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法律之蜀漢篇:諸葛亮是如何維持蜀漢內部穩定的?

2020-12-24 調侃歷史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一代梟雄劉備終於將劉璋的益州吞下肚去。在新得益州之後,劉備統治集團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穩定民心,一是制定適用於益州的法律制度。劉備成立了一個由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李嚴五人組成的法制小組,制定了成為蜀漢最高法律的《蜀科》。《蜀科》的具體內容今已失傳,但從諸葛亮嚴峻刑法治蜀,招致益州豪強強烈抵制的情況來看,《蜀科》的刑法比較嚴厲,量刑也比較重。

劉備、諸葛亮的法制思想總體來說,是傾向於法家的,以嚴治國。早在荊州時期,龐統因得不到重用,醉酒不理事,被劉備給免了官,可見劉備集團的早期就已經有了一套嚴格的官員獎懲制度。統治益州之後,劉備、諸葛亮吸取了劉焉、劉璋父子濫施仁政,導致益州「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混亂局面,制定了相當嚴厲的法律。通過打擊豪強的氣焰,限制豪強的不法之舉,來達到穩定益州的目的。

為益州豪強的代言人,法正認為諸葛亮行法過於嚴厲,而且得罪了當地豪強,不利於對益州的統治。諸葛亮則反駁了法正所謂寬仁治國的謬論,諸葛亮考慮問題確實比法正要全面,他逐條批駁法正。諸葛亮堅守住自己的原則,有句話他說得非常好:「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諸葛亮懂得「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實行仁政只有在嚴刑峻法的背景下才有價值。這就像獎勵,如果對所有人都獎勵,那獎勵也就變得一文不值了。

治國在於治吏,治吏在於治人,治人之術,在於賞罰分明。濫賞則人不惜賞,濫罰則人心去矣。諸葛亮深明此理,所以在諸葛亮當政期間,他惜赦如命,從不肯以濫下大赦以爭取民心,這是一種短視行為。諸葛亮關於大赦的思想是「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比如大仁政和小仁政,濫施寬仁是小仁政,只圖短期利益。而大仁政未必有小仁政那般能讓民眾享受到短期利益,但從長遠利益看,最終享受到大仁政成果的,還是百姓。

諸葛亮堅持自己的法家路線不動搖,他針對社會上反對他惜赦的觀點反駁說:「劉表、劉焉父子每年都要在境內實行大赦,卻並沒有人感激他們,只會讓社會變得更加混亂。」諸葛亮說得有道理,君王主政,手操二柄:一曰賞,二曰罰。賞罰分明才能得人心,不然,劉表、劉璋就是前車之鑑。

諸葛亮死後,他的繼承人費禕並沒有很好地執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胡亂大赦,結果費禕遭到了司農卿孟光的當眾指責。孟光的思路和諸葛亮是一致的,都認為應該惜赦,這樣才能保證大赦的權威性。

大赦的內容一般是除了死刑犯之外,其他一些輕刑犯都可以赦免。如果經常實行大赦,那麼法律的威嚴又如何體現?大赦本身是和現行法律相衝突的一種非常規法律行為,大赦就如同補藥,儘量少吃,當飯吃肯定是不行的。

蜀漢和曹魏一樣,沒有實行肉刑,但大體上的刑罰都差不多,比如有砍頭(棄市)、鞭刑、杖刑、幽閉(徒刑)、流徙。在三國中,內部形勢最為穩定的就是蜀漢,即使統治階層有權力鬥爭,也多是和風細雨的爭吵和拐馬腿,真正拔刀子的幾乎沒有。

蜀漢內部的穩定和魏吳內部血腥屠殺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不得不說是劉備、諸葛亮治蜀方向是正確的:團結多數人,孤立少數人。按理說,蜀漢用法最嚴,社會形勢卻最穩定,恰恰說明了蜀漢的嚴刑峻法是有成效的。

