凡爾納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是由其本身的創作特點所決定的。
源於現實生活的科幻,其背後是現實的真實寫照
雖然號稱「科學幻想之父」,凡爾納的作品思維也遠遠超出常人的想像,但細細品讀他的作品及了解創作之後的背景會發現,凡爾納的一切想像,其實都來源於現實。
以《地心遊記》為例,它的創作絕不是凡爾納的憑空想像,而是源自當時的社會背景。地心遊記講述的是一場從火山口出發進入地底世界的冒險,而當時的社會恰好處於探險活動火熱的階段,歐洲殖民者出於建立和擴張殖民地的目的,不斷向新的地域探索;同時,在當時的世界,考古學和地質學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的階段,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才有了凡爾納創作這樣一部地心探險的想法。
真正促使他開始寫這部小說的是他的一位地理學家朋友,這位朋友去過多處火山,對於各地火山的構造、火山噴發的原理多有了解。當他眉飛色舞且繪聲繪色地給凡爾納說起這些常人從未見過的景象,包括火山噴發時那瑰麗壯闊的場面時,立刻引起了凡爾納極大的興趣。恰巧當時他還從別人的理論中獲取了另一種奇妙的靈感,那就是地球是空心的,並且開口處於極地。雙重激髮結合之下,在凡爾納的大腦中逐漸建立起地心冒險的構思,經過長久的醞釀,這部《地心遊記》才終於問世,引起一陣對探險的熱愛。
同時,他的作品內容也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而構建的。比如《地心遊記》以火山為口,逐漸深入地下,拋去地底那些奇特的景色,本質上其實和尋常地質探險沒什麼區別;又如《海底兩萬裡》,講述的是尼摩船長與鸚鵡螺號潛艇在海底的奇幻故事,故事背景海洋和主體對象鸚鵡螺號潛艇實際都沒有脫離現實事物的範疇;而《八十天環遊地球》則更貼近現實,以環繞地球的旅程為內容,這就給讀者一種可能存在於世的真實感,大大增強了可讀性和信服力。
立足於現實和科學的合理想像,以科學為基礎的適當延伸
如果凡爾納小說脫離了現實基礎,那就會變得誇張、虛幻;而如果它僅僅依據現實,或者只是將現實世界的冒險以文字的方式重新完整地記錄一遍,那凡爾納的小說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精彩和吸引力。凡爾納在他的科幻小說中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點。
在《地心遊記》中,原本對於現實的地底探險而言,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一片漆黑和寂靜,探險的過程極其枯燥,甚至有些恐怖。然而,這一切,在凡爾納繪聲繪色的描述下,完全變了樣。《地心遊記》中凡爾納筆下的地下世界是個恢宏而夢幻般的地方:波濤洶湧、電閃雷鳴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兇猛的遠古海獸,甚至一群上古猿人在放牧乳齒象……當然,火山的地底下自然少不了攝人心魄的巖漿崩裂。在通常的認知中,地底下是不可能存在這些在地表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凡爾納的精彩描述卻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憧憬:我們的腳下是不是真的存在那樣美妙的世界?
同樣的,在《海底兩萬裡》小說中,作者借尼摩船長和被囚的阿龍納斯的視角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我們從來都無法想像的海底世界,其中有一段是他們一行人在海底行走時所看見的美麗海底景色:
在這些像溫帶樹木一般高大的灌木中間,在它們的溼潤的陰影下面,有許多帶有生動花朵的真正叢林,植蟲動物的籬笆行列,上面像花一般開放出彎曲條紋的腦紋狀珊瑚,觸鬚透明的黑黃石竹珊瑚,草地上一堆一堆的石花珊瑚,並且又有蠅魚,它們像成群的蜂雀,從這枝飛到那枝,至於兩腮聳起、鱗甲尖利的麥蟲魚,飛魚,單鰭魚,那簡直就像一群鵪鶉,悠閒自得地生活。
當親自置身於浩瀚的大海之中,人所感受的除了自身的渺小,只剩下無限的畏懼,而《海底兩萬裡》卻讓讀者對神秘的海底世界又再次充滿了幻想,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樣,派在黑夜中靜靜地漂浮在晶瑩剔透的海面上,而水面之下,發光的水母將整個海洋照亮,宛如流光溢彩的水晶宮一般,令人沉醉其中。
同時,凡爾納的小說中還充滿了科學知識,比如尼摩船長給阿龍納斯介紹如何以海水作為鸚鵡螺號潛艇的電能的來源,如何提取海水中的鈉,如何應用到電池中;還有尼摩船長陪阿龍納斯去海底森林散步時給他介紹蘭可夫燈的原理,以海水中的氯化鈉作為電池發電的原材料,燈中使用二氧化碳氣體來發光……將豐富的科學知識融入情節內容中,富有科普性。
激發人的思維,將想像具化為現實,突破自我限制,使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曾說過:「所有現今被證實的,曾經都只是被幻想的。」想像雖然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但同樣的,未來的現實往往是在過去超前的想像的基礎上,通過將想像一步步具化為現實而形成的。縱觀人類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新發明的不斷湧現,沒有一個不是將原有的想像轉化為現實從而實現生活條件飛躍的。比如瓦特的「蒸汽機」,當別人只是把蒸汽當作燒開水的壺裡壺蓋被頂起來的一種常規現象時,他卻想像蒸汽是否可以推動機器,於是「蒸汽機」就誕生了。還有貝爾的電話、人造衛星的升空,以及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誕生,無不是從想像一點點變為現實的有力佐證。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的成功,亦是在於他在小說中通過合理的想像,向人們描繪了未來很有可能實現的科學技術,從而給了許多科學家以靈感,進而創造出極大推動世界發展的東西。
他所處的19世紀尚且還是個相對落後的時代,此時的他就在作品中描繪到巴黎具有全自動的地鐵系統、低音的汽車和電力照明系統等,在他作品中還「發明」了潛水艇、電報、電視、飛機等,這在當時也都是難以企及的,然而到了今天,他當初所描繪的東西一個個在現實中出現並被大量應用,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凡爾納被世界人民稱讚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後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自己是受凡爾納作品的啟示,才走上了科學之路,比如潛水艇的發明者之一西蒙·萊克、無線電發明者之一馬科尼等科學家,發明了凡爾納在作品中幻想的東西。可以說,凡爾納的想像,既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認知未來世界的大門,也由此吸引著他們突破自身固有的局限,不斷向前探索、創新,將不可能逐漸轉化為可能與現實之物;同時,走在思維前端的他們,又不斷地創造自己的想像給後世,讓後世人從他們的想像中獲得啟發並進行新的一輪的突破和前進。這種連鎖式效應如同「蝴蝶效應」,將是無止境且爆發性的,這就給人類的未來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當生活因平淡與無聊而失去動力時,當思維靈感陷入乾涸枯竭時,當陷入迷茫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的時候,不妨來讀讀凡爾納的這些科幻作品,這裡有你需要的輕鬆愉快,有你驚嘆的遠見卓識;有你需要的神秘夢幻,也有指引你未來的希望光明。它不僅僅是青少年科幻思想的啟蒙書,也是成年人突破固有思維定勢的夥伴,因為從這裡,你能看到精彩的現在,還能看到無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