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七堂課》:養成這些寫作習慣,你也可以寫成10w+

2020-12-17 玲玲讀書室

2020年年初,一場「冠狀病毒肺炎」蔓延全國、席捲全世界,為了打贏這場「生命保衛戰」,大家都響應號召,老老實實地在家「蝸居」。

時間短了還好,時間太長了,大家都不淡定了。房貸、車貸要還,信用卡要還,保險要交,娃娃要吃奶粉,孩子想吃零食......沒有巨大的財富後盾,沒有「睡後」收入的人們徹底不淡定了。

於是,有人就在網上公布了在家辦公也能有收入來源的工作。寫作自然位列其中。很多人就有問題了「我不知道該寫些什麼」,「我不知道怎麼寫」,作為新手小白該如何入手呢?

此時,你可以去看看秋葉寫的《寫作七堂課》,該書側重於「底層邏輯」,只要你潛心學習,認真練習練習再練習,你的寫作水平一定能與時俱進,還愁沒有收入嗎?秋葉大叔說了:寫作是每個人都能掌握得技能。

《寫作七堂課》的作者秋葉,是「知識網紅」、是「PPT專家」、是實戰網絡營銷專家。同時也是武漢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中歐商學院私享會導師。大家都習慣叫他「秋葉大叔」。 他寫的書在當當網上名居前列,他說自己並不是很會寫,而是工作習慣比較好,掌握了一套好方法。

秋葉大叔在這本書中以7堂的形式,系統總結了寫作的常用方法——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復盤式寫作。這七種寫作能力對應七種寫作習慣。秋葉在書中指出:正是這七種好習慣成就了今天的他。

秋葉大叔在書中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怎樣為文章搭建框架,如何搜集和整理素材等內容,並且都用實例展示了大量操作細節,操作性強,能切實引導讀者通過寫作提升寫作能力、打造自身職場核心競爭力。我們但凡學會其中一兩種,都將受益終身。

讀完全書,玲玲的寫作觀被刷新了,思維上得到了提升。感受最深的的是以下三種寫作習慣:

一、框架式寫作,讓你有寫不完的內容。

「媽媽點讚」的創始人鄰三月,有一個公眾號,2年時間寫了3篇文章,秋葉幫他梳理了一個框架,就寫了身邊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體驗,果然,這個號就從「年更號變成了日更號」。按照大叔給鄰三月做的框架,我突然覺得我也能連著寫上幾年啦!

鄰三月從年更號變日更號的寫作框架

秋葉在文中指出:當你有一個框架,你的大腦就不會把靈感放掉,而且一旦你發現有什麼東西需要寫,就可以先把它歸納到框架裡面的某一個節點,或者給這個節點增加下級節點。

有了這樣的框架,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處處是寫作素材,然後把他們憤懣別類的放入到相應的框架中就好了,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稍加整理就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了。

框架式寫作是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寫文章中裡面都需要具備的。當我們學會的優質框架越來越多後,就會發現學習新的東西後可以把很多框架融會貫通。

二、複利式寫作,讓你有堅持的力量。

很多人寫作是想賺錢,但是僅僅是為賺錢,就顯得太狹隘。秋葉在書本開始就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寫作不能幫你賺錢,那你還會學習寫作嗎?他自己從2002到2007年,整整寫了5年,也沒有直接賺錢,你能像他一樣堅持寫作嗎?你也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堅持的話,這篇文章也沒必要往下看了。

其實,很多人在成為大咖之前並沒有賺很多錢,但是他們通過寫作賺了朋友,賺了思維、賺了能力,當他們把這些擁有了之後,財富也就滾滾而來了。

秋葉在書中指出:要有一鴨三吃的意識。我們要訓練這種能力,讓一次寫作帶來多元化的回報。讓它成為自己的優質資產,知識資產。

由此,我想到以後可以將我設計的一份教學設計,變成PPT,變成課程,變成視頻、變成分享、變成讀書會、這樣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的生命周期延長,獲得更多回報。

秋葉大叔在書中具體講解了5中複利式寫作。秋葉首先提出了以質量為複利,不追求日更,寫一篇是一篇,但每一篇都很好,適合專業人士。

曹雪芹這輩子就寫了一本《紅樓夢》,就可以流芳百世。再如:乾隆寫了3萬首詩,卻沒有一篇被人記住。而納蘭性德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便成為千古風流。

