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if」——科幻小說中「想像力」與「憂患意識」共存

2020-12-09 中國青年報

隨著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曾經只能存在於幻想之中的事物已經逐漸變成了現實。可以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幻想成真」的年代。但是科幻文學卻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仍然在不斷開拓著人類想像力的邊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一部部具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學作品不斷湧現:

早在1818年,一位名叫瑪麗·雪萊的女士突發奇想,如果不通過自然生殖的辦法來賦予人類生命,而是把已經死去的人的屍體碎塊拼接之後,通過電力來創造生命的話,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於是就有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

我們可以在三維空間裡上下左右地自由移動,那麼在作為「第四維」的時間裡呢?目前我們還只能「隨波逐流」地沿著線性時間來生活,不過,喬治·威爾斯在他的科幻小說《時間機器》中就把在時間長河中的穿越變成了現實,於是《時間機器》也就成了包括「哆啦A夢」的時光機在內的各種各樣「穿越」主題的創意鼻祖。

幾千萬年前,恐龍曾經是地球的統治者,如果這些已經變成化石的生物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重獲生命會怎麼樣呢?麥可·克萊頓在小說《侏羅紀公園》裡就為讀者們復活了恐龍這一曾經的地球霸主,這部小說在被搬上大銀幕之後,也一次又一次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恐龍熱」。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阿聯、中國、美國的火星探測器都已經成功發射,預計在7個月後陸續到達火星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也會逐漸成真,那麼登上火星的人會順利生存下去嗎?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救援》就給讀者們講述了一個火星「魯濱遜」絕地求生的故事。

從這些科幻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將「科學」作為主要的構建因素之外,所有科幻小說的一個永恆的立意關鍵詞就是「What-if」,意思是假如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前提,就會發展出如何的結果。正如科幻小說家厄休拉·勒奎恩所說,科幻小說中,基於「what-if」的假設給創作者們帶來了無窮的想像空間。而通過深入閱讀這些不同主題的科幻小說,不僅能夠開拓讀者們的視野,也能夠激發人們的想像力,特別是能夠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對於我們理解現實世界中的相關因素,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2018年,劉慈欣先生在榮獲「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的時候,曾經在致詞中提到,科幻小說是一種「基於想像力」的文學。然而,隨著人們逐漸陷於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時,卻發現自己很難跳出現實的窠臼,去思考一些更加「超脫」的事物。

今年以來,全人類都在經受著「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劉慈欣在題為《新冠疫情與外星人》的文章中就曾經提出:人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過多地關注了生活的「安樂」,卻沒有在思想上真正意識到未知的「憂患」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冠肺炎的爆發和外星人的入侵其實有著類似的「意外性」,而這種意外性其實很多都是科幻小說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

科幻作家韓松在題為《科幻是大國雄心的表達方式》一文中也曾經提到,科幻作品的意義之一,就是針對未來人類可能面臨的威脅進行預警,而這種對於「憂患」進行預警的表現形式是「小說」這種文學類型,而故事架構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往往是科學。這也正是科幻小說的實際功能之一。

這樣說來,科幻小說能否對未來進行有效「預測」呢?我們在不少介紹科幻作品的文章中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比如說儒勒·凡爾納的科幻作品《海底兩萬裡》預言了潛艇的出現等等,雖然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科幻文學作品的故事架構的確和現實不謀而合,比如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中就有對網際網路,甚至現在還屬於科技開發尖端的「腦機接口」的文字描述,現在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感覺其中的語言表述和我們日常使用網際網路的經歷非常相似,但在當時個人電腦還並不為人們所熟知,甚至威廉·吉布森自己還是在打字機上一字一句地敲出整篇小說的。

再比如,新冠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很多人舉出了作家畢淑敏的小說作品《花冠病毒》,認為這部作品是「預言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小說。甚至還有人發現國產電視劇《急診科故事》中,也有和新冠病毒的診斷過程「神相似」的橋段。那麼可以據此認為某些文學作品真的具有一定的預言性,能夠精準地告訴我們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嗎?的確,對比現實的經歷,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被科幻作品的敘述「不幸言中」的感覺。不過當我們冷靜下來之後就會發現,在科幻的世界裡,此類主題的作品可謂是「浩如煙海」,各種版本的未來也層出不窮,有烏託邦式的,也有反烏託邦式的,有描述科技發展的光明未來的,也有敘述黑暗恐怖的世界末日的。而我們所經歷的,不過是科幻文學對未來眾多可能性進行敘事的一種。

