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北宸丨作者
小朱班納丨主編
主編推薦
很多人學習寫作後,都開始堅持每日打卡,可是寫著寫著逐漸沒有了動力。到某一天,終於又把寫作擱一邊了。
其實,這不是因為你不夠毅力、不夠自律,也不是因為太忙、沒有做好時間管理,而是一個從開始就註定的原因。
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麼?師北宸告訴你。
掌握「產品思維」,找到你的相對優勢。
自我介紹其實是要跟別人建立人際供求關係,而建立人際供求關係的最終目的,就是把自己「賣」出去。也可以換一個說法,你要讓別人意識到你的價值在哪兒。
那我們怎麼找到自己的價值呢?請切換一個視角,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看待。
無論你是公司的普通員工,還是職業經理人,本質上我們都是拿自己擅長的能力,來為公司、社會服務,從而獲得一些回報。我們希望獲得的回報,可能是榮譽、地位或者金錢。
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面臨著一個不斷把自己「賣」出去的過程。這是我們在社會上體現價值的過程,也讓我們收穫自己想要的回報和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來打造。有了產品思維,我們才能給出更加準確的個人定位,確立更加清晰的自我營銷思路。用產品思維來打造自己,有兩個關鍵點你應該了解。
第一,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作為一個「產品」的獨特價值。這個獨特價值,是我們在社會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們對自己的一個定位。只有你對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認識,才有可能讓別人準確地認識你。
第二,學會包裝自己。產品是一個黑盒子,外界對你一無所知,只能通過你的界面認識你是誰。香水除了靠自身的香味打動人以外,還需要精美的瓶子、包裝盒、陳列櫃以及陳列櫃周圍的燈光和櫃檯所處的商場等一系列外部環境,影響顧客對它的認知。如果你是一瓶香水,你要學會給自己設計一個瓶子和一個盒子。
1
更好地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至少需要兩個視角。
一個是自我視角,也可以稱之為第一視角,即你自己眼中的自己;
另一個是第三人視角,也可以稱之為上帝視角,也就是別人眼中的你。
當我們在一個事情中扮演行動者的角色,和別人交談、在辦公室忙碌等等,這其實都是處於第一視角的自己。而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建立第三人視角去看自己做的事情。這就像在旁邊給自己安裝一個攝像頭,以完全客觀的第三方視角來審視自己。
通過自我視角和第三人視角的拼接,你才能完整認識自己。
很多人在以第一視角審視自己做過的事情時,容易過度拔高自己,或者因為代入很多的自我想像而做出不太客觀的判斷。這個時候,你要有一個上帝視角,把自己的感受和事實區分開來。
如何破除扭曲的自我認知呢?你要去問一問,身邊的人是怎麼看自己的。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因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完美的。問別人自己的缺點是什麼,這其實就在克服我們人性的弱點。
如果你遭到了別人的否定,先不用著急。把別人認可你的部分記錄下來,繼續發揚,而對於別人指出的你的缺點,你也要記錄下來。作為產品,你要了解受眾的反饋,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才能更好地找到定位和改進的方向。
另外,我們要注意的是,儘管我們的自我介紹是講給別人聽的,但你還是要儘可能地還原別人眼中的自己。我有一次在寫作訓練的直播裡講過一句話:「別人講的,都是對的。」別人對你的所有評價,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他們對自己的評價。
譬如我有一位朋友說特別看不慣我的驕傲、自負,剛來訓練營看到我直播的樣子就想退群。後來她想明白了:她討厭我的驕傲和自負,是因為討厭自己身上的驕傲和自負。
我還有一位朋友珍妮,她也認為我驕傲、自負,可不同的是,她說她很喜歡我的驕傲和自負,覺得我身上這一點特別真實、可愛。她說她沒想過竟然能完整聽完如此自負的我的一個多小時的直播。後來我在一次線下活動見到臉上寫滿傲氣的她,她大概是我見過的最驕傲的人。後來我知道了,她很喜歡她自己的驕傲和自負。
通過第三人視角,我知道自己身上的一個特質:驕傲和自負。
一個人很討厭該特質,另一個人卻很喜歡。剛聽到前者說很討厭我這一點的時候,我心裡不舒服,可是很快接納了自己的這一面。我們看其他人的時候,總是看得特別清楚;當我們看自己的時候,總是容易扭曲或美化。通過第三視角,我們更容易把自己從情緒化的狀態中抽離出來,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反思自己。
2
合理地包裝自己
其實我們說一個人「名不副實」,指的就是他的「包裝效果」和真實情況不一致。那我們怎麼合理地包裝自己呢?你可以使用的一個方法是,儘可能獲得權威背書。
在特勞特的定位理論中,一個品牌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需要帶著「信任狀」出場。信任狀,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背書。
