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曾經只能存在於幻想之中的事物已經逐漸變成了現實。可以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幻想成真」的年代。但是科幻文學卻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仍然在不斷開拓著人類想像力的邊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一部部具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學作品不斷湧現:
早在1818年,一位名叫瑪麗·雪萊的女士突發奇想,如果不通過自然生殖的辦法來賦予人類生命,而是把已經死去的人的屍體碎塊拼接之後,通過電力來創造生命的話,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於是就有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
我們可以在三維空間裡上下左右地自由移動,那麼在作為「第四維」的時間裡呢?目前我們還只能「隨波逐流」地沿著線性時間來生活,不過,喬治·威爾斯在他的科幻小說《時間機器》中就把在時間長河中的穿越變成了現實,於是《時間機器》也就成了包括「哆啦A夢」的時光機在內的各種各樣「穿越」主題的創意鼻祖。
幾千萬年前,恐龍曾經是地球的統治者,如果這些已經變成化石的生物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重獲生命會怎麼樣呢?麥可·克萊頓在小說《侏羅紀公園》裡就為讀者們復活了恐龍這一曾經的地球霸主,這部小說在被搬上大銀幕之後,也一次又一次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恐龍熱」。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阿聯、中國、美國的火星探測器都已經成功發射,預計在7個月後陸續到達火星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也會逐漸成真,那麼登上火星的人會順利生存下去嗎?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救援》就給讀者們講述了一個火星「魯濱遜」絕地求生的故事。
從這些科幻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將「科學」作為主要的構建因素之外,所有科幻小說的一個永恆的立意關鍵詞就是「What-if」,意思是假如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前提,就會發展出如何的結果。正如科幻小說家厄休拉·勒奎恩所說,科幻小說中,基於「what-if」的假設給創作者們帶來了無窮的想像空間。而通過深入閱讀這些不同主題的科幻小說,不僅能夠開拓讀者們的視野,也能夠激發人們的想像力,特別是能夠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對於我們理解現實世界中的相關因素,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2018年,劉慈欣先生在榮獲「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的時候,曾經在致詞中提到,科幻小說是一種「基於想像力」的文學。然而,隨著人們逐漸陷於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時,卻發現自己很難跳出現實的窠臼,去思考一些更加「超脫」的事物。
今年以來,全人類都在經受著「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劉慈欣在題為《新冠疫情與外星人》的文章中就曾經提出:人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過多地關注了生活的「安樂」,卻沒有在思想上真正意識到未知的「憂患」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冠肺炎的爆發和外星人的入侵其實有著類似的「意外性」,而這種意外性其實很多都是科幻小說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
科幻作家韓松在題為《科幻是大國雄心的表達方式》一文中也曾經提到,科幻作品的意義之一,就是針對未來人類可能面臨的威脅進行預警,而這種對於「憂患」進行預警的表現形式是「小說」這種文學類型,而故事架構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往往是科學。這也正是科幻小說的實際功能之一。
這樣說來,科幻小說能否對未來進行有效「預測」呢?我們在不少介紹科幻作品的文章中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比如說儒勒·凡爾納的科幻作品《海底兩萬裡》預言了潛艇的出現等等,雖然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科幻文學作品的故事架構的確和現實不謀而合,比如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中就有對網際網路,甚至現在還屬於科技開發尖端的「腦機接口」的文字描述,現在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感覺其中的語言表述和我們日常使用網際網路的經歷非常相似,但在當時個人電腦還並不為人們所熟知,甚至威廉·吉布森自己還是在打字機上一字一句地敲出整篇小說的。
再比如,新冠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很多人舉出了作家畢淑敏的小說作品《花冠病毒》,認為這部作品是「預言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小說。甚至還有人發現國產電視劇《急診科故事》中,也有和新冠病毒的診斷過程「神相似」的橋段。那麼可以據此認為某些文學作品真的具有一定的預言性,能夠精準地告訴我們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嗎?的確,對比現實的經歷,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被科幻作品的敘述「不幸言中」的感覺。不過當我們冷靜下來之後就會發現,在科幻的世界裡,此類主題的作品可謂是「浩如煙海」,各種版本的未來也層出不窮,有烏託邦式的,也有反烏託邦式的,有描述科技發展的光明未來的,也有敘述黑暗恐怖的世界末日的。而我們所經歷的,不過是科幻文學對未來眾多可能性進行敘事的一種。
所以完全可以說,科幻小說中的故事基本上是「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如果因此本著某個目的來根據科幻小說的情節來引導現實發展的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科幻小說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基於對現實社會的描述和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和影響所發生的想像,更多的則是描述根據某種科學概念推導出人們在某種情況下所做出的「可能性」活動。而在故事敘述過程中,主題、情節、科學架構、矛盾衝突和作者的想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