所以完全可以說,科幻小說中的故事基本上是「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如果因此本著某個目的來根據科幻小說的情節來引導現實發展的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科幻小說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基於對現實社會的描述和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和影響所發生的想像,更多的則是描述根據某種科學概念推導出人們在某種情況下所做出的「可能性」活動。而在故事敘述過程中,主題、情節、科學架構、矛盾衝突和作者的想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三曹七子」詩歌中的憂患意識
    在文學方面,創作主體的影響其中一點就是士人社會和生命憂患意識的加劇。政局的動蕩使儒學學者信仰產生動蕩,儒家的正統思想也隨著東漢末期的戰火倒塌,其他思想便要突破儒家思想觀念的束縛,進而發展,如道家思想、佛教思想。
  • 中國科幻助力點燃並保護孩子想像力
    張之路因此創作了科幻小說《霹靂貝貝》,主角是一個「全身帶電的神奇孩子」。作為上世紀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科幻兒童影片,《霹靂貝貝》成為一代人的童年回憶,也成為很多孩子的科幻啟蒙。不少人因此開啟了自己的想像之旅,甚至嘗試科幻文學創作。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活動在重慶舉行。
  • 科幻大師阿西莫夫以想像力持續影響世界
    也正因如此,他被全世界的讀者譽為「神一樣的人」;美國政府授予他「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蹟」這個獨一無二的稱號,以表彰他在「拓展人類想像力」上做出的傑出貢獻。雖然涉獵廣泛,但阿西莫夫最擅長的還是科學與科幻領域。在科幻文學圈,他是與阿瑟·克拉克、海因萊因並稱為科幻界「三巨頭」的大師級作家。
  • 科幻敘事的現代性、想像力與真理
    自從我們將科幻小說的起源追溯到1818年瑪麗·雪萊寫作《弗蘭肯斯坦》,科幻小說就具有了與現代社會及其文化合理化進程同步展開的歷史。我們可以在豐富繁雜的科幻敘事作品中,明確地識別出一種現代時間意識。這種時間意識,既自行表達於社會演進論基礎之上——這種演進論,意味著一種裹挾著世界朝向未來並不斷自我加速的時間矢量——又通過科幻敘事主題的分化,表達了一種與前衛藝術相類似的狀態。
  • 在楊振寧關於科幻小說的採訪中:我看過《三體》,但我看不懂
    在採訪中,當記者提到科幻小說《三體》,楊振寧卻說:「我曾經看過《三體》,但我看不懂。眾所周知,《三體》是劉慈欣在中國的作品,此前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雨果獎「科幻界諾貝爾獎」,這也是亞洲範圍內第一次獲獎。正因為如此,國內的粉絲們都認為他是「中國科幻小說巔峰之作」。
  • ​科幻文學的無窮可能性: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
    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認為:「這是一系列當代青少年創作的科幻故事,題材涉及時間、意識轉移、外星開發等。故事很有看點。孩子們理解的私利與大義,恩怨與公理跟我們有所不同,但故事的主角們在人性善與惡的糾結中做出選擇,給能給人許多啟示。」
  • 「『連・接』藝術大師科幻與想像力作品展」圓滿落幕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幻是藉由想像力進行「思想實驗」,描述未來的種種可能,也是傳播科普精神的最佳形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南山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由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髮起的「『連・接』藝術大師科幻與想像力作品展」 (以下簡稱「展覽」)日前在南山區企航產業園區落下帷幕。
  • 『連・接』藝術大師科幻與想像力作品展」圓滿落幕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幻是藉由想像力進行「思想實驗」,描述未來的種種可能,也是傳播科普精神的最佳形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南山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由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髮起的「『連・接』藝術大師科幻與想像力作品展」(以下簡稱「展覽」)日前在南山區企航產業園區落下帷幕。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這段頗具科幻色彩,又有點哲學意味的回答,並不來自科幻作家或哲學家,而是創新工場的AI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的。《共生紀》實驗項目所使用的AI寫作程序源於創新工場 DeeCamp 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中國古代的敘事想像力科幻小說是人類通過自身能力跟自然之間建立獨特關係的文學,這一類型在中國有著深居的文化土壤。《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美】詹姆斯·岡恩 著。《山海經》無疑是早期最具想像力的自然文學,其中充滿「共工怒觸不周之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和「夸父逐日」等敘事傳說。在古代神話滋養這個民族的同時,先秦哲學家對宇宙萬物的思考,也給人和自然關係的命題增添了形上學的色彩。宏偉遼闊的《莊子》中的「鯤鵬展翅」和「莊周夢蝶」,是否可以算作中國早期的《星艦迷航》和《黑客帝國》呢?