以「得到」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現更名為「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為例,我想其中「北大」二字在最初貢獻了不少訂閱量。
信任狀的價值在於讓消費者第一時間對品牌產生信任。一般來講,信任狀有一些來源。
1、市場認知基礎
可以理解為大眾的常識性判斷,比如提到矽谷會想到高科技,提到紐約會想到藝術、文化、金融,提到北京中關村會想到創業,提到德國會聯想到工業品質可靠。如果你在創業,你說你來自矽谷會比來自長沙聽起來要更有戲一些;如果你造家具,你說你來自義大利比來自溫州聽起來要更高檔一些。
2、細分品類第一
你可以從很多維度找第一。市場銷量第一,第一個做某件事的人,或者是某個區域、某個品類的第一都可以。比如王老吉被公認為涼茶始祖,喝它最正宗;可口可樂最經典,是可樂飲料的開創者。很多人約我的寫作課,因為我是「在行」最貴行家之一,「最」也代表了某種程度上的第一。因為很多人的心態是:你敢收這麼貴,水平肯定不會差到哪兒去。
3、第三方的認證或者評價
媒體的報導、行業協會的認可、第三方專家的評價、客戶的評價都可以算在此類,比如獲得奧斯卡獎項的電影、最受媒體歡迎的科技產品等等。許岑的幻燈片課程對外打的旗號就是「那位幫羅永浩製作幻燈片的男人」。
布希總統曾有一位私人助理叫布萊克·戈斯特曼。他沒有大學學歷,但由於擔任布希總統私人助理時工作表現很好,得到了布希總統的推薦信,然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後來加入一家頂級私募基金公司工作。布希總統的推薦信,為他日後的事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4、成功案例
一個曾經寫過很多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的人,很容易應聘到一家公司的新媒體編輯或主編的崗位。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寫作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作品拿出來說話。如果你只是自己開了個公眾號,或者在簡書上寫了10篇文章,然後你跟別人說你寫得很好,換位思考一下,別人這麼說你信嗎?
但是,如果你的作品在某個權威雜誌上發表了,那就可以算是一個成果;或者你拿出公眾號數據來,篇篇閱讀轉發量10萬+,那也能證明你的文章在傳播度層面是很有競爭力的。
愛彼迎(Airbnb)你應該不陌生,它現在是一家價值超過300億美元的明星公司。其實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境況非常慘,直到獲得矽谷第一創業孵化器YC(Y Combinator)的投資,才迎來了轉機。而幫助愛彼迎成功打動投資人的,正是它自己的作品。
當時愛彼迎在YC面試,過程並不順利。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個人拿出了他們正在賣的麥片包裝盒,送給了投資人。結果YC的人就憑藉這一舉動認為,既然他們能成功地把價值4美元的麥片包裝盒以40美元賣出去,就也有可能做成現在這件事。於是,愛彼迎順利地獲得了YC的投資。
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也是一個擅長用案例給自己背書的人。他給合夥夥伴打電話說:「我是馬斯克,網際網路行業億萬富翁,創建了貝寶和X.com。我本來可以餘生在海灘上喝雞尾酒。但我認為人類需要成為多行星物種以維持生存。我想用我的錢做些事情,我需要俄羅斯火箭,這就是我給你打電話的理由。」
說到不如做到。用作品和案例介紹自己,是最直接的方式。在娛樂圈,很多「小鮮肉」、流量明星受到質疑,其中最大的一個質疑點就是「你的作品在哪裡?」而很多樂壇或影壇常青樹,比如李宗盛、梁朝偉等,之所以更受人尊重,是因為他們拿出了足夠有說服力的作品。
只有作品,才有穿透時間的力量。
如果更深地解讀,認識自己其實是個哲學問題。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阿波羅神殿門前的三句石刻銘文中就有一句——認識你自己,希臘人是把這句話當作神的指示;哲學家蘇格拉底也經常用這句話教育弟子。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往哪裡去?這不僅是哲學問題,也是人生問題。到了某個人生階段,你會不斷碰到這些問題。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才能更清楚自己要往哪裡去。
3
以終為始,
設計你十年後的個人履歷
很多人的行為,是沒有目的的。我在寫作課中經常碰到的問題是:
老師,請問應該如何讀書?老師,你有推薦的書單嗎?老師,閱讀訓練營的李翔老師說要快速閱讀,你說要逐字逐句閱讀,那究竟應該怎麼閱讀是對的?……
每一個問題,我都只能回答三個字:看情況。
接下來,我會問一個問題:你想要什麼?或者,你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小說家,那麼我推薦《金字塔原理》恐怕不會對你寫小說有太大幫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任何答案和建議都沒有意義,甚至會起反作用。
在介紹了如何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去打造和包裝之後,我們再來深入思考一下:你究竟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產品?
