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我國金融開放成果豐碩:這五年,外資機構爭先恐後搶灘進駐,境外資金紛紛加大投資人民幣資產;這五年,我國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高水平開放,開放步伐明顯加快成效顯著。
就在這兩天,我國首家外資控股的理財公司在上海正式開業,從短時間內獲批籌建到順利開業,讓企業感受到了中國金融開放的落實速度。
匯華理財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慧軍:這麼多年的金融改革開放,也使整個市場增加了活力,國外的投資者金融機構對中國的市場以及中國的投資環境有更多的信心,那從這次整個合資我們的推進過程當中也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
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降低資產規模、經營年限等方面的限制……一系列我國履行擴大金融開放承諾的切實之舉,向國際金融機構釋放了積極信號。
日本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東善明: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的步伐比較快,對日本金融機構來說,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應該會給它們帶來不少的機會。兩家日本的證券公司,已經設立了持股51%的新公司。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 朱民:兩年前總書記在博鰲宣布了11項的金融開放措施,引起了全世界的歡迎,這是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金融開放。
不僅股比限制取消,外資金融機構可做的業務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這幾年感受到最大的變化就是外資進入中國的業務諮詢量明顯增加。而最吸引這些外資企業的正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全面實施,讓外資可以放開手腳和內資做同樣的事情。
安永中國主席 大中華區執行長 陳凱:經營範圍得到了保障,就是說它基本上是可以完全百分之百跟當地的,或者說跟我們中國本地的這種金融機構做全面的競爭,它自己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
回眸「十三五」,我國金融業開放步伐穩步推進,有50多條金融開放舉措集中釋放。從(2016年)深港通、(2017年)債券通到(2019年)滬倫通,再到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全面取消,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穩步推進。 渠道通,資金來。A股納入明晟等國際知名指數且比例不斷提高,中國國債被全球三大債券指數全部納入,截至2020年上半年,國際機構配置人民幣資產已達7.18萬億元,其中,配置股票和債券規模年均增長近20%。 中國市場吸引力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再進一步。上半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12.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36%,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人民幣外匯儲備的份額再創新高,比2016年加入特別提款權籃子SDR的時候增長了近一倍。一個更加開放的金融體系正在加速成型,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黃益平:我們開放的步伐持續地往前走,我覺得是為十四五期間我們金融的進一步的開放和改革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把這個工作做好了,我們的經濟增長可持續,我們對世界經濟才能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