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雷打秋,一半收」,何意?雷打冬,是何場景?古人預測準嗎

2020-12-05 民俗大文化

自古至今,人們都離不開土地,人們更加熱愛生養自己的大地,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充裕還是匱乏,都會極大的影響人的生產力,由於古時生產科技落後,面對變化無常的天氣,人們總是措手不及。然而為了能夠讓農耕作物有豐收的年景,人們「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長期觀察,在其天氣有所變化之時,通過語言文字慢慢記錄總結天氣的好與壞,以便於後期的農耕種植與收穫。

作為與自然鬥爭抗衡了幾千年的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出關於天氣的預測方式,被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並且通過生動直觀的言語表達出來,諸如這句俗語「雷打秋,一半收」,講述的就是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那麼這句話是何意?秋天打雷真的會影響收成嗎?聽我道來。

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得比較直觀,是說秋天打雷,收成會減少一般產量。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秋季是各種農作物的收穫季節,在其經歷冬眠至春日的萬物復甦,再經歷夏日的陽光滋潤,各種果實農作物都在極大吸收營養瘋狂的生長,經歷整個夏日的雲雨暴曬之下,到了秋季,冷空氣來襲,在自然界中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而如若在立秋這天打雷下雨,那麼莊稼基本上大大的減產,雷雨的產生一般是對流雲和積雨雲等雲層之間因碰撞產生的大規模的放電現象,從而逼迫積雨雲產生雨水降臨,如果雷雨的出現,說明雨水頻繁,往往形成陰雨連綿天氣。而裝家農作物已經趨於成熟,根本不需多餘的雨水來滋潤,長時間雨水的降臨,植物果實由於雨水太過充足導致「落果」,墜落在地的果實,如大豆,會落在地上腐爛。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化學反應後會變成二氧化氮,每逢雷雨會變成氨態氮,降臨農作物中,補充了農作物中所缺的氮元素,從而使莊稼根莖葉再次生長,果實發生「反青」現象,果實變得不再飽滿,而是乾癟發青,從而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甚至是延長農作物的收成日期,影響下季的再次深耕時間,所以也就有了「雷打秋,一半收」的來由。

而生活當中遇到雷打秋的現象也是比較少的,就如同「雷打冬」一樣,對於農民來說一樣寓意著不好的年景。為什麼這麼說呢?生活中有句俗語叫做「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從而可以想像這樣的極端天氣帶來的後果,意思是說,如果冬天打雷,多數天氣會變得非常的寒冷,甚至很多牛都會被凍死。從上面可以得知,雷雨天氣的形成多是因為冷暖氣流的交織而形成的,嚴重的時候會形成冰雹降落而下。說起來今年的冬天全國都比較奇怪,都已經進入冬天的三九時段了,天氣還暖的像春天一樣。安徽、河南等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下雪打雷」的極端天氣。而從天氣上可以得知,河南接下來的天氣最低氣溫都將跌破零下二十度,確實是十分寒冷。

總體而言,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雖然現在的天氣狀況不同於古代,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加劇,但是二十四節氣在我們農民心中依舊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以上就是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俗語有什麼看法?你們那裡下雪打雷了嗎?你認為「雷打冬」,會是什麼年景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作為悠久歷史文明古國之一的中華民族,在其經歷五千年風雨磨礪,洗儘自身鉛華後,從而變得低調而不奢華,內斂而不張揚,對外鏗鏘有力,對內張弛有度。