你究竟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產品,比如何打造一個產品更為重要。
如果你的目的是登上山頂,那麼航海路線圖只會讓你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現在請你思考一下:十年之後,你希望如何跟別人做自我介紹?換句話說,你可以通過設計你十年後的個人履歷,用未來的目標,反過來指導目前的行動。
首先,請你思考兩個基礎問題。
第一,你的終極人生目標是什麼?
第二,作為一個社會人,你要修煉一門什麼樣的手藝來立足?你擅長做什麼,以及你想做什麼。
這兩個問題的邏輯是,首先你要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其次想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你還需要修煉一門適合自己的手藝。前者是戰略問題,後者則是戰術問題。等你把戰略和戰術兩個問題都想明白了,並照此行動,收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然,這兩個都是大問題,很不好回答。所以,我會給你一些思考角度和方法做參考。
下面我們先思考第一個問題——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無從下手,那我們可以假設一種場景。想像一下你現在正在參加一場葬禮,在花圈的映襯下,在低沉的音樂中,到了追憶逝者的環節。這時候你才發現,原來這是你自己的葬禮。而你的父母、伴侶、朋友、同學以及同事即將上臺,談一談他們對你的認識。
這時候,你希望大家如何回憶你?你希望大家如何評價你的人格?你希望自己對周圍的人產生過怎樣的影響?你是稱職的伴侶、子女和父母嗎?你是一個令人懷念的合作夥伴嗎?
你在臨終時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底對自己的真正期許。也許這時候你才發現,所謂的名利、成就和財富其實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也許只希望自己是一個好父親或好母親,是一個好的夥伴,又或者曾盡己所能,幫助過身邊的人。
總之,你只要想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標,生活就會從此改變。你要用這個目標指導你今天的生活,並且每天都向著這個目標努力。畢竟很多人一輩子埋頭苦幹,到頭來卻發現梯子搭錯了牆,但為時已晚。所以說忙碌的人生未必出成果。想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清楚自己最終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時間管理最大的問題是:它從來不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以成就論英雄,而不是以誰的時間填得最滿論英雄。你最需要關注的是你的產出和價值。沒有產出,事情做得再多,都是無用功。
或許99%的人會說,讀書很好,可是為什麼不想得更遠一點,你究竟是為什麼而讀書?我以前的日程安排裡還有讀書這一項,現在完全沒有。為了準備一節課,我就得翻2~3本書,根本不需要為讀書專門安排時間,因為讀書本身就是完成課程的一部分。為了籌備一門課程,我需要深入閱讀100多本書。
我寫矽谷公司的科技評論時,也從來沒有專門學習英文,而是直接讀國外媒體的文章,為我的評論準備素材。剛開始,一小時只能讀三篇小短文,每一段話都要查好幾次單詞;後來我一個小時能快速讀十幾篇文章。大學期間,在勉強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時,我就去翻譯文章,因為翻譯了很多篇文章,到現在還能碰到當年讀過我翻譯的文章的朋友。
2017年9月,我見了一位寫作課學員,她說我的寫作課對她觸動最大的是第一節——寫作對你究竟意味著什麼?她曾經堅持打卡100天,每天留言500字以上,對她而言那是一個小小的成就。可是100天之後呢?沒了。因為她不知道繼續這麼做下去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我從一開始就問大家:你為什麼要學習寫作,寫作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希望寫作能幫到你什麼?如果你沒想清楚,建議你趕緊離開,把時間拿去做其他事情。
從一開始,你就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你希望這件事情給你帶來什麼價值,同時,你一定要有所產出,並讓這些產出系統化、持續化累積起來。
如果你一時沒想清楚,那麼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也要反覆問自己: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以這樣的方式,你就能刪掉那些不需要做的事情,在要做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精力。
以終為始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若無終則不要開始。
第二個問題是,你想修煉一門什麼樣的手藝?
聊完人生目標,我們再來聊聊你想修煉什麼手藝。我在前面也強調過,行走江湖要拿作品說話。所以你不妨想一想,十年以後,你自己擁有的一門手藝,或者一項專長是什麼?
