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納小說:優秀的科幻作品,是真實生活與思維突破的完美結合

2020-12-10 讀書話生活

在19世紀的法國,一個偉大人物的誕生,開啟了無數青少年的科幻之夢,他就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

凡爾納的一生通過超越時空、大膽而新奇的想像力,集合了神秘浪漫與科學性於一體,創作出六十多部傳奇而又充滿知識的科幻作品,比如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還有《地心遊記》、《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等,每部冒險小說都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官衝擊,關鍵是在這種刺激之下還充滿了合理的科學知識,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藝術價值。

列夫·託爾斯泰曾高度評價道:「凡爾納的作品簡直其妙無窮。我在成年讀它時,都使我大開眼界,他的構思非常新穎,情節十分引人入勝,他是一個天才的大師。」

是的,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科技發達的今天,凡爾納創造的科幻世界依然吸引著每個沉浸其中的人,在其心中編織著自己的科幻夢。凡爾納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是由其本身的創作特點所決定的。

源於現實生活的科幻,其背後是現實的真實寫照

雖然號稱「科學幻想之父」,凡爾納的作品思維也遠遠超出常人的想像,但細細品讀他的作品及了解創作之後的背景會發現,凡爾納的一切想像,其實都來源於現實。

《地心遊記》

以《地心遊記》為例,它的創作絕不是凡爾納的憑空想像,而是源自當時的社會背景。地心遊記講述的是一場從火山口出發進入地底世界的冒險,而當時的社會恰好處於探險活動火熱的階段,歐洲殖民者出於建立和擴張殖民地的目的,不斷向新的地域探索;同時,在當時的世界,考古學和地質學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的階段,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才有了凡爾納創作這樣一部地心探險的想法。

真正促使他開始寫這部小說的是他的一位地理學家朋友,這位朋友去過多處火山,對於各地火山的構造、火山噴發的原理多有了解。當他眉飛色舞且繪聲繪色地給凡爾納說起這些常人從未見過的景象,包括火山噴發時那瑰麗壯闊的場面時,立刻引起了凡爾納極大的興趣。恰巧當時他還從別人的理論中獲取了另一種奇妙的靈感,那就是地球是空心的,並且開口處於極地。雙重激髮結合之下,在凡爾納的大腦中逐漸建立起地心冒險的構思,經過長久的醞釀,這部《地心遊記》才終於問世,引起一陣對探險的熱愛。

《地心遊記》

同時,他的作品內容也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而構建的。比如《地心遊記》以火山為口,逐漸深入地下,拋去地底那些奇特的景色,本質上其實和尋常地質探險沒什麼區別;又如《海底兩萬裡》,講述的是尼摩船長與鸚鵡螺號潛艇在海底的奇幻故事,故事背景海洋和主體對象鸚鵡螺號潛艇實際都沒有脫離現實事物的範疇;而《八十天環遊地球》則更貼近現實,以環繞地球的旅程為內容,這就給讀者一種可能存在於世的真實感,大大增強了可讀性和信服力。

《地心遊記》

立足於現實和科學的合理想像,以科學為基礎的適當延伸

如果凡爾納小說脫離了現實基礎,那就會變得誇張、虛幻;而如果它僅僅依據現實,或者只是將現實世界的冒險以文字的方式重新完整地記錄一遍,那凡爾納的小說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精彩和吸引力。凡爾納在他的科幻小說中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點。

在《地心遊記》中,原本對於現實的地底探險而言,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一片漆黑和寂靜,探險的過程極其枯燥,甚至有些恐怖。然而,這一切,在凡爾納繪聲繪色的描述下,完全變了樣。《地心遊記》中凡爾納筆下的地下世界是個恢宏而夢幻般的地方:波濤洶湧、電閃雷鳴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兇猛的遠古海獸,甚至一群上古猿人在放牧乳齒象……當然,火山的地底下自然少不了攝人心魄的巖漿崩裂。在通常的認知中,地底下是不可能存在這些在地表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凡爾納的精彩描述卻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憧憬:我們的腳下是不是真的存在那樣美妙的世界?