相關焦點

  • 今日立秋,俗語「雷打秋,冬半收」啥意思?立秋打雷不好嗎?
    立秋不僅代表著秋季的開始,也意味著收穫季節的到來,所以在農村中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和立秋當天的天氣有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雷打秋,冬半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立秋打雷不好嗎?在農村中之所以會有很多節氣和天氣相關的俗語,是因為在以前因為生產技術很落後,面對變化無常的天氣,農民往往束手無策,為了能改變這一現狀,智慧的勞動人民便在多年的勞動和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了天氣變化的規律,並用生動直觀的語言總結出來朗朗上口的俗語,以供後人參考,「雷打秋,冬半收」就是其中之一。
  • 立秋到,「雷打秋,冬半收」,啥意思
    這次的是立秋俗語「雷打秋,冬半收」,老人們都各抒己見,沒有裁判,沒有觀眾,有的是老人們對天氣影響莊稼的看法。一個老人說:「雷打秋」這個好啊,天氣打雷就要下雨啊,下雨了,田地間就能溼潤了莊稼就能喝水,莊稼就能茁壯生長了。
  • 今日立秋,農村俗語「雷打秋冬半收」是啥意思?立秋打雷不好嗎?
    立秋不僅代表著秋季的開始,也意味著收穫季節的到來,所以在農村中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和立秋當天的天氣有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雷打秋,冬半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立秋打雷不好嗎?,為了能改變這一現狀,智慧的勞動人民便在多年的勞動和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了天氣變化的規律,並用生動直觀的語言總結出來朗朗上口的俗語,以供後人參考,「雷打秋,冬半收」就是其中之一。
  • 古人說:「二月沒九,餓死豬狗」是何意?老祖宗預測收成的辦法
    我國的俗語民諺都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此小編向大家推薦一本《諺語大全》同時還附帶一本《歇後語大全》,想了解更多諺語俗語和歇後語的朋友們可以直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04俗話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何意?
  • 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何意?古人處世之道!
    而在過去由於社會生產力之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然而我們古人又是聰明無比的,在長期與自然爭鬥的過程當中,通過自身經歷從而總結出了應用於生活的語言文字,使得後人受用終生,這樣的語言叫做俗語。
  •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是何意?古人的忠告
    中國有句俗語叫「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這是何意?古人的忠告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千個人辛苦掙錢還不如一個人睡覺獲得的財富多。這也是古人的忠告,這句話裡面「睡覺」的意思,並不是我們說的躺在床上休息,其實是指祖先「睡覺」的地方。「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的意思就是:即便一千個人拼命掙錢,也不如將祖先的安息之所安排妥當。如果能將祖先安排在一個風水與福澤俱佳的地方「睡覺」,那么子孫後代也能獲得財富與好運。
  •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到底何意?老祖宗的忠告
    何謂「風水」,從古至今給風水下定義者可謂是不計其數,而歷史上給風水最早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是何意?古人的識人術
    在古人的眼中,這樣的人心理扭曲,比較陰狠,只懂得考慮自身的利益,不管別人死活。這個詞一般形容男人,很少用在女人身上。當然了,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很多人老了就駝背很厲害,也並不能說他是別有用心之人。再者,宰相劉羅鍋作為一代名相,他可不是什麼心理扭曲之人。
  •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在過去,家裡的大人在和孩子嬉戲的時候,總會看看自己孩子手上的手紋和指紋,有時候還會提到一些關於手紋和掌紋方面的俗語。其中比較有名的俗語莫過於這一句: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而古人期盼能及時了解下一代人的命運,於是各種佔卜、預測的方式產生了。而且方法五花八門——比如有的佔卜方法是摸骨,而上文提到的俗語,則屬於看手相的範疇。先說「一螺窮」和「二螺富」。所謂的「螺」,指的是手指頭上指紋的形態,如果指紋圍繞為一個圓圈,那種指紋就叫「螺」。所謂「一螺窮」,指的是手指頭上有一個螺的人,其命中注定是要遭受貧窮的。
  • 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
    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在中國這個文明的社會,我們可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俗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它講述的可能是生活哲理,也可能是對人性的剖析,亦或是對世人的警醒。總而言之,俗語都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 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今天驚蟄不妨一看