據我觀察,很多大學生在進入職場之後,學了一大堆知識,可是當你問他有沒有一門手藝時,答案卻是沒有。你問他有沒有什麼愛好,好像也沒有。
很多人在大學畢業之後,就停止了學習,停止了成長,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無論你是在校大學生,還是已經畢業,都不影響你繼續在學習中尋找你到底喜歡什麼,直到找到,然後把它鍛鍊成你自己的手藝。
鍛鍊手藝,最好的方式就是刻意練習。
所謂刻意練習,需要你每天投入一定時間專注於練習,同時還要儘可能地找到專家或者你的受眾獲取反饋,並據此及時調整和修正自己的練習方式。
除了刻意練習以外,你還需要保持好的精力、好的睡眠,以及良好的運動習慣。這些習慣可以確保你精力充沛,可以確保你的練習有足夠的成效。
很多人聽說過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他經營著一家非常小的壽司店,幾十年來一直專注在製作壽司這件事情上面。他甚至能嘗出來用不同的水淘洗和蒸煮大米時,米飯味道的細微差別。而幾十年如一日地對壽司的打磨,讓他成為世界上年齡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廚。據說去小野二郎的店裡吃一次壽司,需要花費3000元以上。這裡的貨幣單位可不是日元,而是人民幣。
當你想清楚自己要修煉什麼手藝,你就可以更明確地做出選擇,因為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你就更容易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減法。
下面我用自己的例子來講講我是怎麼思考和處理這兩個問題的。
2017年的時候,我曾經收到一份非常令人心動的工作邀約,這份邀約來自一家估值幾十億美元的科技公司,職位是公關負責人。但是我卻在收到邀約的當天就回絕了。
回絕這一邀約之後,我給推薦我的朋友發了一封信:
炳哥你好:兩年沒見,一見面就給我一個很好的機會,非常感謝。昨天和你聊的時候我有一剎那心動了,如果放在半年前,我一定馬上答應。但這半年多以來,我仔細思考了過去十年我做的所有事情,無論工作生活有何變故,高興還是沮喪,我一直沒中斷過寫作,只要有空,我就想讀點東西,寫點東西。在折騰過各種事情、有過各種經歷之後,唯一「倖存」的就是寫作,我想這大概是真愛了吧。寫得不一定好,但是準備一直幹下去了。雖然是一個極其小的品類,但值得深挖。我現在開設了給職場新人的職場寫作課,不久後我還會開設進階版的寫作課,教大家如何寫作媒體文章。我希望自己能像米未傳媒或皮克斯那樣,專注把內容做好,然後去其他的平臺分發。我恰好擅長這個、喜歡這個,而且它恰好還能創造社會價值,並讓我從中獲得不錯的商業回報。能在30歲出頭找到一件真心喜歡的事情,我很珍惜,也很感恩。我記得領英的CEO傑夫·韋納曾經發過一篇文章,他畫了三個圓,說:「這三個圓分別代表你擅長、喜歡和有價值的事,三個圓相交的部分,就是你應該去做的。」我很慶幸自己找到了這一部分。謝謝你對我的賞識,也謝謝你的推薦。如果以後你需要人才,我也多幫你留意。你去××公司就職之後,如果有我能幫上忙的,也請隨時來找我。師北宸
如果是幾年前收到這樣的機會,我估計二話不說,馬上就去爭取了。可是2018年的我,找到了這一生想追隨的事情,所以很多看起來是機會的事情,在我眼裡只是披著華麗外衣的誘惑而已。
我拒絕這份工作邀約的時候,沒有任何遺憾。當我決定爬到山頂的時候,那一片大海哪怕再廣闊,也吸引不到我。因為我的目標是要爬到山上去,看一看這一座山的風景。
4
如果想清楚修煉什麼樣的手藝,
一天最多投入4小時就夠了
先來看一則小故事。
湯姆·霍普金斯是世界級銷售大師兼理財大師,在正式退休前他宣布:將在結束推銷生涯的大會上奉獻出成功秘訣。
這一噱頭吸引了全球5 000多位精英參加大會。
大會開始,霍普金斯沒有開始演講,只是在一個鐵架前,每隔5分鐘敲擊一下大鐵球。
臺下的人開始騷動,陸續有人離場而去,會場只剩下500人。
一個多小時後,在大師不斷敲擊的累積作用下,大鐵球劇烈地晃動,停都停不下來。
霍普金斯指著轉動的鐵球,開口說了一句話:
成功就是重複去做簡單的事情。以這種持續的毅力每天進步一點點,當成功來臨的時候,你擋都擋不住。
打開各種談論職場、時間管理的公眾號,大部分文章都會告訴你:要把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
可事實上,如果你一天能高效工作4小時,就相當不錯了。
在《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中,史蒂芬·金談過自己的日程安排:
我的日程安排得很清晰——上午用來處理新事務,比如撰寫文章;下午用來打盹兒和寫信;晚上用來讀書、和家人在一起、玩遊戲、做些工作上緊急的修改。基本上,上午是我最重要的寫作時間。
照這個描述來看,史蒂芬·金一天大概也就工作4小時。
鄭淵潔在1985年創刊《童話大王》,整本刊物只有他一個人寫,為了保證每天寫4 000字,他把每天寫作的時間安排在早上4:30~6:30,從1986年起,直至現在依然如此。
