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趣趣
起綽號這個我們肯定不陌生,兒時肯定給別人起過,或者是被別人起過。綽號是對一個人略帶戲謔的稱呼,一般人被起綽號往往是抓住某一個生理或者性格的特徵,但經常被誇大,但是古代人是怎麼起綽號的,特別是那些文人騷客,他們的綽號是不是別有韻味呢?
有據可查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綽號,是屬於暴君夏桀的,在《呂氏春秋》中有記載「夏桀號『移大犧』,謂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為混號之始。」這個綽號倒沒什麼戲謔的成分,古時天子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敬天地萬物。活祭的動物稱為「犧牲」,而牛又是最重要的,故稱「大犧」,夏桀力大無比,能推手將牛推翻在地,從此得一綽號「移大犧」。
古代人大多是以動物和食物名稱來給人起綽號,例如漢景帝時著名的嚴刑峻法愛好者,商鞅附體的郅都,在濟南當政期間,「致行法不避貴戚,列候宗室見都側目而視」,所以人送外號「蒼鷹」。
光武帝時有一位州博士甄宇。按照漢朝的規矩,每到臘月,要賜博士每人一隻羊,肥瘦不一的羊,按只來分,很快就引起了爭議。這時,甄宇主動上前挑走了最瘦的那隻,光武帝聽聞之後,對甄宇的吳思和智慧大加讚賞,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瘦羊太守」。
不過古代的文人騷客的綽號就有點意思了,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草聖」詩人張旭則因為性格狂放而被稱為「張顛」,杜甫《飲中八仙歌》中說他「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公孫前,揮毫落紙如雲煙,」說的就是他大醉後以頭著墨,然後書寫的可愛狀態。
韋莊則因為長篇敘事詩《秦婦吟》通過一個少婦的自述,寫出了動亂年代人民的痛苦,影響很大,因此有了「秦婦吟秀才」的綽號,許渾,因詩中多用「水」字,人稱「許渾千首溼」,頗有現代文化熱詞的韻味。這些綽號起得真讓人拍手叫絕
給詩人起綽號的風氣,不僅唐代如此,宋朝更是如此,詞人張先因「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追風絮無影」被稱作「張三影」;宋祁因為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詞句,便得了一個異常美妙的綽號「紅杏尚書」;秦少遊清新婉麗的《滿庭芳》中「山抹微雲,天連衰草」一句名句,更給他帶來了「山抹微雲君」的優雅稱號。
這些綽號都很優雅,跟他們的性格和詩風有關,但是有的綽號就不難好消受了:與駱賓王同為「初唐四傑」的楊炯,因為喜歡在詩文中用古人名字作對,當時的人就笑他的作品是「點鬼簿」,唐代人很風趣,給作品也起綽號,五代後蜀的王仁裕,寫詩萬首,時人稱他為「詩窯子」,可見前人對於非藝術的批量生產從來都是不認可的。
還有更糟糕的,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為人苛刻,性格多疑,防閒妻妾甚於防川,聞名遐邇,被人叫做「妒痴」,可能就是我們現在的「醋罈子」吧,古代人的文字遊戲還真是挺有意思的呢!你們還知道古人是如何起綽號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關注「趣趣就來」,帶你了解更接地氣的有趣知識,歡迎收藏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