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龍宮塵埃送達地球,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生物學家準備探測它

2020-12-24 科技領航人

當地時間12月6日(美國12月5日),日本太空船「隼鳥2號」(Hayabusa2)從地球表面上方約200公裡(120英裡)處將一個太空艙降落到澳大利亞內陸地區。該艙內有一些太陽系中最珍貴的貨物:飛船今年早些時候從小行星龍宮(Ryugu)的表面收集的塵埃。

到2021年年底,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將把龍宮(Ryugu)的樣本散布到全球的六支科學家團隊中。這些研究人員將對這些古老的塵埃進行加工、加熱和檢查,以進一步了解其起源。

在龍宮(Ryugu)調查人員的團隊中,將是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分析實驗室的科學家。天體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與法醫實驗室解決犯罪問題的類似的尖端儀器。不過,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的科學家並不是解決犯罪問題,而是探尋太空巖石以尋找分子證據,以幫助他們整理早期太陽系的歷史。

「我們正在努力做的是更好地了解地球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戈達德天體生物學分析實驗室主任傑森·德沃金說,「如何通過圍繞我們形成的太陽的一堆氣體和塵埃,使我們在地球上以及在其他地方變得生命?」德沃金(Dworkin)是一個全球團隊的國際代表,該團隊將探測龍宮(Ryugu)樣本,以尋找地球生命先驅物的有機化合物。

龍宮(Ryugu)是一個較大的小行星的古老碎片,形成於催生我們太陽系的氣體和塵埃雲中。這是一種有趣的小行星,富含碳,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

當德沃金和他的團隊明年夏天收到龍宮(Ryugu)樣品的份額時,他們將尋找有機化合物或碳基化合物,以便更好地了解這些化合物如何首先形成並在整個太陽系中擴散。

佔星生物學家感興趣的有機化合物包括胺基酸,胺基酸是構成成千上萬個蛋白質的分子,這些蛋白質負責提供生命中某些最重要的功能,例如產生新的DNA。通過研究太空巖石中保存的胺基酸類型和數量的差異,科學家可以建立這些分子如何形成的記錄。

目前距離地球900萬英裡(即1500萬公裡)的龍宮(Ryugu)塵埃,將是科學家們提供的保存最完好的空間材料之一。這只是在太空中收集並返回地球的第二顆小行星樣本。

在龍宮(Ryugu)交付之前,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於2010年帶回了微小的小行星絲川樣本,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小行星採樣任務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作為「星塵」任務的一部分,美國宇航局(NASA)在2006年從Wild-2彗星獲得了少量樣本。接下來,在2023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OSIRIS-REx將返回至少12盎司(或數百克)的小行星貝努(Bennu)的塵埃,該小行星一直在太空中飛行,數十億年來基本上沒有變化。

日本福岡九州大學地球化學教授,全球「隼鳥2號」(Hayabusa2)小組負責人Harashi Naraoka表示:「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了解有機化合物是如何在地球外環境中形成的。」 「因此,我們要分析許多有機化合物,包括胺基酸,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以建立小行星發生的有機合成類型的故事。」

在分析了龍宮塵埃的組成之後,科學家們將其與貝努(Bennu)進行了比較,貝努(Bennu)是OSIRIS-REx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樣本的地點,該地點在10月20日短暫觸及了小行星的表面。

德沃金說:「這兩個小行星的形狀相似,但本努似乎有更多的證據證明過往的水和有機化合物。」他的實驗室還計劃接收十分之一盎司或幾克的貝努樣品。「鑑於它們來自小行星帶的不同母體,並且有著不同的歷史,看到它們之間的比較將非常有趣。」

分析小行星顆粒需要大量練習

分析龍宮(Ryugu)塵埃將是戈達德天化學家們最艱巨的項目之一。他們將不得不處理少量的樣品。「隼鳥2號」(Hayabusa2)預計從龍宮收集的灰塵不超過幾克(大約六個咖啡豆!),儘管它比從貝努返回的灰塵要多得多。這一微小的數量將分散在許多科學家中,這意味著德沃金和他的同事將只獲得原始樣品的一小部分。

「與我們分析隕石相比,我們將處理的樣品分配要比通常處理的要少得多,」與德沃金合作的戈達德天體化學家埃裡克·T·帕克說。

圖註:在玻璃安瓿瓶中安裝在金箔上的默奇森(Murchison)隕石斑點(約4微克)的放大圖像。當時NASA戈達德的天體化學家將執行熱水提取程序,以釋放任何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