他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工作時間是多少?——兩小時。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時間安排對史蒂芬·金和鄭淵潔來說很容易,因為他們是史蒂芬·金和鄭淵潔啊!可是當1985年著手創辦《童話大王》時,鄭淵潔還只是一位普通的寫作者,正是因為他每天花兩小時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才成就了今天的鄭淵潔。
村上春樹在寫第一部小說之前,從早到晚都在幹體力活,忙著還債,幾乎沒有太多富餘時間享受生活。30歲時,半夜結束了店裡的工作之後,他才可以坐在廚房的飯桌前開始寫小說。花了差不多半年,他寫出了《且聽風吟》,憑藉這部小說拿到了「群像新人獎」,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自由創作時間。
當你開始取得一些成就時,你就可以像村上春樹一樣,為自己贏得更多自由掌控的時間,完成自己心裡最重要的那件事。
2007年7月,軟體開發者布拉德·艾薩克分享了一個高效率的秘密,這個秘密是他從喜劇演員傑瑞·宋飛那裡學來的。宋飛在成名前經常在各地巡演,有一次艾薩克在一個免費的喜劇俱樂部裡碰到了他。艾薩克問他,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更棒的喜劇演員。宋飛回答說,關鍵是每天都要寫一個段子。他的方法就是在牆上掛一幅巨大的日曆,哪天寫了段子,就在日曆上打一個大紅叉。「幾天後,就可以看到一列紅叉,」宋飛說,「這列紅叉會越來越長,你會很希望看到它,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讓紅叉斷開。千萬不要讓紅叉斷開!」
你可能會說:「這些都是創作者的例子,但我的工作內容是人力、行政、財務、銷售,我怎麼把這些方法運用到我的工作裡?」
我的建議是:觀察一下同行業最優秀的專家,看他們掌握了什麼技能,除了完成你手上必須完成的工作之外,每天花1~2小時掌握它。
像村上春樹一樣,寫出一部屬於你的《且聽風吟》,無論它能不能獲獎;像喬納森·艾維一樣,每天都在實驗室裡做設計;像麥當勞一樣,專心做好那10多款漢堡,而不是像我家樓下的小飯館,菜譜上有60多道菜,卻沒什麼拿得出手。
當我只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我每天的工作時間大大縮短,但每天的產出卻大大增加,不僅收入有所提高,我還有了更多的娛樂時間。我開始和朋友在吃飯的時候聊八卦,甚至有時候躺在沙發上發一會兒呆,同時我還能拿出更好的作品。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找到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投入1~2小時,你會創造出足夠好的結果。
有一則小故事我非常喜歡,放在印象筆記裡好幾年,時不時翻出來看,也時不時分享給我周圍的朋友以及寫作訓練營的同學,這個小故事的名字叫「偷時間的人」。
詹姆斯·凱爾曼是布克獎得主,1994年他憑藉作品《為時已晚》獲得了該獎項。布克獎是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有一年,他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回憶起了他年輕時的寫作生涯。那時候他還不是專職作家,時間對他來說很寶貴。詹姆斯·凱爾曼說,早上從5點半到7點,大多數時候他都在書桌前,每一天都是如此。「我之所以養成這個習慣,是因為感受到來自外部那些必要事務的壓力。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當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倫敦小夥子的時候,我就開始寫作了。我不放過任何能找到的工作,大多數工作都是從早上8點開始,然後無休止地繼續下去。等我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身心俱疲,不能再做任何事了。」由此,他也發現了一條重要的藝術原則:疲憊的身體中活著一顆疲憊的心靈。於是,他決定在每天早上出門前兩小時起床。20多歲的時候,詹姆斯·凱爾曼是一名司機,同時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如果換班時間是早晨5點,他會想辦法在把車開出車庫前花1小時寫故事。儘管中途擱筆停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他認為這也比一輪長達12小時上班之後再試圖寫作要好一些。詹姆斯·凱爾曼說:「我在偷時間。這條簡單的法則就是把最好的時間留給自己,而不是賣給你的老闆。」對他來說,這條法則很有效。1973年春天,26歲的詹姆斯·凱爾曼在美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本文節選自:《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作者:師北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