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改編自知名網絡小說《盜墓筆記》的網劇《終極筆記》即將迎來大結局,這部網劇豆瓣評分從一開始的6.7逆襲至目前的7.6,成為這一大IP衍生出的一系列影視化產品中評分最高的一部。
「節奏緊湊」「還原度高」成為不少觀眾打高分的理由,然而還有不少觀眾因為沒看過原作小說,在彈幕和評論裡直言「看不懂」。
很長時間以來,知名小說影視化過程中被「魔改」備受詬病,然而《終極筆記》則提出新的問題:越還原小說本身,也未必一定更好。
在一些觀眾和專業人士看來,改編自小說的影視劇仍然應該作為獨立的內容產品,不妨進行適當改編以提升整體品質。
同系列最高分電視劇,彈幕都在「求解釋」
「本來以為又是一部山寨劇,沒想到沒啥流量明星的《終極筆記》越看越上頭。」市民王小姐是小說《盜墓筆記》的忠實讀者,也觀看了大部分《盜墓筆記》影視作品,《終極筆記》是「目前最滿意」的一部:「因為劇情還原度非常高,節奏把握非常快,36集演完4本書的內容。」
豆瓣網上,這部網劇在幾乎沒有演員粉絲「加持」的情況下,超越此前同系列網劇《重啟之極海聽雷》的7.4分,以7.6分成為《盜墓筆記》系列影視劇中得分最高的一部。
然而點開這部網劇的彈幕,卻有不少觀眾「在線提問」:「剛一閃而過的是鬼嗎?」「這個阿姨輩的角色太年輕了吧?」「主角為什麼會失憶啊?」
王小姐一開始還在彈幕裡「在線答疑」:「一閃而過的就是『禁婆』」「小說的設定就是進入隕石可以保持年輕但失去記憶」……很快她就發現力不從心:對於一套主體就有8部,還有各種續集、番外以及花樣繁多的影視改編作品的小說而言,要在彈幕裡解釋幾乎不可能。
「就算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還是要做到劇情自洽、邏輯在線、三觀正常、演技尚可。」觀眾劉夏認為,就像合格的影視劇不能一味迎合明星粉絲,同樣不能一味迎合「原著粉」:「雖然一部受歡迎的小說為好的影視劇奠定了基礎,但影視劇是獨立產品,要符合影視創作的規律。」
小說改編影視劇不能「橙汁裡倒醬油」
成功的小說影視化,能不能「改」出好作品?答案顯而易見。
豆瓣評分9.6分的1986版電視劇《紅樓夢》,幾乎摒棄了通行的《紅樓夢》小說由高鶚續著的後40回,但並未影響觀感。這樣的改編一方面因為小說後40回本身就充滿爭議,另一方面影視劇拍攝也絕非「魔改」,而是邀請大量專家解讀後進行的再創作。
事實上,豆瓣上影視劇作品比原著小說得分更高的情況也並不鮮見。八月長安寫的《最好的我們》2013年版得分8.7,但電視劇版獲得了8.9分,電影版卻只得到了5.4分;天下霸唱寫的《河神1》評分7.0,電視劇得分8.2;《甄嬛傳》的小說得分從7.8到8.2不等,但電視劇得分達到9.2。
「小說文字寫30%,讀者可以『腦補』出剩下的70%。但是變成影像如果還只拍30%,觀眾就只能接受到30%。」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看來,小說本身和影視劇性質不同,創作的要求也不一樣,影視劇創作者需要用角色選擇、鏡頭語言、臺詞對白等提醒觀眾「這裡還有別的內容」。
「看過小說就知道什麼是『禁婆』,但對沒看過小說的人來說確實難以理解,加之《盜墓筆記》系列衍生的小說和影視劇實在太多,會彼此幹擾。」在劉夏看來,《終極筆記》如果能巧妙地將一些小說中的設定、細節編進情節或臺詞,會大大改善未曾看過小說觀眾的體驗。
不過,由《盜墓筆記》衍生的影視劇,備受詬病的恰恰是大量加入非原著劇情,特別是感情戲。在《終極筆記》之前評分最高的一版《盜墓筆記》系列影視改編產品《重啟之極海聽雷》,因為增加「啞女」「飄飄」等角色和冗長的感情戲,引起觀眾不滿。
作家匪我思存曾將小說比作一個橙子,劇本則是一杯橙汁。「改編時把橙子榨了,往往發現橙汁不夠,需要往裡面加東西。往裡面兌水,還只是味道淡了。特別可怕的是往裡邊加醬油,味道太奇怪了。」
近期另一部熱播劇《有翡》,小說《有匪》在豆瓣評分8.6,然而該網劇得分僅5.7。看過原小說的觀眾評價:「改編後人設不清、情節邏輯不通,失掉原著的女性武俠味道,變成了流水線上的言情古偶。」
「創編」應成為IP改編方向
要把作品拍得好看、拍出新意來,大刀闊斧地改編並沒有錯,但力氣用錯方向只會適得其反。例如張一山版《鹿鼎記》,對無釐頭喜劇風格畫虎不成反類犬,創下了該小說改編影視劇的最低評分。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認為,《福爾摩斯探案集》的改編也許可以給國內影視創作者提供某種方向。「對《福爾摩斯探案集》的改編中,『創編』也就是創意化改編成為一個趨勢。我們對文學到影視的研究重點,已經變成文本或IP本身的可視化、可看性,而不僅僅是明星面孔或者演員陣容。」
福爾摩斯原著的故事背景在19世紀末的英國倫敦,對它的改編包括舞臺劇、電影、電視劇、網劇、遊戲等。作為英國經典IP,福爾摩斯的改編話語是向全球敞開的,並不斷增值。在一次次翻拍中既沒有喪失它的本土性,同時又具有全球化的傳播價值。
比如好萊塢拍攝的一系列福爾摩斯電影,使得它從原始的探案、懸疑故事,增加了某種喜劇性、動作性,拓展出新的類型價值。
英國廣播公司BBC自2010年出品的電視系列劇《神探夏洛克》將原著的時間背景從19世紀搬到了21世紀,故事內核拓展為現代人的自我和非自我的對立,並把一系列新的懸念放入了福爾摩斯的故事裡。
2012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出品的《福爾摩斯:基本演繹法》又有了更大膽的改動,把福爾摩斯生活的地點從倫敦貝克街搬到了紐約,華生也從男性角色改為女性角色。福爾摩斯行走在紐約,調查人工智慧殺人、虛擬貨幣、藥物試驗等案件,這是柯南•道爾無法想像的情節,但和現代社會發生直接關聯。
「很有趣的一點是,在《神探夏洛克》裡,華生是從印度戰場回來的軍醫,而原著是來自阿富汗戰場。在每次改編中,福爾摩斯都能從幾個細節判斷出未來的房客是一個軍醫,但是從哪個戰場回來,和人類的歷史進程有關。在這點上,福爾摩斯的改編做到了同步化。無論是《神探夏洛克》還是《基本演繹法》,都不用去花大成本復原19世紀的倫敦場景。福爾摩斯迷們只要看到IP中的經典符號,那種敘事上的呼應瞬間被勾連起來。在改編中不能亦步亦趨,需要一次次拓展空間、刷新內核,這是經典IP改編的重要價值。」楊俊蕾說,改編要結合或是帶領當下的社會熱點,現代化的創意改編不等於要丟掉原味,但是要進行IP增值,不能重複化、單一化、同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