帕克說,戈達德團隊與國際同事合作,已經練習處理小樣本超過一年了。例如,他們分析了來自富含碳的隕石默奇森(Murchison)的塵粒。然後,他們使用相同的技術來分析樣品中不含任何外星物質,以確保他們能夠分辨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戈達德的科學家收到龍宮(Ryugu)塵埃後,會將粒子懸浮在玻璃管內的水溶液中。然後,他們將溶液加熱到沸水或212華氏度(100攝氏度)的溫度,持續24小時,以嘗試提取可溶於水的任何有機化合物。

研究人員將通過功能強大的分析機運行該解決方案,該分析機將按形狀和質量分離內部的分子,並識別每種分子。

德沃金龍宮(Ryugu)分析小組的戈達德研究人員漢娜·麥克萊恩(Hannah L. McLain)表示:「對於像龍宮(Ryugu)這樣真正珍貴的樣品,您當然會想,'我希望這個試管不會破裂,'或者'我希望這種反應能夠正確進行。」 「但是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完全建立了我們的技術,以確保不會出錯,我們很高興能分析真實的樣品。」

相關焦點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將小行星樣品帶回地球
    我國於今年11月24日發射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它將在升空23天後把大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到地球。小行星採樣返回活動日益受到重視。日本通過「隼鳥」和「隼鳥2號」成功完成了對「系川」和「龍宮」兩顆小行星的採樣。
  • 「隼鳥2號」把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
    圖片來源:AP/Shutterstock 本報訊 本周,日本航天探索局(JAXA)確認完成了將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的任務。近日降落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返回艙中,裝有小行星「龍宮」上的黑色顆粒。 JAXA太空系統專家Yuichi Tsuda表示,這一操作對項目組和JAXA而言都具有裡程碑意義。
  • 日本確認帶回了小行星樣本,原目標是取樣100毫克
    12月15日,當地時間周一日本宇航局(JAXA)確認其小行星探測任務「隼鳥二號」(Hayabusa2)已經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據悉,日本宇航局的工程師們在此次小行星探測任務的樣本容器中發現了黑色的沙子,他們認為這些沙子來自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在我們太陽系的最初,在地球、木星、冥王星存在之前,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巨大旋渦狀雲層環繞著太陽。在它塵埃盤中的塵埃顆粒互相碰撞,形成了更大的巖石塊。這個過程延續著一直到它們變成巨石的大小。最終,這個聚積層的演化形成了我們太陽系的行星。數十億的小太空巖石從沒發生過演化。
  • 隼鳥2號小行星樣本盒被打開 首次觀察到「龍宮」的碎片
    周一,該機構披露了從近地小行星 「龍宮」上收集到的首批材料圖像。「隼鳥2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追逐太空飛行器,它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圍繞龍宮度過了16個月。在此期間,該太空飛行器在小行星表面進行了兩次著陸,收集了小行星表面的巖石和碎片,並將它們儲存在樣品艙中,非正式地稱為tamatebako或「寶箱」。
  •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什麼是「潛在威脅天體」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其中一顆小行星編號為52768,1998年由美國位於夏威夷的NEAT項目發現,經過20多年的跟蹤監測,52768號小行星的軌道數據已經相當準確。它將於北京時間4月29日17時56分左右飛掠地球,速度為8.69公裡每秒,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為628萬公裡,約合地月距離的16.4倍,因此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第二顆小行星是「2020DM4」,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也正在接近地球。
  • 小行星龍宮極度缺水,隼鳥2將炮轟龍宮
    而日本的科學家,卻避開了登月這個熱門路線,選擇比較冷門的小行星帶的探測,隼鳥2探測器成功捕捉到了小行星龍宮,這則消息引起了國際天文界的高度關注。地球的水源到底從哪裡來的?按照科學家們制定的宇宙模型,地球上的水資源,絕大部分來自於小行星帶,那些逃離正常軌道的小行星和彗星,攜帶的大量水汽撞向地球,從而給地球帶來了充足的水源,這個為地球補水的理論,在科學界一直有著廣泛的共識。
  • 返回地球前,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都做了哪些事?
    小行星常被用於專指太陽系內非彗星的小天體,一般被認為是由太陽系形成時期的微行星演變而來,是至今發現數量最多的太陽系天體。研究小行星的意義在於揭示太陽系最早起源,並可能提供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
  • 日本航天局已經從隼鳥二號上回收了「龍宮」小行星樣本
    然後它將被送往日本。 有機材料樣品? 這些樣本是由2014年發射的「隼鳥二號」在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的小行星「龍宮」上採集的。探測器收集了由於向小行星發射「撞擊器」而激起的表面塵埃和表面下的原始物質。這種物質被認為自宇宙形成以來就沒有改變過。
