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把歌分享到朋友圈嗎?
——我喜歡。
發現了嗎,我們現在能夠接觸到更多類型更多曲風,聽到最新專輯歌曲的地方是在朋友圈。
或前沿或小眾,或古典或傷感,有文案或沒文案,發送出來,都像是藏著分享者的一個小小精神世界。
千言萬語都不說,默默分享一首歌,那些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小心思,你能讀懂幾分?
心裡感情的千迴百轉,藏在分享進近朋友圈的那首歌裡。
對於有一部分朋友來說,朋友圈分享的音樂,就是他們感情情況的晴雨表。
分享《告白氣球》《喜歡》《有點甜》——明顯是正在熱戀中,通過音樂分享暗戳戳分發檸檬。分享《七友》《鍾無豔》《浪費》——這兄弟/姐妹大概率在暗戀或擔當備胎,這條動態有可能只對那個TA可見。分享《分手快樂》《剛剛好》《心淡》——十有八九是分手了或正在鬧分手。分享《匆匆那年》《怎樣》《那些年》——就算沒配文,也能推斷出這位在懷念初戀了。
音樂分享的確認鍵點完,心裡打鼓得就像Emil了一封情書,然後腦內戲精地開始幽怨憑欄摘花瓣:
「ta會聽,ta不會聽......ta聽得懂,ta聽不懂......ta喜歡我,ta不喜歡我......」
雖然這類歌曲分享很容易在第二天睡醒多巴胺恢復正常之後,反省自己的矯情而羞憤刪掉,或者並沒有等來想等的那個人的點讚或回復而刪掉,失落地長嘆一口氣。
但點擊分享到朋友圈的那一刻,心裡堆積的情感有了一個出口,也就不枉這首歌在朋友圈裡一日遊了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battle,音樂當然也逃不掉。
在一些人看來,朋友圈是小小的名利場,能一眼看穿你的格局、品味、眼光,所以每發首歌都要仔細考慮最終能展現什麼樣的格調。
一個精彩的段子是這樣解釋的:
我在朋友圈分享歌的原因:——讓別人聽我分享的歌 20%——讓別人覺得我品味真好 80%
以前朋友圈音樂分享通常遵循以下音樂鄙視鏈:
聽古典交響樂(顯有素養文化)>聽搖滾(顯有自我精神)>聽民謠(顯多情、有故事)>聽流行(顯深沉痴情)>說唱(顯得窮且貧)。
不過最近《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等音樂綜藝一走紅,朋友圈說唱音樂分享的江湖品味指數迎來了直線上漲。
很多以前對說唱嗤之以鼻的朋友都紛紛開始狂po冷門說唱歌曲/歌手,並且配文:
「跟一波風,分享一下我私藏多年的摯愛說唱歌曲。」「誒呀,眼看著這首歌評論999+,我的小眾愛好又被大家佔領啦!」「支持了xx那麼多年,我就知道他會紅~」
哼,才不會告訴你,這是剛剛才特地搜索了歌單才聽到的呢!
想用分享音樂這件事,打破孤獨寂寞。
這大概是分享歌曲時最常見的一種心情,畢竟大家都經歷過寂寞,也都熟悉寂寞的味道。
白天做個努力的蠢材,晚上變成抑鬱的怪物。這是大部分成年人的常態。
平時,大家看著五毒不侵八風不敗,但其實誰都有一肚子得壓抑情緒亟待發洩。
明明有許多的話想傾訴出來,礙於成年人的心理防線,卻又不願意明明白白的說出來;想用隱晦的話來暗示,卻又無法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得準確。
於是翻翻播放列表,選出一首「這就是當下的我」的歌分享出去。
或許沒有人會聽,也沒有人會點讚會評論,更別說從歌詞裡發掘出和情緒有關的蛛絲馬跡。
但就像記在本子上的日記一樣,抒發過了才好放下。
以前聽一首歌只是單純的覺得好聽,可後來發現,不是歌好聽,而是歌裡有我的故事而已。
分享出來的歌,是同好圈友的收集器。
前段時間,周杰倫火爆的《Mojito》一出,就像一道傑迷心中的「聖火令」。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同一個旋律在朋友圈開闢出數不清的聲道,率領眾傑迷開始集體微醺,第一時間成為應援主場。
朋友阿雷分享音樂連結並配了那句出圈歌詞「麻煩給我的愛人來一杯Mojito~」
不出半小時,評論裡吸引來的周董粉絲居然你一句我一句把這首歌「唱」完了。
一群人火速建群共同在線憶往昔,覺得不盡興,第二天就組團打卡酒吧碰杯了一個愛的「Mojito」。
小小一個分享動作,idol安利達成!飯圈「認親」達成!
他們分享的是簡單的歌嗎?不,這其實是音樂社交圈邀請函。
寫在最後:
相較於文字,音樂本身的感官更豐富。
一個人分享的歌能夠完美地「暴露」出他得情緒心境。
讀懂了音樂,也就讀懂了他。
你喜歡聽什麼歌呢?又會將什麼歌曲分享在朋友圈裡呢?
一起在留言區裡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