《海底兩萬裡》鸚鵡螺號

同樣的,在《海底兩萬裡》小說中,作者借尼摩船長和被囚的阿龍納斯的視角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我們從來都無法想像的海底世界,其中有一段是他們一行人在海底行走時所看見的美麗海底景色:

在這些像溫帶樹木一般高大的灌木中間,在它們的溼潤的陰影下面,有許多帶有生動花朵的真正叢林,植蟲動物的籬笆行列,上面像花一般開放出彎曲條紋的腦紋狀珊瑚,觸鬚透明的黑黃石竹珊瑚,草地上一堆一堆的石花珊瑚,並且又有蠅魚,它們像成群的蜂雀,從這枝飛到那枝,至於兩腮聳起、鱗甲尖利的麥蟲魚,飛魚,單鰭魚,那簡直就像一群鵪鶉,悠閒自得地生活。

當親自置身於浩瀚的大海之中,人所感受的除了自身的渺小,只剩下無限的畏懼,而《海底兩萬裡》卻讓讀者對神秘的海底世界又再次充滿了幻想,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樣,派在黑夜中靜靜地漂浮在晶瑩剔透的海面上,而水面之下,發光的水母將整個海洋照亮,宛如流光溢彩的水晶宮一般,令人沉醉其中。

《海底兩萬裡》

同時,凡爾納的小說中還充滿了科學知識,比如尼摩船長給阿龍納斯介紹如何以海水作為鸚鵡螺號潛艇的電能的來源,如何提取海水中的鈉,如何應用到電池中;還有尼摩船長陪阿龍納斯去海底森林散步時給他介紹蘭可夫燈的原理,以海水中的氯化鈉作為電池發電的原材料,燈中使用二氧化碳氣體來發光……將豐富的科學知識融入情節內容中,富有科普性。

激發人的思維,將想像具化為現實,突破自我限制,使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曾說過:「所有現今被證實的,曾經都只是被幻想的。」想像雖然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但同樣的,未來的現實往往是在過去超前的想像的基礎上,通過將想像一步步具化為現實而形成的。縱觀人類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新發明的不斷湧現,沒有一個不是將原有的想像轉化為現實從而實現生活條件飛躍的。比如瓦特的「蒸汽機」,當別人只是把蒸汽當作燒開水的壺裡壺蓋被頂起來的一種常規現象時,他卻想像蒸汽是否可以推動機器,於是「蒸汽機」就誕生了。還有貝爾的電話、人造衛星的升空,以及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誕生,無不是從想像一點點變為現實的有力佐證。

想像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的成功,亦是在於他在小說中通過合理的想像,向人們描繪了未來很有可能實現的科學技術,從而給了許多科學家以靈感,進而創造出極大推動世界發展的東西。

他所處的19世紀尚且還是個相對落後的時代,此時的他就在作品中描繪到巴黎具有全自動的地鐵系統、低音的汽車和電力照明系統等,在他作品中還「發明」了潛水艇、電報、電視、飛機等,這在當時也都是難以企及的,然而到了今天,他當初所描繪的東西一個個在現實中出現並被大量應用,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科幻的未來