以質量為複利,寫出自己專業領域的有深度、廣度、溫度、高度的文章。雖然慢但是穩。

我們還可以以分發為複利,去不同平臺卡位;以人脈為複利:多關注牛人,連結牛人;以人設為複利,創造自己的風格。以變現為複利,讓一篇作品利益最大化。

看完這本書,可以這樣的行動:去知乎回答:新手小白怎樣學寫作的類似問題。在豆瓣、頭條、微博上發表書評,並幫秋葉大叔宣傳,積累人脈。

我還可以把這本書上學來的知識運用到教學生寫作文上,可以做課件、錄視頻、開讀書會,持續運用自己已經投入時間產生的效果。

三、碎片化寫作,解決沒有時間寫的問題。

把零碎時間利用起來就是一筆財富。我們忙於家庭,忙於工作。是沒有整塊的時間去寫作的,即使給你安排了一整天的時間,你做到那裡也不一定有靈感。所以碎片化寫作很重要。秋葉在書中提了三點建議:

(一)一有靈感馬上記錄,否則很容易忘記。

相信你也有這樣的經歷:看了一部電影,對其中的演員以及影片裡的故事有想法,聽到別人對某事的觀點有不同的想法,對電腦上彈出的新聞有自己的見解……如果不馬上把當時的想法記錄下來,馬上就會忘掉。

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傑克·倫敦。用紙條隨時記錄下自己的創作靈感。他家的衣架上、櫃櫥上、床頭上、鏡子上、牆上……到處貼滿了形形色色的小紙條,初到他的房間裡的人還以為那是什麼特殊的裝飾品。實際上,這些小紙條並不是空白的。上邊寫滿了各種各樣他搜集來的資料。小小的紙條,成為他們文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我們不用記在紙條上了,但是我們要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手機打開,找到印象筆記、微博、錘子便籤、石墨等任意一款軟體。用語音或打字的方式就可以記錄。

(二)抽時間寫作,把靈感變成文章

唐代詩人寫詩時往往不打草稿,也沒有苦思冥想,而是先備好紙墨筆硯,然後蒙頭大睡。一覺醒來,馬上跳下床,拿起筆,一口氣就完成了所要寫的詩文,其實他並不是真的在睡覺,而是在構思,也就是我們上學時所說的「打草稿」

我們並沒有王勃那樣的天賦,能一口氣寫好詩文。但是我們要有一個習慣要養成,就是有了一個靈感,馬上把它變成文章,這一點非常重要。

碎片記錄放到那裡永遠是碎片,好的想法,好的句子,好的素材如果沒有大綱串聯,很容易被遺漏;如果沒有大綱引導,我們遇到很多素材也會視而不見。這種現象叫「視網膜效應」。

比如說:我開始寫《寫作七堂課》書評時,發現網絡上很多人都在寫。我就會關注別人是怎麼寫的,跟我的思路有什麼異同點。再比如:我想買黑色風衣,很自然就發現周圍很多人都穿著這樣的風衣。

所以,當我們寫文章有了大綱意識,「視網膜效應」就會生效,就會比平常更敏銳地注意到相關的信息。

把靈感變成大綱,等於是給大腦強化一遍寫作思路,這樣大腦就會在潛意識裡關注可以用於寫作的一切信息。寫大綱本質上也是一種「框架式寫作」,有了框架,寫起文章來會更加簡單。

用碎片時間寫作

(三)平時有意識地積累各種寫作框架

秋葉說:「我覺得沒有什麼碎片化寫作「大神」,只有善於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積累靈感的人」。其實靈感是不會缺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念頭結構化。

網絡上的「爆款文」作者,沒有幾個是文學家,但是人家花時間學習和了解了更多的寫作框架,所以人家就能寫出爆款文。其實,任何文體都有框架,比如說書評,對文章的結構性、複雜性要求並不高,甚至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很簡單。

很多書評的格式:

破題:寫一個吸引讀者的開頭。

引題:引入書的主題,明確作者和圖書。

邏輯主線:書評主線

亮點解讀:一般選3點,先寫小標題,再分開解讀。

立意總結:結尾要總結文章的主旨,最好重新提到書名

再比如很多頭條文章的結構就是:

標題:標題就是寫作靈感;

開場:導入背景;

分享一個故事+一張配圖;

再分享一個故事+一張配圖;

最後分享一個故事+一張配圖;

結尾:提出判斷,引發互動。

寫文章時,我們只需要找3段和主題相關的故事、金句、感悟,等等,就可以很快完成一篇文章。

魯迅先生說:「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魯迅先生喝咖啡的時候也在腦子中進行構思。

感謝你讀到這裡。大家想一想:上班路上來回兩小時,排隊打飯的時間,午睡前的時間,公園散步的時間,晚上躺在床上沒睡著的時間……整理一下思路,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就可以完成大量的工作。

