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白露」時節,白晝陽光尚熱,水汽蒸發,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這時,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明顯地感覺到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白露」時節有哪些風俗呢?
收清露,特別的「儀式」
我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收清露可以看作是一種娛樂性質的民俗活動,實際上,露水的收集實用可能並沒有的想像的功效那麼大,只是人們會附著很多美好的期望在其中。
祭禹王
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禹貢》裡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在太湖將興風作浪的鰲魚鎮於湖下,消弭了水患。
禹王香期一般為七天,前三天祭拜,後三天酬神,最後一天還有送神的儀式。在祭拜時,人們許願將把秋冬之際捕撈的第一條肥魚獻給禹王。
吃龍眼
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氣血就充沛;心主管著一身血液的運行,心好了,心氣就能及時推動血液向全身各處傳輸。而容顏肌膚需要稟受血液的滋養才能紅潤有光,氣血足,容顏就好看。
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得極好時期。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
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得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後,有的茶客就託人買點白露茶。
白露米酒
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製而得名。程酒,古為貢酒,盛名入遠。《水經注》記載:"郴縣有淥水,出縣東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於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館醞於山下,名曰'程酒',獻同也。"程酒、淥酒均系傳世美酒。《晉書·武帝紀》:"薦 、淥於太廟",可見程酒當與、淥媲美。 《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興寧縣,其源自程鄉來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
在家做甜米酒需要掌握3個技巧:第一糯米要浸泡,用蒸熟的糯米的方式,千萬不能煮,煮的糯米軟爛,甜米酒口感欠缺。第二:存放糯米容器最好用陶瓷或瓦罐,密封性好。第三自己的甜米酒保存方式要陰涼通風處,器皿要用開水煮,殺菌易存放。
十樣白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是10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吃番薯
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其實「白露」時節,大多習俗是與吃有關的。這也是告訴大家,秋冬季節要到了,為了冬天準備,我們要多囤積脂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