凡爾納被世界人民稱讚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後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自己是受凡爾納作品的啟示,才走上了科學之路,比如潛水艇的發明者之一西蒙·萊克、無線電發明者之一馬科尼等科學家,發明了凡爾納在作品中幻想的東西。可以說,凡爾納的想像,既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認知未來世界的大門,也由此吸引著他們突破自身固有的局限,不斷向前探索、創新,將不可能逐漸轉化為可能與現實之物;同時,走在思維前端的他們,又不斷地創造自己的想像給後世,讓後世人從他們的想像中獲得啟發並進行新的一輪的突破和前進。這種連鎖式效應如同「蝴蝶效應」,將是無止境且爆發性的,這就給人類的未來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當生活因平淡與無聊而失去動力時,當思維靈感陷入乾涸枯竭時,當陷入迷茫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的時候,不妨來讀讀凡爾納的這些科幻作品,這裡有你需要的輕鬆愉快,有你驚嘆的遠見卓識;有你需要的神秘夢幻,也有指引你未來的希望光明。它不僅僅是青少年科幻思想的啟蒙書,也是成年人突破固有思維定勢的夥伴,因為從這裡,你能看到精彩的現在,還能看到無限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作品被翻譯成外語最多的法國小說家—凡爾納和他的科幻小說
    這裡能常年感受到大西洋的氣息,充滿別樣的詩意,這裡也誕生了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他是作品被翻譯成外語最多的法國小說家,他廣被我們中國讀者熟悉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海底兩萬裡》。也許正是由於這一童年的經歷,客觀上促使凡爾納一生馳騁於幻想之中,創作出如此眾多的著名科幻作品。18歲的時候,他按照父親的意願,去巴黎攻讀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毫無興趣,卻愛上了文學和戲劇,並嘗試戲劇創作。當時的作家都在試圖把其他領域的知識融進創作之中。比如大仲馬是將歷史學融進文學,而巴爾扎克則把社會倫理學融進文學……這時凡爾納發現,只剩下地理學還沒有被開發。
  • 聽說過「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嗎?不知道說明你OUT了!
    你愛看科幻小說嗎?聽說過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嗎?實在想不起來的話,也許你看過布拉德·佩頓執導的2012年動作冒險電影《地心歷險記2:神秘島》,這部電影就改編自凡爾納的經典小說《神秘島》。今天是儒勒·凡爾納的誕辰日,在192年前的1828年2月8日,他出生在法國南特市一個中產的法官家庭。19歲時按照父親的期許,到巴黎開始學習法律,但法律不是他真心喜歡的專業,於是畢業後不願當法官,選擇為劇院創作劇本。最終成為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以及詩人。
  • 薦書┆如何向孩子介紹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自160多年前其第一部作品問世至今,他已經成為世界上被翻譯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裡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在全世界範圍內,其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凡爾納生活在一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現代科學用偉大的力量重塑世界的年代裡。他的小說中充滿了被傳統文學所忽略的迷人的技術細節。
  • 凡爾納,從科幻小說到現實世界的偉大預言家!
    說起儒勒·凡爾納,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但是只要提起《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裡》、《從地球到月球》、《神秘島》、《氣球上的五個星期》等等作品,你一定會大叫「我知道了!」,對!就是他!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儒勒·凡爾納。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
  • 海底兩萬裡:科幻作家凡爾納的靈感從它而來
    腦洞大開海底兩萬裡提起法國作家凡爾納,人們對於他的科幻作品並不陌生。《海底兩萬裡》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以及《神秘島》並常常稱為「凡爾納三部曲」。《海底兩萬裡》大概成書於1870年,講述了博物學家阿龍納斯、其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一起隨「螺號」潛艇船長尼摩週遊海底的故事,可以說為很多人童年時期打開過一扇對海洋嚮往之門的科幻小說。靈感來源凡爾納科幻小說的靈感可以說是空穴來風,他受到了美國科學家富爾頓的激勵。
  • 科學是科幻小說的基石——談《海底兩萬裡》的科學性
    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梁,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以文學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劉慈欣當我們閱讀一本科幻小說時,我們進入的是一個又虛幻又真實的世界。虛幻的是故事,真實的是科學。離開科學這個點,作品就不再是科幻小說,而是奇幻、玄幻、魔幻小說。相對於這幾類幻想小說而言,科幻小說創作的難點和基石就在於科學知識的應用。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 凡爾納逝世115周年 他和他的星辰大海
    1905年的今天,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逝世。這位創造了尼摩船長和「鸚鵡螺號」潛水艇的作家,在一個多世紀裡,創造出了閱讀史上的奇觀。在俄羅斯,普京說沒有人不曾讀過凡爾納;而在中國,他被寫進了語文教科書,他筆下的海底世界讓一代代青少年痴迷。
