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圖書館之一,廣州圖書館的座位在節假日同樣是供不應求,處處可見席地而坐的讀者。這家市級圖書館去年接待訪問量達到917.5萬人次。
在紙質印刷品日益式微、電子閱讀日漸成風的年代,人與紙質書的關係正在重構。但圖書館是否應該減少裝載紙質書的書架,把空間更多的留給閱讀者?
廣州市政協委員張星偉留意到這個問題,並提交了相關提案。他建議對老舊書籍、現場存儲較多的書籍進行動態調整,同時增加電子書的儲存量、減少紙質印刷品。
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近日回復了該提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了解到,廣州圖書館一直努力拓展館內閱覽座位,現有的4500個閱讀座位已經超出「國標」要求的1.5倍。同時廣州市民對紙質書的熱情也依然強勁,全市公共圖書館外借文獻量達到3263.萬冊次,全市人均外借文獻量合計2.13冊次。
目前,廣州圖書館下架與新增的紙質文獻信息資源比例接近1:1,騰出的空間難以用於增設閱覽座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線上閱讀是未來的倡導方向。
廣州圖書館總閱覽座位達到4500個
出於疫情防控的考量,廣州圖書館每日預約進館人數總量控制在8000人。9月6日下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排著隊進入圖書館。預約號在中午已經基本滿額,不少未預約的市民雖然已經來到館門口,卻只能改天再來。
進館人數總量受到控制,館內能夠使用的座位數同樣受到控制,因為需要「相隔而坐」。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看到,因為「空位」稀少,不少市民選擇坐在地上或者伏在書架上看書。
「周末能預約上就很好了,但是座位是緊張了點,進來之後還得比誰上樓更快。」何健對記者說,廣州圖書館的座位實行「先到先得」的原則。作為一名選擇考研的大學生,他上午8時30分就來到圖書館7樓拿到一個座位,並準備待到下午。
像何健這樣來「複習」的學生不在少數,除了閱讀,他們在座位上也要忙著做各類的試卷。
座位是公共資源,也需要公平利用。廣州圖書館在2016年定下了規矩:如果讀者需要短時間離開座位則需要辦理短時間留座手續,座位可以保留30分鐘。如果離開座位超過30分鐘或者沒有辦理留座手續,圖書館可以清理座位上物品以方便其他讀者。
在圖書館的留言簿上,有讀者述說了自己東西被收走的經歷,並表示「30分鐘太短,吃飯的時間都不夠」。這客觀上也說明該規定對座位流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為了進一步滿足讀者對安靜、舒適學習氛圍的需求,廣州圖書館在2018年設立了1700平方米並擁有500個座位的自修區。至此,廣州圖書館總閱覽座位達到4500個,而按照《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規定,服務人口1000萬以上的大型公共圖書館閱覽座位要求是3000座。
雖然廣州圖書館已足夠努力,但有限的資源面對龐大的需求依然顯得非常緊張。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廣圖的基礎服務效益已經連續7年在全國同類圖書館中居首,2019年接待訪問量達到917.5萬人次,日均接待訪問量達到2.9萬人次。
人與書如何分配圖書館空間?
廣州圖書館的閱讀座位還能如何增加?市政協委員張星偉在2020年廣州市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廣州圖書館增設閱覽座位的提案」。他認為,應該將長期無人借閱的老舊書籍儲藏於後臺,並留下索引查閱。他也指出,對現場存儲較多的書籍,可減少現場儲存量,以節約空間,騰出空間,增設閱覽座位。
「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愈來愈多的群眾來說,手機、Kindle、電腦也能充當圖書館的角色,其對紙質版圖書的需求慢慢下降。」張星偉說,可以逐步增加電子書的儲存量,完善數字圖書館建設,實現遠程閱讀,減少紙質印刷品。
在圖書館裡,空間應該更多的留給書,還是留給人?對於這個在電子閱讀年代才會出現的問題,不同讀者有不同的看法。
寧林是一名中學生,偶爾會和同學去圖書館。他認為,圖書館最珍貴的是很多人在一起看書的氛圍,讀書的效果會在這種氛圍下變得更好,所以調整一些紙質書的空間,增加一些座位更好。
對於年長一些的讀者,他們顯然更在乎書。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魏妮認為,圖書館存在的意義便是擁有海量的紙質書。「不然圖書館存在的意義在哪,且紙質書的閱讀感更好,如果座位不夠,可以借回家看。」她說。
廣州民眾依然愛紙墨香
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近日也回復了張星偉的提案。根據該提案的回覆,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現行法規條例對圖書館收藏的紙質信息資源有「硬性規定」。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公共圖書館具有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資源的基本職能。《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要求,市級公共圖書館年人均入藏紙質信息資源不少於0.06冊(件),館藏紙質信息資源人均擁有量到2020年合計達到1冊(件)以上。
目前,廣州圖書館紙質文獻信息資源館藏逾1000萬冊(件),開架書架空間已基本飽和。根據《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剔除規定》,廣州圖書館對長期無人借閱的老舊書籍,以及書架上複本較多、讀者借閱較少的書籍進行下架,下架的文獻信息資源入藏館內庫房存儲備用,以騰出空間放置優秀、熱門的紙質信息資源。
但是廣州民眾對於紙質書的需求並沒有減弱。據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介紹,2019年,廣州圖書館外借文獻1169.7萬冊次,全市公共圖書館外借文獻量達到3263.萬冊次,全市人均外借文獻量合計2.13冊次。
目前,廣州圖書館也在不斷增加紙質文獻,下架與新增的紙質文獻信息資源比例接近1:1,騰出的空間難以用於增設閱覽座位。
相比於線下資源的有限,未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將給民眾帶來更多電子閱讀的便利,倡導電子閱讀也是未來的方向。目前廣州數字圖書館聚合了商業、自建、試用、開放獲取等80個資料庫,而市級兩間圖書館的網站、微信首頁訪問量逾千萬人次,各渠道數字資源使用量近5000萬篇次,開展線上閱讀交流活動300多場,參與活動600多萬人次。
「廣州市將對目前已建成的公共圖書館,如廣州圖書館,將進一步優化空間管理,竭盡所能增加閱覽座位數量;同時,大力推廣線上服務,倡導數字閱讀,持續提供24小時不打烊、不塞車的數位化服務。」 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如此表示。
廣州數字圖書館供公眾免費利用的數字資源
電子圖書100萬種+
期刊8793種+
報紙643種+
博碩士論文626萬篇+
期刊論文5500萬篇+
報告、會議論文、試卷等617萬篇
視頻時長4萬小時
音頻時長14萬小時
有聲讀物6.1萬小時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龍錕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邱偉榮、龍錕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羅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