清人趙蕃有句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無論是寬還是嚴,都要有個相對比,寬到極點必為亂,嚴到極點亦必為亂。蜀漢就很好地把握住了這個度,當寬則寬,當嚴則嚴,這才是治國的要務。諸葛亮堅決推行嚴刑峻法,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其實在劉璋統治時期,益州還是有法律的,比如彭羕的髠頭事件。但在劉璋時代,法律對於豪強幾乎沒有什麼限制,豪強們也肆無忌憚地欺上凌下,導致益州社會一片混亂。劉備、諸葛亮以嚴刑峻法治蜀,基本上實現了維護益州穩定局面的目的。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形象的崛起抹殺了誰?看三國演義背後的蜀漢二主
    正史中,諸葛亮僅僅是三國眾多名臣中的一員,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雖然重要,但並未像三國演義中神化得能夠左右時局、劉備離了他萬事不成的地步。諸葛亮如何演化為足智多謀、出入神化的千古一相呢?還得從隋唐的科舉制度說起。
  • 奇怪了,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漢還能堅持三十年,原來如此
    穿過厚重的歷史,來到魏、蜀、吳鼎立的三國時代,時間的指針指向234年10月8日,在五丈原,蜀漢丞相諸葛亮帶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病逝了,他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一生代表著忠君和智慧,他的傳說一直流傳後世。
  • 三國:分分合合,揭秘東吳與蜀漢的外交關係
    率先提出來與孫權聯合的是諸葛亮,在大名鼎鼎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諸葛亮和孫權非常有緣分,劉備集團中第一個和孫權發生交往的也是他。當劉備被曹操拎著菜刀滿世界追砍的時候,諸葛亮就主動要求過江見孫權,說動孫權聯合劉備抗曹。孫劉之所以能聯盟成功,主要還是形勢所迫,東吳內部也最終決定聯劉抗曹。但在孫權下定決心抗曹的心理過程中,諸葛亮的一番激將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 三國最大的冤案,毀了蜀漢大業
    在一眾文臣武將的質疑中,劉備問魏延:「文長(魏延字)同志,你跟大家說說,今日我對你委以重任,你身居其職,該如何做啊?」魏延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了一番豪言壯語:「如果曹操舉天下之兵而來,我願為大王抵擋;如果他派一個偏將率十萬人馬來攻漢中,我就為大王吞了他們。」此話一出,劉備連連點頭,群臣也給魏延瘋狂點讚。魏延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諸葛亮命孟獲負責管理南方,日後還遷為蜀漢的御史中丞。這就有個問題,諸葛亮統治南中的手段,靠的是籠絡當地首領,讓他們為自己效忠,這就導致蜀漢與南中的關係僅靠個別人來維持。即使這些地方首領、豪強全心全意的臣服蜀漢,不會再有二心,但當這些人年老體衰、威望下滑,或者去世之後,蜀漢與南中的關係鏈條就斷了。
  • 蜀漢最長壽之人,活了97歲善終,曾被諸葛亮罷官!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勢力。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在漢末三國時期,因為戰爭比較頻繁,這導致古人的平均壽命一降再降。
  • 三國時期兩個馬忠:一個俘虜關羽名傳後世,一個則是蜀漢名將
    隨著"襄樊之戰"曹操集團的增援,關羽應該面臨漢末三國時期的全明星陣容。關羽到江陵後不敢強攻,又在陸遜控制的空隙,只能退守江陵。由於呂蒙對荊州人使用了濃重的心計,再加上關羽的軍隊面臨著不利的局面,關羽面對的只有十幾名騎兵的調動,該跑的都跑掉了。在這種情況下,潘璋手下的司馬部馬忠登場,活捉了關羽、關平、趙累等人。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好在鄧艾兵出奇招,從陰平小道繞過蜀漢大軍的劍閣防線,長驅直入,直達成都。突然出現的大軍讓劉禪及臣子們驚恐異常,加上防守空虛,都意識到難以再戰。朝中的投降派聲音佔據主導,一番分析之後劉禪同意投降,連忙派人給鄧艾奉上皇帝的印綬和自己的親筆信,希望鄧艾允許自己投降。鄧艾當然同意,不久後就率軍入成都,標誌著蜀漢滅亡。至此,三國之一的蜀漢退出歷史舞臺。
  • 三國時期,蜀漢「平安三侯」,保衛蜀漢邊境十餘年的三大名將
    三國的蜀漢一直給人缺少大將的印象,大家都認為是靠諸葛亮和姜維在苦苦支撐。其實不然,蜀國內部還是有很多出色的名將的。今天介紹的就是三位為蜀國鎮守邊疆的名將,他們三人分別駐守漢中,抵禦魏國、駐守江州,抵禦吳國、駐守南中,抵禦南蠻。這三人被百姓尊稱為「平安三侯」。我們來看看是哪三人。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諸葛亮可以說是司馬懿一生的痛點,如果諸葛亮在世,司馬懿必定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惜諸葛亮在不斷徵戰中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但是諸葛亮死後還沒三十年蜀漢就滅亡了。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後主不戰而降。自此蜀漢滅亡。
