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3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設計導則》發布,確定北京城市色彩主旋律為「丹韻銀律」。從丹韻銀律的北京、黃韻銀律的西安、粉牆黛瓦的蘇州,到米色調的巴黎、咖啡色調的阿姆斯特丹……城市色彩美學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奧秘?本文將帶你從五朝古都北京的色彩蝶變之路開始說起。
作者|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閔斯嬋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5798字 | 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科學研究者稱,人們在觀察物體時,最初的20秒中色彩感覺佔到80%。我們目睹遠方的紅妝素裹,綠草如茵,雖不知如何言表,心卻早已為之蕩漾,色彩於城市而言已是如此。
如果說城市是一件藝術品,那麼胡同阡陌、山川河流就是藝術品上的裝飾,色彩則是最濃墨重彩的點綴。從丹韻銀律的北京、黃韻銀律的西安,到山水金城蘭州……你所在的城市又是什麼色彩?
近日,《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設計導則》印發,確定北京城市色彩主旋律為「丹韻銀律」,即由丹韻引導的紅色系與銀律引導的灰色系構成,丹韻之暖與銀律之冷和諧交融,相得益彰。
而除北京外,西安、蘭州、柳州、黃石等國內城市及日本奈良、義大利都靈等國外城市都進行過精緻的色彩規劃,背後藏著怎樣的色彩奧秘?又為我國城市色彩設計帶來哪些有趣的啟示?今天,我們不妨先從在色彩蝶變上很有故事的一座城市——北京開始說起。
從灰瓦素城到丹韻銀律,揭秘北京城的「色彩基因」
說起古都北京,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傳統氣派,左右對稱,四方四正,傳統建築規制完整。其實不止城市格局,北京的色彩格局一樣明確有序,彩繪彩飾等級森嚴,和皇城氣質十分吻合。
總的來說,北京城的色彩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建國前,「紅黃金碧、灰瓦素城」是主基調。那時候,傳統建築規劃完整,皇家皇城紅牆黃瓦,居民胡同灰瓦灰牆,整體城市外素內彩。
△建國前的北京色彩
建國至改革開放,則變成「暖韻低豔,大城經典」。新中國成立,「十大建築」引領,路網縱橫,建築多用天然石材,城市總體呈暖灰色基調,展現出大城經典的風貌。
△建國至改革開放的北京色彩
這裡所說的「十大建築」指的是1958年8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在首都建設的十項重大建築工程,包括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北京火車站、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工人體育場十項建築,且全部由國人自行設計,既延續了民族特色,又體現了時代風貌。
△十大建築
到了改革開放至2000年期間,色彩主基調則為「丹色米調,晶石交輝」。此時,丹色和米色調建築材料被廣泛應用,大型商業綜合體湧現,街道拓寬,高樓林立。同時,反射率高的玻璃、金屬等建材增多,構成了趨向透明的城市色彩風貌。
△改革開放至2000年的北京色彩
到了2000年至今,主基調則為「銀灰清新,熠城彩市」。此時,金屬構件與淡藍色、微綠色玻璃幕牆被廣泛使用,城市色彩向新穎多變、銀灰清新方向發展,熠城彩市正成為新建城區色彩風貌的趨勢。
△2000年至今的北京色彩
而從2000年至今的主基調中,又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波瀾變化。
其中在2000年8月,《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面保持整潔管理規定》實施,但並沒有給出關於城市建築外立麵粉刷顏色的指導意見,引發了廣大市民思考:城市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色彩?誰來規範城市顏色?這場大討論引起了政府重視。
同年11月,《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麵粉飾推薦色樣》發布,明確了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面採用以灰色調為本的複合色。
再到2017年,北京新總規發布,提出充分汲取古都五色系統精髓的要求,形成典雅、莊重、協調的色彩形象。這就不得不提到古都北京的五色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中有「尚五」文化,源自人體的五個手指,先人對五指的感性認識不斷引申,使得「五」成為華夏民族的數字沉澱之一。
從社稷壇的五色土(明清時每逢大祭前要更換北京社稷壇上的土,這些土從全國各地運往京城,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到成為尊卑等級符號並應用於衣食住行的五色形制;從紅牆黃瓦、五彩簷下的傳統古都色彩到米白立面、綠蔭掩映、水繞京華的當代城市樣貌,如今的北京城正是在傳統「青赤黃白灰」五色基礎上,形成古今交融的色彩體系。
時間一晃來到2020年,丹韻銀律成為了城市主色調。這次,《導則》分區、分類、分軸進行色彩管控,可以說是一次很規整的色彩規劃。
在分區上,將北京劃分為古都色彩控制區、現代色彩控制區、平原色彩控制區、山區及山前色彩控制區四個分區進行色彩引導。
在分類上,則把北京建築分為皇家建築、傳統民居建築、現代大型地標建築、商業商務建築、公共建築、現代居住建築、工業建築七類,聚焦建築單元給出引導。
而在兩軸上則聚焦於「一橫一豎」的中軸線和長安街,中軸線力求塑造有北京文化特色的色彩氛圍,強調延續歷史文脈。長安街則以沉穩、厚重、大氣為主,強調與大國首都風範相符合的色彩形象。
從北京城建國至今的色彩演變中,我們不難發現,北京的城市色彩一直與紅、灰兩色相伴,尤其以灰色調為主,且色彩不斷趨向多元,這無疑和城市的歷史人文、發展進程、地理氣候息息相關,造就了今天的京城色彩風貌。
同時,皇城根的文化氣質,五色文化傳統的延續,也說明城市文化一直是影響城市色彩的重要因素。正是城市文脈,在有形無形間塑造了城市的色彩脈搏。
可別看北京的色彩設計規整有序,還真不是所有城市的色彩規劃都能這麼優秀。
色彩垃圾,暴力色彩……這些亮瞎眼的城市顏色你見過沒?