  • 我在暑假看電影:科幻電影帶給少年們的想像力
    今日影評·我在暑假看電影:科幻電影帶給少年們的想像力 時長:08:00 來源:電影網科幻電影似乎自帶萬能鑰匙,輕輕巧巧就打開了以李城為代表年輕小觀眾的心門。科幻對於少年,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將以科幻帶給少年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作為突破點,向當下的年輕觀眾提供一份屬於李城,也屬於所有年輕人的最佳暑假片單。
  • 《校園三劍客》丨看少年科幻小說《冷漠天使》中傳遞的愛和溫暖
    中國科幻小說走過了很漫長的道路,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走著一代代的科幻小說作家,有葉永烈、劉慈欣還有楊鵬,還有很多筆耕不輟的科幻小說作者,他們在努力為中國少年兒童打造一個富有想像力的科幻世界,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創作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的一代一代的火種,其中很多作家的創作影響了數以萬計的孩子們的成長
  • 梁啓超、魯迅都推崇的科幻小說,究竟有什麼魔力?答案或許很簡單
    民國期間,梁啓超曾引入科幻小說來啟迪民智,魯迅則翻譯科幻大家凡爾納名篇,推薦給國人。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對此,高考語文組閱卷老師的建議是,在浩瀚如海的課外書中,最該給孩子閱讀的,就是科幻作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它不止有科學,還有新奇的幻想;本身就帶著創造力和超前意識。
  • 楊振寧採訪中談到科幻小說:我曾經看過《三體》,但是我看不下去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跟記者談到了科幻小說,楊振寧表示,自己小時候對科幻小說非常感興趣,有一部《神秘的宇宙》對他影響頗深。正是由於這本書,激起了他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毫不誇張的說,科幻小說就是楊振寧的物理啟蒙。
  • 黃樸民:不要忽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
    鳳凰網文化:在新冠疫情全球形勢非常嚴峻、世界格局正處於複雜變化之際,您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思想和理念仍然具有重要價值?請您從古代經典中提煉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關鍵詞或者一兩句話分享給我們。黃樸民:今年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不僅是新冠疫情,也包括中國發展過程中引起整個世界文明格局的一個演變。
  • 科幻作家韓松:所有科幻小說都應該是推理小說
    而且,兩者其實有非常多的一致性,「讀推理也好,科幻也好,讀到情不自禁中就好像是高潮來到,在大腦裡面放煙花一樣。」他認為,這正體現出了類型文學超越其他文學的設計性——從邏輯、詭計到情節設計,以及誕生於科學基礎之上的視覺奇觀,都非常刺激。
  • 《老人Z》——大友克洋的憂患意識
    擺到全世界的層面上看,日本人的自我憂患意識都算得上數一數二,所以有《日本沉沒》,有《大逃殺》,還有許許多多帶末世情結的動畫作品。  失去親人照料的老人被當做政府軍事武器實驗的小白鼠,結果與「護理床」合體暴走在城市中。這本身就是個荒誕大活劇那樣的東西,似乎合理又不合理,因為現實的部分和荒誕的部分混在一起——孤寡老人的寂寞孤獨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但加入點SF的味道會怎樣?
  • 「幻海航行」幾部優秀的中短篇科幻小說推薦
    今天把往期閱讀感想做以總結,並為大家推薦幾部較為優秀的中短篇科幻作品,當然今天推薦的幾部小說均為腦洞型和結局令人震撼的科幻作品。事實上,除了劉慈欣的眾多經典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以外,其他作家這類作品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就拿硬科幻作品來說,根據以往的閱讀經驗,能將短篇科幻小說寫得讓人震驚或能夠引人深思的作品確實少之又少。
  • 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圳首發
    、兒童文學作家、復旦大學博士袁博,深圳市紅嶺教育集團高中部部長郭樹英,深圳市福田區翰林實驗學校校長聶俊青,深圳市福田區實驗教育集團副校長李志萍,科幻小說作者代表王藝博、李楚涵、李文漢、趙月琪、章程等出席活動,解讀本書系的科學與人文精神,探討科幻小說閱讀和寫作秘籍,及青少年科技(科幻)教育途徑和方法。
  • 解放軍報刊文談網絡軍事科幻小說:執迷與狂熱阻礙思想深度
    事實上,軍事科幻小說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並不晚,1900年,逸儒和薛紹徽翻譯了凡爾納的《八十日環遊記》,軍事科幻小說隨科技救國之風進入中國。中國科幻小說被賦予了科學救國的重任,同時又恰逢「小說界革命」,晚清科幻小說遂風靡一時。1904年,荒江釣叟在《繡像小說》上連載《月球殖民地小說》,這標誌著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