  • 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諸葛亮欲借東吳之兵以破曹軍,遂出使東吳。時江東主降風盛,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等乘機發難,皆被諸葛亮駁得體無完膚。於是,孫權堅定抗曹之志,孫劉聯盟遂成。此即三國第一口水戰,諸葛亮一舉奠定其三國第一辯手之地位,牛掰。
  • 三國人物誌:蜀漢後將軍劉邕,曾是蔣琬「讓賢」的對象
    劉備對益州是非常重視,畢竟諸葛亮和龐統都提到益州的重要性,屬於"帝王之資"。但是劉備作為客將入川,不能讓劉璋生疑,關羽、張飛、諸葛亮包括趙雲都沒有隨行,大多是一些聲望和地位不是特別高的人物。劉邕以及和他並列的輔匡,就是在這個時候入川的。
  • 聖三國蜀漢傳紅藍線有什麼區別 聖三國蜀漢傳紅藍線區別
    導 讀 聖三國蜀漢傳紅藍線有什麼區別?玩家們並不清楚之間的區別,下面一起和九遊小編來看看聖三國蜀漢傳紅藍線區別介紹。
  • 三國人物之蜀漢風採
    三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其中後人最喜愛的人物多集中在蜀漢政權,桃園結義、單騎救主、三顧茅廬、水淹七軍等生動的故事家喻戶曉。本文還原歷史,為讀者講述真實的蜀漢人物。劉備得到劉琦、諸葛亮、龐統等荊州集團的幫助,先後攻取荊州、益州和漢中。尤其是漢中之戰,劉備軍第一次大破曹操大軍,達到人生軍事生涯巔峰。不過由於其戰略失誤,導致荊州失陷,猇亭慘敗,使《隆中對》的方略化為泡影。
  • 劉備傳位給諸葛亮,蜀漢也不會成功:人口僅有百萬,還是負增長
    如果歷史可以這樣假設:劉備白帝城託孤,沒有讓自己的親兒子劉禪即位,而是傳位於才能卓著的丞相諸葛亮,那麼蜀漢的命運將會如何?如果真的存在量子力學中所講的「平行世界」,或許在另一個世界中,劉備真的這麼做了。
  • 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諸葛亮為何還是選擇了北伐
    都說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可是深謀遠慮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北伐,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諸葛亮時期是蜀漢蒸蒸日上國力旺盛的時期,國內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少數民族紛紛歸附荒蠻之地得到開發、蜀錦暢銷亞洲、製鹽冶金改進、水利得到維護農業發展;對外和東吳交好,鞏固了國防寸土不失
  • 三國時期,蜀國的百姓會感謝蜀漢的統治嗎?
    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世二帝,國祚四十三年。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司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滅。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 蜀漢名將魏延,如何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將領,憑藉著一身武藝,深得皇帝劉備的器重。在劉備率領軍隊進入四川的時候,魏延更是作為先鋒部隊衝殺在戰爭的第一線,也因為多次利用功勞,因此被任命為牙門將軍。等到漢中被劉備攻打下了之後,他又被任命為鎮遠將軍,成為了能夠獨擋一方的大將,在漢中替劉備鎮守時間長達十年之久。在劉備成為皇帝之後,他再次得到加官進爵。之後不久便隨著諸葛亮共同北上,官拜涼州刺史,曾經還在陽溪一帶大敗魏國。面對魏國軍隊的侵略,魏延想要獨自率領部隊從子午道出發,想要仿效韓信的故事,在潼關與諸葛亮會師,但卻遭到了性格謹慎的諸葛亮的反對,因而作罷。
  • 蜀漢王朝霸主劉備,為何作戰不帶諸葛亮?毛主席一語道破
    東漢某年分三國,亂世造英雄,在那個戰亂連天的時代裡面,出現了不少的英雄豪傑,而諸葛亮就是三國中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他幫助劉備建立的蜀漢王朝,過人的軍事才能和智慧,也得到了一代軍神的稱號,可以說諸葛亮在三國時代呼風喚雨,風光一時。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其中,第一位李豐袁術的部將,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擊殺;第二位李豐是魏國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李豐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謀劃,因為事情敗露,所以被司馬師除掉;第三位李豐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即為蜀漢效力。同時,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馬忠,也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個名為馬忠的將領。其中,東吳的馬忠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因為他俘獲並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