除北京城外,還有很多城市的色彩規劃之路其實並不那麼一帆風順,花俏用色、色彩垃圾、色彩暴力等不正當的色彩規劃分分鐘亮瞎你的眼。
色彩垃圾、色彩騷動……視覺汙染有多辣眼睛?
城市的色彩垃圾並不少見。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城市建築就曾經歷過「花哨用色」階段。建築師出於反傳統目的,將鮮豔的色彩組合應用於單體建築,使其與周圍環境構成強烈對比,從而達到突出自我的目的。這股旋風曾一度波及日本。
日本的城市在使用色彩方面也走過不少彎路,一段時間裡,日本建築色彩設計總較多考慮建築單體而忽視了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導致建築師為了標新立異,不惜以破壞總體景觀為代價,暴力色彩導致的視覺汙染由此出現。
而在上世紀60年代,快速發展的東京也曾遭遇「色彩騷動」事件——當年為迎接奧運會舉辦,東京大興土木,在建築上大量使用強烈的飽和色或對比色。很快,令人眼花繚亂的建築立面、玻璃幕牆、霓虹廣告讓市民出現眼睛酸痛、頭暈目眩、心緒煩躁等症狀。面對各方批評,市政府在1972年完成了《東京色彩調查報告》,隨後,川崎、大阪、京都等城市陸續進行了色彩規劃。
此外,也有一些建築剛建成時很好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曬雨淋卻因退色而大變樣,醜不單止,維護起來還頗費周折。例如廣州塔旁一棟建成時外表「貼金」的房地產新理想華庭在歷經多年風吹雨打後就搖身一變外表土黃,更被網友稱為「惡俗的典形代表」。
同時還有城市色彩應用的混亂與失控,如部分建築外牆不考慮所處環境和位置而塗刷成高彩度顏色,還有部分開發商費盡心思想成為「整條街最靚的仔」,特意選擇對比強烈的色彩組合,導致令人不適的色彩失控。
其實,色彩混亂與失控現象在城市的戶外廣告、車體廣告中表現更為突出。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色彩學科帶頭人崔唯曾表示,建築色彩、廣告色彩、燈光色彩是產生國內城市色彩汙染的三大根源,還會對人們生理、心理產生刺激和傷害。
△北京色彩豔麗的建築外立面
有媒體曾報導,某次塗刷翻新中,北京某高層住宅南立面被全部刷成大紅,使對面居民樓的老人血壓升高。還有三亞的商業中心黃金廣場也曾一度為提升關注度而被刷成濃烈的橙色,反而給來此休閒的遊客增添焦慮……
「千城一面」愈演愈烈,城市色彩的雷同功不可沒
「千城一面」越來越成為中國城市的特徵。有人說,每座城都會有一條雷同的步行街、一堆形似的商鋪、還有一個超大的廣場、一個國外設計師設計的大劇院、一個建築好看卻沒啥內容的博物館……這個諷刺可謂十分到位。但可別忘了,城市雷同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色彩的雷同。
色彩特色的喪失主要表現在地域、民族的傳統文化色彩逐步消逝,大量現代建築採用相似的中性色彩,房產開發商在各地使用模式化、標準化的居住區色彩外觀、公共建築和園林綠化,而忽略了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質,更與城市氣候、環境等因素缺乏關聯,使城市色彩可識別性蕩然無存。
一位古建築專家曾表示,「在中國幾十年的大規模城市更新中,各地傳統建築大量消亡,原本的傳統色彩已變成了鑲嵌其間的碎片。」本應被無限放大的傳統色彩現在變成了零零丁丁的色彩碎片,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是千篇一律的色彩光芒,千城一面也就不足為奇。
師法自然、留住歷史……城市色彩「點石成金」的奧妙
古往今來,不少城市都藉助色彩規劃「點石成金」,對此,眾多學者都對城市色彩規劃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其實都不外乎兩點,那就是和諧與特色。
和諧共生,師法自然
城市色彩的和諧美首先體現在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大自然色彩應成為城市色彩規劃的引導、參照,而絕非要與城市色彩一爭高下。桂林的城市建設就是以桂林山水作為大背景色,建築採用徽派建築風格,既體現對自然山水的尊重,又融入了山水之中。
在日本,雖然建築色彩由不同的設計師自由設計,但都有一種共同的理念——與自然界取得聯繫,這也是國人常說的「師法造化」,以自然為師。
在日本建築界還流行一種「協作」,建築家、園林專家、燈光、色彩專家在設計初期就開始合作,共同確定建築風格,如園林設計家在選用花卉、樹種時就要考慮顏色是否與建築色彩搭配,強調和諧的整體美感。
中國的蘇州在城市顏色使用上也取材自然,使建築顏色和當地土壤顏色形成完美融合。