    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今天驚蟄不妨一看驚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大家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嗎?作為幹支卯月的起始,正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乃生發之相也。有俗語稱:「雷打驚蟄前,生意莫做忙做田」,可見在驚蟄這一天還有很多講究。近一段時間,我國很多地區因為冷空氣的影響迎來了大範圍的降溫,甚至很多地區好不容易享受到了溫暖的陽光,結果沒幾天又迎來了降雨和降雪。雖然早就過了立春節氣,但從現階段溫度層面來說,依然屬於冬天的範圍。
  • 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是何意?漲知識了
    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現在的農村就流傳著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
  •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對孩子出生有何忌諱?
    這些俗語,走進我們的生活裡,但是也有一些具有傳統文化和封建思想,沒有科學依據和生活借鑑意義的俗語,被人們漸漸淡忘,至今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延續古老的民間俗語有一句俗語,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句俗語講的大概就是孩子出生的時段的講究和忌諱。但是,這句古老的俗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俗語「姐送妹,窮三輩」,古人結婚的講究,有道理嗎?
    老百姓口中相傳的老話,也叫俗語,通常是老一輩人根據生活現象和規律所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就是因為接地氣,無論你是哪裡人,總能在俗語中找到一些共鳴,其中所反映的某些道理,也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但是,大多數俗語只是經驗,而非科學,那麼歷史發展,人類進步,有些俗語自然就不適用於現代生活了
  • 古人講:「腿長腳瘦,家財必漏」,啥意思?應該怎麼理解?
    當時想要跟隨孔子學習,孔子看到了他的體態直接否定了他,但是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還是收了他。後來,子羽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出師後,他致力於遊學,到了長江一帶之後,他的弟子就已經有了300多人,備受人們愛戴稱讚。孔子知道了子羽的事跡後,內心頗有感慨,沒想到子羽竟然可以成事,更沒想到自己因為相貌判斷出了錯。
  • 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到底是何意?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關於生死,古人也留下了許多俗語,例如「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很好理解,它就是指人們既怕在臘月出生,又怕在臘月死亡。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句俗語沒有科學道理所循,若是多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考慮,那麼便很容易理解這句俗語產生的原因。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何意?
  • 俗語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從未中斷過文明的傳承,所以中國的文化底蘊也將其他國家遠遠的甩在了身後,而我們也擁有許多古人所創造的財富。當然,在提及財富的時候,或許不少人都只想到了文物、古董等,其實在文學和精神領域內,我們也享受著古人所創造的巨額財富,並讓我們受益至今。
  • 立冬時節電閃雷鳴,俗語「立冬聞雷,天收一半」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立冬時節電閃雷鳴,俗語「立冬聞雷,天收一半」啥意思?有道理嗎?最近天氣真是比較奇怪,昨天我們還是28℃,今天就立馬下降到20℃了,天空還電閃雷鳴,現在在開始下雨了。並且聽我村的文大爺說「立冬聞雷,天收一半」,這說明立冬期間聽到雷聲的話,對於明年的收成不是一個好事啊。立冬聞雷,這是咋回事?雷電天氣是冷暖兩大氣流在空中相遇產生的激烈碰撞造成的,並且是冷空氣與暖空氣勢均力敵才可能正面碰撞產生閃電打雷的自然現象。
  • 古人言:「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究竟是何意?
    古人有很多言語都與現代人相悖,一部分可以歸結於他們封建迷信的思想,而某些部分則是從他們的生活感悟和經驗中提煉而來,經過傳誦便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看法。有的俗語聽起來饒有趣味,蘊含哲理,至今也在影響著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長。從古自今,流傳下來的俗語多之又多,很多人都不能明白其中所指的意義,就比如古人常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話究竟是何意呢?
  • 俗語:「正月雷黃土堆」,是何意?古人的經驗之談
    這倒不是因為他們畏懼雷電的威力,而是因為他們想起了這樣的一句話:正月雷,黃土堆。對於華夏文明來說,能從幾千年前一直傳承到今天,需要感謝黃河。因為黃河的衝擊為華夏先民可以發展農業提供了可能性。有了農業發展,才能讓人民解決吃飯問題,進而獲得長足發展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