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十

2021-01-20 吾聞音



楞嚴經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身業真言(三遍)

唵, 修多唎, 修多唎, 修摩唎, 修摩唎, 娑婆訶

ōng, xiū duō lì, xiū duō lì, xiū mó lì, xiū mó lì, suō pó hē

淨口業真言(三遍)

唵, 修利修利, 摩訶修利, 修修利, 薩婆訶

ōng, xiū lì xiū lì, mó hē xiū lì, xiū xiū lì, sà pó hē

(據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二載,誦此真言者,可清淨一切口業,不誦此真言,即使以恆河水漱口,亦不得清淨)

淨意業真言(三遍)

唵嚩日囉怛訶賀斛

ōng,wá rì là dá hē hè hōng

清淨身口意三業真言 (三遍)

唵, 娑瓦, 婆瓦術馱, 娑瓦達摩娑瓦, 婆瓦秫多憾

ōng, suō wá, pó wá shú tuó, suō wá dá mó suō wá, pó wá shú duó hàn

安土地真言(三遍)

南無三滿哆,母馱喃,唵,度嚕度嚕,地尾薩婆訶

ná mó sān mān duō, mú tuó nán ,ōng ,dù lu dù lu, dì weǐ suō pó hē

懺悔滅罪真言(念三遍)

(金剛合掌)

往昔所造罪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般剌密帝譯卷十


卷十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河山。如鏡鑑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惟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只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惑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後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心。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墮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淴。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花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縱恣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闢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或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燻。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想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惟色與空。是色邊際。惟觸及離。是受邊際。惟記與忘。是想邊際。惟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否。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補闕真言

  南謨喝羅怛那哆羅夜耶。佉羅佉羅。俱住俱住。摩羅摩羅。虎羅吽。賀賀蘇怛拏。吽。潑抹拏。娑婆訶。

  補闕圓滿真言

  嗡呼嚧呼嚧社曳穆契娑訶

  

