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為白露節氣,所謂白露,古語有云:「陰氣漸重,露凝而白」。故一至白露,天氣漸涼。若從四時配五行而論,則「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俗語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說的是處暑時節天熱,尚可每天一盆水澆身,但是到了白露時氣溫下降,赤膊裸體則容易著涼。因溫度變化迅速,故民間有「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說法。又有「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等說法。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關於白露的描寫,且膾炙人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人白居易的詠嘆也很有味道:「涼風吹枕席,白露溼衣裳」;「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乾」。
每到白露,老北京俗語還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說。入秋後各住戶中的主婦們要嘗鮮兒,常去購買新上市的玉米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麥磨成的白面。用這些新糧為老少一家人蒸製出美味的棗窩頭、棗饅頭、懶龍、花卷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飯等花樣主食,或者割點肉買點新上市的韭菜、茴香、小白菜製作出饞人的水餃、鍋貼、菜糰子、糊餅、餡盒子等。
家境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後常烹製紅燒肉、紅燒魚、燉雞鴨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佳餚來貼秋膘。而舊京的一些社會名流、文人墨客、演藝界名伶們的吃秋則非常講究,常攜家人或約好友下飯莊飯館。聚餐飲酒品嘗名餚或吃北京風味的烤鴨烤肉涮肉等名吃。一些人還有手提著全聚德的烤鴨或水果等相互饋贈之俗。這些吃秋及送禮之俗曾是舊京街市及四合院一道市井秋景兒。
「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秋季宜少辛多酸,由於酸味食物入肝,肝氣挾制肺氣,從而可使人體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故秋天人們在飲食方面要少吃乾燥辛辣的食物,多食些養陰生津的酸品。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記:「杏幹柿餅鎮堅冰,藕片切來又一層。」的詩句,這說的便是「果子乾」。果子乾原本是老北京夏天極為常見的解暑小吃,但是隨著外來冰品的取代,很多人早已將其忘懷。早在唐魯孫先生的書中有描述道:「過去賣果子乾從來不吆喝,可是手裡有對小銀碗,一手託兩碗,用拇指食指夾起上面的,向下面的敲打,敲得好的能敲出好多清脆的花點來。」如今念著,想來也覺是重現了一幅老北京市場裡的景象。
其實製作的原料簡單至極,只有三樣。柿餅、杏幹和鮮藕片。可您不要小看這三樣東西的配搭,那做法可是極為考究的,要得讓成品既不能稀如水,也不能稠如粥。定要先用水將柿餅、杏幹泡過,再掰碎發開,臨了還要切上幾片薄脆的藕片。將整碗鎮在冰箱裡。吃時舀上一勺,呷一下便一股腦的順勢滑入口中,頓將「兩腋生風柿甜杏酸」的妙處瞭然於心。
「白露打棗,秋分卸梨」是一句農事諺語,新鮮的棗子、水靈靈的梨,都是這個季節成熟的時令果實。梨的種類很多,雪梨、鴨梨、沙梨、香梨、煙臺梨等等,每種的外形和口感都不相同。梨肉多汁,有潤肺、祛痰化咳、通便秘、利消化的作用,對心血管也很有好處。秋季吃梨,最是滋潤清火祛秋燥。但梨性寒容易傷脾胃,不可多吃。除了鮮吃,梨還很適合榨汁或燉甜湯。冰糖雪梨是一道常見的甜品,加上川貝一起燉,止咳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