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玻璃能創造多少可能?全球市佔率穩居第一的旭硝子用實力告訴你。旭硝子,全球領先的玻璃製造商,一個傳奇的日本企業(世界500強之一),技術涵蓋玻璃、電子、化學品和工業陶瓷等諸多領域,其生產的汽車玻璃是全球營收第一。
公司業務遍布亞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的銷售額達1.52萬億日元(人民幣約993.67億)。企業的成功之路,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每一步都要最大化成功,也就是步步為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創立於1907年的旭硝子,歷經上百年的風雨,是如何走向巔峰的,成為玻璃巨擘?
背靠財團,出身"名門"
旭硝子的鼎鼎有名,繞不開他的出身,雖然這對旭硝子的成功來說,並不是根本原因。旭硝子的創始人巖崎俊彌,是日本四大財閥之一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的侄子,所以出身並不簡單。
26歲的巖崎俊彌當年從倫敦留學回國,有著自己的目標。當年日本國內的平板玻璃主要依賴進口,巖崎俊彌想要攻克這個難關,實現平板玻璃國產化,於是成立了公司。不過他使用的不是三菱品牌,而是將公司命名為"旭硝子",硝子即日語玻璃。1907年,旭硝子株式會社就這樣成立了。
先引進後研發,穩紮穩打
內在不足就需要虛心向強者學習,但成功的企業絕不僅滿足於此,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才是硬道理。旭硝子通過不斷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強化生產,不僅僅停留在"引進"層面,而是逐步吸納、消化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
善於學習,讓進口國變出口國
1909年,旭硝子用手吹圓筒法生產出日本第一塊玻璃,這是巖崎俊彌從比利時學來的方法,不過初期因為玻璃的質量問題和其他經營問題,企業發展非常艱難,直到一戰開始後旭硝子迎來了轉機。
當時因為戰爭,玻璃進口困難,導致市場需求變大,巖崎俊彌抓住這次機會再次發揮自己善於學習的優勢,利用在英國學到的方法,終於生產出了質量合格的玻璃,企業終於走上軌道,產品開始銷往亞洲的其他國家,自此,日本從玻璃進口國成功的變成了出口國。
2、深入研發,進入化學領域
製造玻璃的原料離不開化學品,於是1982年,旭硝子研發出生產塗料氟樹脂,開始進入化學領域。加入這種原料的建築不會變色、老化,哪怕是30年以上都沒問題。這種材料在高塔、高層建築、惡劣環境下的大橋以及飛機機體等領域使用非常普遍。
多元發展,"縱橫"全球
從無到有,從小到強,從單一到多元,但萬變不離其宗。旭硝子有著自己的野心,但也從不忘本。一方面不滿足單一的發展,開始了縱向及橫向的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道路。
另一方面,旭硝子的多元化發展,並沒有脫離核心業務,都是基於自身核心業務進行拓展的,這樣的"有野心又不忘本"的經營思路,想不成功都難。
橫向拓展,豐富營收結構
旭硝子在發展過程中,將業務橫向拓展到汽車玻璃、特種玻璃等領域,進一步將技術最大化利用,開拓了營收的來源,豐富了公司的營收結構。
2、縱向拓展,延伸產業鏈
旭硝子切入化學品的製造,就是典型的縱向業務拓展,延伸了產業鏈,讓產業鏈更完整,競爭優勢再一次提升。旭硝子也由此形成玻璃、化學品、陶瓷等支柱事業。
3、全球化經營,產品遠銷全球
2007年,旭硝子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將集團品牌統一為"AGC",這一舉措就是為了進一步加速全球化發展,以及世界對企業品牌的認知。
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旭硝子就正式開啟了它的全球化之路,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包括泰國、印度、美國,甚至中國和俄羅斯,將工廠開到全球各地,更讓產品遠銷全球。
市場意識敏銳,不錯過一次發展機會
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市場異常敏感,他們總是能在市場需求大幅增長前,就能意識到其市場容量之大。
1、審時度勢,進軍汽車玻璃行業
旭硝子在1956年就進入汽車玻璃行業了,二戰結束後,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旭硝子很快意識到汽車在未來生活中的重要,於是就馬不停蹄的進入了。生產出了首創的可抵禦紫外線紅外線的車用玻璃和世界首款可量產的曲面車載蓋板玻璃。
2、通訊時代,也是顯示器玻璃的時代
隨著通訊行業迅猛發展,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已經是我們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必備品。這些產品的顯示器都需要專業的玻璃,旭硝子再次抓住了機會,也就有了後來的"龍跡"產品系列,說到這個產品系列,就不得不提到巴西世界盃的那個經典案例。
當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前的一個發布上,葡萄牙著名球星菲戈抓住一塊輕薄的旭硝子"龍跡"系列玻璃做了幾下引體向上運動,在菲戈重達160多斤的壓力下,這塊玻璃安然無恙,其柔韌性、經受衝撞性一時之間聲名遠揚。
雖然這一系列產品上市之初遇到了很多苦難,但最終還是慢慢獲得了市場的認可,魅族、小米以及iphone x 屏幕等產品,使用的都是旭硝子生產的最新強化玻璃產品。
出身三菱"名門",卻不依賴於背後的財團;多元化發展,卻不忘核心根本;實力領先、成績領先,依然能夠保持最敏銳的市場觸角,跟上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抓住每一個機遇……
如果每一個企業都能像旭硝子一樣,有如此清晰的規劃、清醒的認知、快速的反應和對創新的追求,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能走向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