  • 那隻邂逅小行星的「鳥」即將返航
    這些樣本可以提供有關天體形成和地球生命啟示的新見解。但是,在此之前,如何將隼鳥2號上搭載的珍貴樣本從惡劣的太空真空中安全地送達到科學家手上還需要解決。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與澳大利亞航天局共同宣布了隼鳥2號上樣本將於2020年12月6日降落,預計的降落地點為南澳大利亞州的122,000平方公裡,被稱為Woomera Range Complex的內陸區域。
  • 探索|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
    2019年1月,在完成對冥王星(位於太陽系的邊緣柯伊伯帶內側)的探測任務後,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近距離飛越了另一顆柯伊伯帶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這不僅創造了人類探測到的最遠、最原始的天體紀錄,也為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其天體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 日本宇航局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即將返回地球,攜帶有神秘外星物質
    (Ryugu)進行探測,並且採集龍宮上的巖石和土壤樣本,然後將這些珍貴的樣本返回地球,供科學家進行研究。隼鳥2號於2018年6月抵達小行星龍宮軌道,開始對其進行科學考察。在完成對小行星龍宮表明地形的詳細研究之後,隼鳥2號向龍宮釋放了幾個著陸器,並且完成了樣本採集工作,於2019年11月啟程返回地球。
  • 小行星撞地球真的發生了!
    一天之後,美國宇航局(NASA)下屬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公布了這次火球事件的探測數據。數據顯示,一顆外太空物體以接近五萬公裡的時速,自北向南以水平的角度衝向地面,在北緯31.9°、東經96.2°,距離地面35.5公裡處高空發生爆炸,撞擊能量相當於9500噸TNT炸藥的能量,相當於0.73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由於空爆高度較高,絕大部分能量在高空釋放,對地面沒有造成傷害。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已成功返回樣本
    JAXA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這是歷史上第二次小行星樣本被送回地球,可能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多地了解太陽系的起源。圖1:日本小行星取樣任務探測器Hayabusa2太空艙降落在地球上的藝術渲染圖自2014年從日本發射以來,Hayabusa2花了四年時間前往名為「龍宮」(Ryugu)的小行星。
  • 日本剛剛向世界公布了龍宮小行星塵埃的首張圖像
    日本太空探測器帶回地球的太空艙中發現的黑色沙塵來自遙遠的小行星「龍宮」,科學家周一打開太空艙後證實了這一點。該機構表示:「JAXA已經證實,樣本容器中有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樣本。」「我們能夠確認黑色的沙狀顆粒,這些顆粒被認為來自小行星「龍宮」。」隼鳥2號從地球出發飛行了大約3億公裡(2億英裡)來收集樣本,科學家希望這些樣本能夠幫助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探測器通過向小行星發射「撞擊器」而攪動了表面塵埃和表面下的原始物質。
  • 隼鳥2號的小行星龍宮之旅·出發
    2020年的現在,日本JAXA隼鳥2號探測器已成功完成兩次採樣,帶著小行星龍宮的樣本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在這長達1年的歸途中,本系列會系統回顧隼鳥2號的小行星龍宮之旅,敬請期待。01目的地「龍宮」隼鳥2號的探測目的地——小行星「龍宮(Ryugu)」和當年隼鳥初號探測的小行星「絲川(Itokawa)」有許多相似之處。
  • 奔向地球的小行星,是難逃的危險,還是天降之機遇?
    每年的6月30日,全世界的天文工作者會共同慶祝國際小行星日,此時,我們不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小行星的科學和科技前景,還要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小行星對地球生存構成的威脅。不要被皇后樂隊的吉他手布萊恩梅的說法欺騙了,這位本身也是天體物理學家的樂手聲稱小行星日只是一場遊戲和表演。
  • 太空貨物:太陽系最古老物質將運回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奧西裡斯-雷克斯探」測器(OSIRIS-REx)於10月20日接觸到小行星「貝努」,並採集了土樣。科學家打算驗證天體起源假說,並從中探尋原始「生命成分」。
  • 「龍宮」小行星土壤樣本首次面世:跟地球差別很大,呈黑色砂粒狀
    2003年日本發射的隼鳥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它於2010年成功將「絲川」小行星的物質微粒送回地球。隼鳥2號是隼鳥號的後繼探測器。 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6月飛抵距離地球約3億千米的目標小行星「龍宮」附近,並對「龍宮」進行了全面的信息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