  • 適合學生閱讀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是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儒勒·嘉布希勒·凡爾納「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外兩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該書最早被翻譯到中國是在1902年,題為《海底旅行》,最初連載於《新小說》。儒勒·嘉布希勒·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並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 《從地球到月球》 《環繞月球》 《八十天環遊地球》 《氣球上的五星期》 《徵服者羅比爾》 《太陽系歷險記》 《地心遊記》 《烽火島》 《多瑙河領航員》等。
  • 南陽籍「科幻大王」王晉康—— 作品滿是「紅薯味兒」
    他的作品從故事內涵、語言到人物塑造都有很強的文學性,但又不失科幻文學的天馬行空。可以說,他的作品是文學和科幻的完美融合。」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王晉康已深耕科幻文學近30年,發表短篇小說90篇、長篇小說20餘篇,共計550餘萬字。他還是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先後拿下了十多座銀河獎獎盃,是名副其實的「得獎大王」。
  • 電影大師梅裡愛誕辰159周年:你知道他把凡爾納科幻經典搬上銀幕...
    中國小康網訊 今天是世界電影大師、科幻電影先驅喬治·梅裡愛誕辰159周年。給大家講一段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故事,你會發現還和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以及魯迅先生還有關係。回溯百年銀海,人類在科幻世界的登月之旅,同樣跌宕起伏。梅裡愛拍攝 魯迅翻譯凡爾納:一發炮彈上月球日本留學時期的魯迅1902年,剛剛20出頭、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翻譯了一部科幻小說。
  • 「What-if」——科幻小說中「想像力」與「憂患意識」共存
    可以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幻想成真」的年代。但是科幻文學卻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仍然在不斷開拓著人類想像力的邊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一部部具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學作品不斷湧現:早在1818年,一位名叫瑪麗·雪萊的女士突發奇想,如果不通過自然生殖的辦法來賦予人類生命,而是把已經死去的人的屍體碎塊拼接之後,通過電力來創造生命的話,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 菲利普·K·迪克的科幻小說世界——荒謬幻想中的現實
    我發現從小說中產生的思維想像更能開闊視覺信號,而讓我改變想法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說就是菲利普·k·迪克的小說集。菲利普·k·迪克是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除了現在仍在發行的38本書外,他還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少數作品出版,至少有七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獲得雨果獎和坎貝爾紀念獎。
  • 從《海底兩萬裡》到《三體》:科幻文學為何如此打動人心?
    而出生於法國航海世家的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在19世紀後期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則更符合今日人們對於科幻小說的標準。科學與技術在凡爾納的科幻作品中始終處於主要地位,也是推動故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只在故事中做出一個超出人類日常生活經驗的背景設定導讀),這可以說是現代科幻小說最重要的特點。凡爾納不僅是科幻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也把科幻小說推向了第一個高峰。
  • 劉慈欣科幻作品推出少兒版 《流浪地球》等入選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記者史競男)「劉慈欣少年科幻科學小說系列」日前推出最新作品,包括《流浪地球》《中國太陽》《天使時代》《贍養世界》《全頻帶阻塞幹擾》五部作品,其中多篇小說曾獲中國科幻「銀河獎」。
  • 從7歲開始讀科幻,長大後想不優秀都難
    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民國期間,梁啓超曾引入科幻小說來啟迪民智,魯迅則翻譯科幻大家凡爾納名篇,推薦給國人。很多大師都認為,讀優秀的科幻作品,能夠打開一個人的思想。科幻小說是探索未來各種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孩子為未來作思想準備,也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創造未來。
  • 盤點世界十大科幻小說家,你都認識嗎?
    儒勒·凡爾納儒勒·凡爾納(法語:Jules Gabriel Verne,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該頭銜也被授予H·G·威爾斯和雨果
  • 電視劇《三體》殺青 秉持科幻初心構建真實科幻世界
    該劇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三體》,講述了納米物理學家汪淼(張魯一 飾)與刑警史強(于和偉 飾)聯手破解三體文明在地球製造恐慌的真相,並由此展開一系列調查與對抗的故事。秉持科幻初心,實力派演員保駕護航「對你來說,什麼是科幻?」今日發布的「殺青特輯」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劇版《三體》的主創團隊來說,科幻是追逐實現未來,將想像力具現化的過程。
  • 世界十大最著名科幻小說家,中國劉慈欣第九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 《三體》日文版風靡日本 日媒:中國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 日媒稱,累計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中國暢銷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發售。日文版《三體》在日本出售一個月銷量就突破了10萬冊,在近年的海外科幻小說中創下了不俗的成績。據日本《朝日新聞》8月2日報導,《三體》講述的是女科學家向宇宙發射信號,結果信號被「三體」外星人接收,給人類帶來了危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