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一場「冠狀病毒肺炎」蔓延全國、席捲全世界,為了打贏這場「生命保衛戰」,大家都響應號召,老老實實地在家「蝸居」。
時間短了還好,時間太長了,大家都不淡定了。房貸、車貸要還,信用卡要還,保險要交,娃娃要吃奶粉,孩子想吃零食......沒有巨大的財富後盾,沒有「睡後」收入的人們徹底不淡定了。
於是,有人就在網上公布了在家辦公也能有收入來源的工作。寫作自然位列其中。很多人就有問題了「我不知道該寫些什麼」,「我不知道怎麼寫」,作為新手小白該如何入手呢?
此時,你可以去看看秋葉寫的《寫作七堂課》,該書側重於「底層邏輯」,只要你潛心學習,認真練習練習再練習,你的寫作水平一定能與時俱進,還愁沒有收入嗎?秋葉大叔說了:寫作是每個人都能掌握得技能。
《寫作七堂課》的作者秋葉,是「知識網紅」、是「PPT專家」、是實戰網絡營銷專家。同時也是武漢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中歐商學院私享會導師。大家都習慣叫他「秋葉大叔」。 他寫的書在當當網上名居前列,他說自己並不是很會寫,而是工作習慣比較好,掌握了一套好方法。
秋葉大叔在這本書中以7堂的形式,系統總結了寫作的常用方法——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復盤式寫作。這七種寫作能力對應七種寫作習慣。秋葉在書中指出:正是這七種好習慣成就了今天的他。
秋葉大叔在書中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怎樣為文章搭建框架,如何搜集和整理素材等內容,並且都用實例展示了大量操作細節,操作性強,能切實引導讀者通過寫作提升寫作能力、打造自身職場核心競爭力。我們但凡學會其中一兩種,都將受益終身。
讀完全書,玲玲的寫作觀被刷新了,思維上得到了提升。感受最深的的是以下三種寫作習慣:
一、框架式寫作,讓你有寫不完的內容。
「媽媽點讚」的創始人鄰三月,有一個公眾號,2年時間寫了3篇文章,秋葉幫他梳理了一個框架,就寫了身邊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體驗,果然,這個號就從「年更號變成了日更號」。按照大叔給鄰三月做的框架,我突然覺得我也能連著寫上幾年啦!
秋葉在文中指出:當你有一個框架,你的大腦就不會把靈感放掉,而且一旦你發現有什麼東西需要寫,就可以先把它歸納到框架裡面的某一個節點,或者給這個節點增加下級節點。
有了這樣的框架,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處處是寫作素材,然後把他們憤懣別類的放入到相應的框架中就好了,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稍加整理就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了。
框架式寫作是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寫文章中裡面都需要具備的。當我們學會的優質框架越來越多後,就會發現學習新的東西後可以把很多框架融會貫通。
二、複利式寫作,讓你有堅持的力量。
很多人寫作是想賺錢,但是僅僅是為賺錢,就顯得太狹隘。秋葉在書本開始就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寫作不能幫你賺錢,那你還會學習寫作嗎?他自己從2002到2007年,整整寫了5年,也沒有直接賺錢,你能像他一樣堅持寫作嗎?你也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堅持的話,這篇文章也沒必要往下看了。
其實,很多人在成為大咖之前並沒有賺很多錢,但是他們通過寫作賺了朋友,賺了思維、賺了能力,當他們把這些擁有了之後,財富也就滾滾而來了。
秋葉在書中指出:要有一鴨三吃的意識。我們要訓練這種能力,讓一次寫作帶來多元化的回報。讓它成為自己的優質資產,知識資產。
由此,我想到以後可以將我設計的一份教學設計,變成PPT,變成課程,變成視頻、變成分享、變成讀書會、這樣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的生命周期延長,獲得更多回報。
秋葉大叔在書中具體講解了5中複利式寫作。秋葉首先提出了以質量為複利,不追求日更,寫一篇是一篇,但每一篇都很好,適合專業人士。
曹雪芹這輩子就寫了一本《紅樓夢》,就可以流芳百世。再如:乾隆寫了3萬首詩,卻沒有一篇被人記住。而納蘭性德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便成為千古風流。
以質量為複利,寫出自己專業領域的有深度、廣度、溫度、高度的文章。雖然慢但是穩。
我們還可以以分發為複利,去不同平臺卡位;以人脈為複利:多關注牛人,連結牛人;以人設為複利,創造自己的風格。以變現為複利,讓一篇作品利益最大化。
看完這本書,可以這樣的行動:去知乎回答:新手小白怎樣學寫作的類似問題。在豆瓣、頭條、微博上發表書評,並幫秋葉大叔宣傳,積累人脈。
我還可以把這本書上學來的知識運用到教學生寫作文上,可以做課件、錄視頻、開讀書會,持續運用自己已經投入時間產生的效果。
三、碎片化寫作,解決沒有時間寫的問題。
把零碎時間利用起來就是一筆財富。我們忙於家庭,忙於工作。是沒有整塊的時間去寫作的,即使給你安排了一整天的時間,你做到那裡也不一定有靈感。所以碎片化寫作很重要。秋葉在書中提了三點建議:
(一)一有靈感馬上記錄,否則很容易忘記。
相信你也有這樣的經歷:看了一部電影,對其中的演員以及影片裡的故事有想法,聽到別人對某事的觀點有不同的想法,對電腦上彈出的新聞有自己的見解……如果不馬上把當時的想法記錄下來,馬上就會忘掉。
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傑克·倫敦。用紙條隨時記錄下自己的創作靈感。他家的衣架上、櫃櫥上、床頭上、鏡子上、牆上……到處貼滿了形形色色的小紙條,初到他的房間裡的人還以為那是什麼特殊的裝飾品。實際上,這些小紙條並不是空白的。上邊寫滿了各種各樣他搜集來的資料。小小的紙條,成為他們文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我們不用記在紙條上了,但是我們要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手機打開,找到印象筆記、微博、錘子便籤、石墨等任意一款軟體。用語音或打字的方式就可以記錄。
(二)抽時間寫作,把靈感變成文章
唐代詩人寫詩時往往不打草稿,也沒有苦思冥想,而是先備好紙墨筆硯,然後蒙頭大睡。一覺醒來,馬上跳下床,拿起筆,一口氣就完成了所要寫的詩文,其實他並不是真的在睡覺,而是在構思,也就是我們上學時所說的「打草稿」
我們並沒有王勃那樣的天賦,能一口氣寫好詩文。但是我們要有一個習慣要養成,就是有了一個靈感,馬上把它變成文章,這一點非常重要。
碎片記錄放到那裡永遠是碎片,好的想法,好的句子,好的素材如果沒有大綱串聯,很容易被遺漏;如果沒有大綱引導,我們遇到很多素材也會視而不見。這種現象叫「視網膜效應」。
比如說:我開始寫《寫作七堂課》書評時,發現網絡上很多人都在寫。我就會關注別人是怎麼寫的,跟我的思路有什麼異同點。再比如:我想買黑色風衣,很自然就發現周圍很多人都穿著這樣的風衣。
所以,當我們寫文章有了大綱意識,「視網膜效應」就會生效,就會比平常更敏銳地注意到相關的信息。
把靈感變成大綱,等於是給大腦強化一遍寫作思路,這樣大腦就會在潛意識裡關注可以用於寫作的一切信息。寫大綱本質上也是一種「框架式寫作」,有了框架,寫起文章來會更加簡單。
(三)平時有意識地積累各種寫作框架
秋葉說:「我覺得沒有什麼碎片化寫作「大神」,只有善於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積累靈感的人」。其實靈感是不會缺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念頭結構化。
網絡上的「爆款文」作者,沒有幾個是文學家,但是人家花時間學習和了解了更多的寫作框架,所以人家就能寫出爆款文。其實,任何文體都有框架,比如說書評,對文章的結構性、複雜性要求並不高,甚至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很簡單。
很多書評的格式:
破題:寫一個吸引讀者的開頭。
引題:引入書的主題,明確作者和圖書。
邏輯主線:書評主線
亮點解讀:一般選3點,先寫小標題,再分開解讀。
立意總結:結尾要總結文章的主旨,最好重新提到書名
再比如很多頭條文章的結構就是:
標題:標題就是寫作靈感;
開場:導入背景;
分享一個故事+一張配圖;
再分享一個故事+一張配圖;
最後分享一個故事+一張配圖;
結尾:提出判斷,引發互動。
寫文章時,我們只需要找3段和主題相關的故事、金句、感悟,等等,就可以很快完成一篇文章。
魯迅先生說:「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魯迅先生喝咖啡的時候也在腦子中進行構思。
感謝你讀到這裡。大家想一想:上班路上來回兩小時,排隊打飯的時間,午睡前的時間,公園散步的時間,晚上躺在床上沒睡著的時間……整理一下思路,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就可以完成大量的工作。
比如說: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鐘靈感+5分鐘構思+5分鐘提綱+5分鐘素材+......3分鐘素材+半小時高效寫作+5分鐘排版+5分鐘配圖+1分鐘推送+1分鐘回複評論。
寫在最後:
秋葉在《寫作七堂課》中還提到了其他的寫作習慣,只要我們學並進行實踐,按照老師在導言中說的那樣做,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第一、每閱讀完一個章節,就打開電腦,寫一篇閱讀心得,鞏固學習成果。
第二,根據書中教授的方法,保持持續穩定的輸出,比如堅持每日練筆,或者堅持每周練筆2~3次,把滿意的作品發到開放平臺,並通過閱讀數和點讚數檢驗效果。
第三,關注「秋葉大叔」,通過持續查看每天推送的各種文章,豐富知識體系,幫助複習知識點,進而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不管是對於哪位作者的哪本書,按照上面的3個建議,堅持下去,雖然過程會有些辛苦,但你的收穫會遠高於單純閱讀一本書。
古話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覺得這句話用在寫作上面最恰當不過。相信,在你的努力之後,一切想要的都會慢慢實現。
《寫作七堂課》,寫作路上的指明燈,希望你不要錯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