其次是城市色彩和建築環境的和諧。以雪梨歌劇院為例,建築主色調為白色,整個劇院與蔚藍的湖水交相輝映,尤如大海中遠行的船帆。色彩設計師充分考慮到建築色彩與氣候的關係,如晴天建築是暖色則形象更突出,白色使建築更顯高大,深色建築則顯沉穩厚重,在陰天卻略顯沉悶。美國為紀念甘迺迪總統而修建的甘迺迪圖書館就是以黑色為主,表現出對總統的沉思和緬懷。
△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的甘迺迪圖書館
再者是城市主色調和繽紛城市的和諧。城市主色調主要根據城市歷史、地域、經濟等特點制定,主要由佔據城市景觀約70%的建築外牆顏色決定。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咖啡色基調就是以城市主體建築顏色構成。
△咖啡色的阿姆斯特丹
但與此同時,城市絕不可能只有一種主色調,繽紛城市也是不少城市色彩規劃的方向。關於如何協調主色調和繽紛城市的關係,北京服裝學院崔唯教授提出的「大統一,小變化」色彩策略倒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即先確立以建築外牆面色彩為主色的基調,再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城市景觀的功能給予色彩指導。
如在巴黎、倫敦等城,許多沿街建築在一層以上的顏色都是統一的,而一層的商店則色彩斑斕,個性十足,在確保城市色彩基調一致的同時,也滿足了不同群體多層次的色彩訴求。
凸顯特色,留住歷史
展現城市特色首先要在色彩規劃中契合城市文化,留住城市歷史。在日本奈良和京都,建築因承傳了中國唐文化的特色,基本照搬了唐代的黃色琉璃大屋頂加紅牆的土木建築形制。
直至今天,兩座城市還完好保存著擁有中國高僧鑑真像的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建築。這些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建築基本保持原樣,至今還掩映在青翠林木中,古意盎然。這份對於色彩的保護正來自當地人對文化的自覺與尊重。
還有摩洛哥北部的山城舍夫沙萬以藍色建築聞名。這座城最早的開創者是一批宗教避難者,象徵故土安達盧西亞的白色與猶太教推崇的藍色共同塑造出獨特的文化印記。宗教文化、故土文化的注入成就了這座被稱為「摩洛哥藍色閨房」的土地。
△「摩洛哥的藍色閨房」——山城舍夫沙萬
其次,要精準找到城市的特徵色、主導色。在日本,設計師普遍形成一種共識,認為一個地區總有可供挖掘的特徵色。這些特徵色與當地特有的土壤沙石、花草樹木及建材有關,因此在今天的日本,建築依舊很不習慣使用花哨色彩,而傾向於選用與當地環境、氣候、原材料相匹配的顏色。
此外還有城市的主導色,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所長宋建明曾表示,主色調選擇要考慮城市色彩基礎,他發現中國很多城市怎麼也找不著主色調,因為中國城市發展是快速破舊立新,新舊交雜參差的,城市主色調總被不斷消解甚至完全消逝。
所以探討中國城市色彩,很難用所謂貴族灰或水鄉綠來簡單歸納,但可以用「主旋律」概念取而代之,如宋建明為杭州做色彩規劃時推導出的主旋律「水墨淡彩」就延續了江南水鄉的別樣詩意,也意味著城市色彩之美可以如交響樂一般有主旋律、副旋律,也有不同時段的演繹旋律。
再者,有特色的城市色彩還要彰顯出城市功能,這既包括城市的整體功能,也包括分區功能。在整體功能上,商業城市、旅遊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其色彩自然應當有所區別。對於像香港這樣的商業大都市,城市色彩服從於商業目的,即使色彩略顯混亂也可以接受。但對於西安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色彩混亂則必將損壞城市形象。
△古都西安
從城市區域的劃分來看,城市行政中心色彩一般凝重單調,偏冷色,商業區則活潑醒目,工業區簡潔明快,文化區雅致含蓄,辦公區理智沉穩,居住區則素雅柔和……這些基本的城市色彩規劃通則不管怎麼標新立異,該遵守還是得遵守。
結語
一方水土不僅養育一方人,也養育著一方文化,一方色彩。色彩的規劃可以創新,但也別忘了他有一座城的記憶與根基所在,那是城市的文化、歷史、氣質、自然,還有源遠流長的城市故事……
至於什麼樣的城市色彩才是好看?我們沒有辦法給出正確的答案。關於城市色彩規劃這個專業活兒,我們或許不懂其中色彩學的專業原理,但其是否和諧美妙,讓人舒適,與自然共生並彰顯地域文化,卻是每座城市亙古不變的追求,也是城市中每個個體都能感受到的所在。
留言話題互動
你對城市色彩規劃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