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勝眾





相關焦點

  • 楞嚴經釋疑:楞嚴經一共幾卷
    《楞嚴經》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楞嚴經》共十卷,意思要你自己看懂蔡有用。
  • 楞嚴住世正法不滅,被稱為經中之王的《楞嚴經》,究竟重要在哪裡
    學佛的人也都應該聽過這麼一句話:「楞嚴住世,正法不滅」,直接把楞嚴經與佛教的存滅相提並論,足以證明楞嚴經的重要性。幾千年的流傳,《楞嚴經》更是被佛教徒們推崇為「經中之王」、「破魔寶典」,早晚誦讀,從中獲得智慧和啟示。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此六十位是:三漸次位、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十地、等覺、妙覺。(《華嚴經》與《菩薩瓔珞經》則明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此中「十信」為凡位;住、行、向為「三賢位」;十地為「十聖位」;《大智度論》所明者,為從十住開始,共四十二位。)因為菩薩的修證有種種差等,故稱為「諸菩薩」,義即:各種階位之菩薩。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2、《楞嚴經》行文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其實《楞嚴經》能夠帶來中土還是相當之有波折的。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譯成一部十卷。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釋迦稍訛。正雲鑠佉。此曰云峰)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量翻傳事畢。會本國王怒其擅出經本遣人追攝。泛舶西歸。後因南使入京。經遂流布。有惟愨法師資中沇公。各著疏解之。文中所說的制止寺,就是現在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廣州光孝寺。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的作用和好處是什麼
    聽楞嚴經也能提升人的境界,並且也是非常是很現代人的一種修行方式。楞嚴經的字數是偏多的,如果自己讀誦的話,用的時間會很多,要是聽楞嚴經的話,我們在平時就能播放,然後自己聽就好了。聽楞嚴經的作用:一、聽楞嚴經能消除人的業障,能幫助人們消除冤親債主的糾纏,讓它們不再為我們設置障礙。相信很多人都是在患得患失的,那自己在聽楞嚴經之後,也能回向冤親債主,解除它們的怨恨,幫助自己消除業障。二、聽楞嚴經可以幫助人們求願成功。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6):二示三觀之相之略示解結之方  8.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7):二示三觀之相之廣示最初方便9.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8):三示三觀之用 10.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9):四結三觀之名 11.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10):次曲示迷悟差別 12.憨山大師與《楞嚴》 13.歷代高僧贊《楞嚴》 14.紫柏尊者釋《楞嚴經》十八則 1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1):
  • 楞嚴經賞析:佛說楞嚴經的因緣
    若以本經來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的因緣有六種,這裡只介紹一種,剩下的可以去網絡上搜索:第一因緣是『恃多聞,忽定力』,恃乃仗恃之意,仗恃什麼呢?仗恃多聞。多聞是多所見聞,如讀經聽法多,知識也多,好像阿難便具有多聞的機緣與能力,佛所說的法因他常隨侍數十年,每一法會所說的他都記得住,真是過耳不忘,這叫多聞,也稱博聞強記。
  • 《楞嚴經》:在家修持楞嚴咒儀軌
    念淨業真言是為了清靜障礙, 使念楞嚴咒效果好; 念安土地真言, 是因為念楞嚴咒鬼神害怕, 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你要使他們安心.suō pó hē淨口業真言(三遍)唵, 修利修利, 摩訶修利, 修修利, 薩婆訶ōng, xiū lì xiū lì, mó hē xiū lì, xiū xiū lì, sà pó hē(據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二載
  • 《楞嚴經》坐菩提樹入大涅盤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囉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咒,名如來頂,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佛說:眾生如落於「賊難」,「賊難」指被惡賊偷盜綁架或搶劫。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發心修行,從眾生要到達佛果位,必須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以及等覺的階位,這就像是千裡的遠路一樣。《楞嚴經》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不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是五十一位,可是《楞嚴經》還要再加上「四加行」,所以是五十五位的菩薩。從十信一直到等覺,就像是走千裡的路程一樣。「他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的世界。
  • 《楞嚴經》五十陰魔漸次篇:卷10-9 佛示五十陰魔破盡實相
    得無上道】都是靠這無上微妙的首楞嚴王三昧法門,開悟這菩提心如來藏,通過真實圓通的耳根一門深入修證,證入了不生不滅、圓滿清淨、微妙精明的如來法身,成就了無上的佛道!這《楞嚴經》裡講的都是實修實證的禪定功夫,從這初步入門的《楞嚴咒》,到這『菩提心如來藏』 的修行正確初發心,再到一步登入佛地的『耳根圓通』法門次第修證,在《楞嚴經》裡,佛都己經從頭到尾詳盡開示得清清楚楚了。
  • 楞嚴經解釋:念楞嚴咒的作用
    誦持《楞嚴咒》比買黃金更賺得多,誦《楞嚴咒》一遍,就等於幾萬萬盎司的黃金那麼有價值,不過不能用貪心來誦持。若能持戒律,無嫉妒障礙,無貪嗔痴,那麼誦持《楞嚴咒》就有大感應、大利益;若你有不守規矩的行為,修這個法便沒有大的感應力量。
  • 《楞嚴經》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是佛頂光明聚集《悉怛多般怛囉》(譯名《楞嚴咒》或大白傘蓋咒),這些「秘密」「伽脫」,「秘密」指非人不傳、非人不說,不輕意告訴人的稱為秘密。「伽陀」是佛經中的讚頌詞,為十二部經之一:又譯為句頌、孤起頌、重頌。一般也常用於發誓文、回向文、讚頌文、懺悔文、總持咒等。此處「伽陀」指的是總持咒。此伽陀即《楞嚴咒》,有無上神力,句句都是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 《楞嚴經》解釋:在家念楞嚴咒怎麼回向
    《楞嚴經》是佛經中非常經典的經文,同時也是三大經王之一,而且學佛的人們還把楞嚴經譽為開智慧的《楞嚴經》。而《楞嚴咒》作為《楞嚴經》中的咒語,其威能也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常念《楞嚴咒》會讓我們獲得不可思議的好處。學佛的人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向。
  • 楞嚴經講解:只要念好楞嚴咒,就會有福報了嗎?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33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大家來看,就憑楞嚴咒就混得非常好,生生不生藥叉羅剎,這就是鬼道了,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等這些這都屬於鬼道,乃至有形的無形的,有想的無想的,總歸這些種種的惡劣之處,大家想想這就叫難,就生生世世不生難處。你想想在修行的路途中,我們在人道裡面你得個盲聾喑啞六根不全,都覺得說可憐,都覺得你這輩子六根不具,在因果線上確實你混得背。
  • 末法時代,為什麼選擇讀《楞嚴經》?
    在《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中載:「今我涅槃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住於世,限滿一千年。」釋迦牟尼佛說,在他涅槃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此後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再後一萬年就是末法時期。但是不同的佛經對著三個時期有不同的時間說法,《大悲經》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
  •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5):地獄業盡轉生餓鬼,復轉畜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6):二示三觀之相之略示解結之方  8.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7):二示三觀之相之廣示最初方便9.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8):三示三觀之用 10.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9):四結三觀之名 11.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10):次曲示迷悟差別 12.憨山大師與《楞嚴》 13.歷代高僧贊《楞嚴》 14.紫柏尊者釋《楞嚴經》十八則 1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1):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經是如何輾轉來到我國的?
    不過呢,我以前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接觸過一部非常了不得的經典,這部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所以不論是否經過灌頂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沒有佛學基礎,我個人還是不建議學習的,這部經典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者《首楞嚴經》。
  • 《楞嚴經素解》卷八:十地菩薩,如何一地地修行?
    《楞嚴經》對於十地菩薩每一地雖然惜字如金,但是極其生動形象。【原文】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楞嚴經》亦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佛門常以「開悟」的「楞嚴」盛讚其極為重要的地位。《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