比如說: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鐘靈感+5分鐘構思+5分鐘提綱+5分鐘素材+......3分鐘素材+半小時高效寫作+5分鐘排版+5分鐘配圖+1分鐘推送+1分鐘回複評論。

寫在最後:

秋葉在《寫作七堂課》中還提到了其他的寫作習慣,只要我們學並進行實踐,按照老師在導言中說的那樣做,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第一、每閱讀完一個章節,就打開電腦,寫一篇閱讀心得,鞏固學習成果。

第二,根據書中教授的方法,保持持續穩定的輸出,比如堅持每日練筆,或者堅持每周練筆2~3次,把滿意的作品發到開放平臺,並通過閱讀數和點讚數檢驗效果。

第三,關注「秋葉大叔」,通過持續查看每天推送的各種文章,豐富知識體系,幫助複習知識點,進而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不管是對於哪位作者的哪本書,按照上面的3個建議,堅持下去,雖然過程會有些辛苦,但你的收穫會遠高於單純閱讀一本書。

古話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覺得這句話用在寫作上面最恰當不過。相信,在你的努力之後,一切想要的都會慢慢實現。

《寫作七堂課》,寫作路上的指明燈,希望你不要錯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寫作七堂課》,不只是套路
    圖片來自《寫作七堂課》《寫作7堂課》從寫作的底層邏輯破題,不僅有效地解決了以上問題,還告訴我們寫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套路問題,更應該多了解寫作本身,從掌握寫作的"元知識""第一性原理"圖片來自《寫作七堂課》最開始我們可能還不會搭框架,寫大綱,但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買一本好書,借鑑別人的大綱,再一步步完善自己的。
  • 秋葉大叔《寫作七堂課》:寫作變現逆襲的3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而百萬暢銷書作者、秋葉PPT創始人秋葉在他的新書《寫作七堂課》中,為我們系統地總結了寫作常用的7種方法,建立寫作思維,拓寬寫作視角,提升你的寫作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圖片來源於《寫作七堂課》當你的知識框架樹建成之後,你最憂心的問題應該是,寫作靈感和寫作素材。
  • 《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七個好習慣
    寫作,看上去好像不需要什麼投資,能通過寫作發展自己的副業,增加收入,是很多人的目標,讀完了《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之後,我明白了,寫作能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我最近在考駕照,一起學車的人裡,有位五十多歲的大姐,在我的觀念裡,年齡大一點的人學習能力肯定不如年輕人,可是這位大姐竟然學得又快又好。
  • 《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丨你想要寫作乾貨都在這裡
    自媒體時代,很多人都想靠寫作賺些外快。寫作班沒少報,錢沒少花,感覺也學了不少東西,但打開電腦,還是半天憋不出幾行字。別著急,那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秋葉大叔的這本《寫作七堂課》。這本書基本涵蓋了從寫作思維、寫作工具到寫作習慣的所有知識點,看完之後你會覺得:原來寫作如此簡單!再也不會感覺無從下筆。秋葉大叔這位火遍全國的「知識網紅」,可是位傳奇人物。
  • 《創意寫作七堂課》:凌晨老師的科幻創作經驗談
    《創意寫作七堂課》封面內容簡介《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出一個好科幻故事》是由著名科幻作家、科幻教育家凌晨老師總結多年創作心得,針對廣大科幻愛好者和有志於科幻創作《創意寫作七堂課》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創作出版的。全書分為三部分,分別從「認識科幻文學」「科幻文學規律」和「創作科幻文學的技巧」三方面,幫助創作愛好者們更細緻地了解這個創作門類的必要知識。在書中,作者以廣博的科幻文學知識,將科幻文學掰開揉碎,幫助寫作愛好者們深入了解一個好的科幻故事、科幻小說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 從小說到教程 《蔡駿24堂寫作課》揭秘20年小說創作經驗
    人民網北京1月7日電 近日,蔡駿的首部寫作指導書《蔡駿24堂寫作課》由時代華語出版。該書是蔡駿基於自己20年創作經驗,為讀者系統梳理的一套實用的寫作教程。他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與熱愛寫作的朋友分享自己寫作的經歷,同時幫助更多人解決寫作難題。    在日前的專訪中蔡駿談到,24堂寫作課並沒有按部就班以一種模式去教大家如何寫作,這本書更加偏重於實踐,偏重自己的個人經驗的總結,是一本實操性較強的書籍,容易讓讀者接受。
  • 《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好科幻小說
    《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好一篇科幻小說》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是一本針對初學者不可多得的科幻小說創作教材。該書從科幻產生的歷史,典型科幻題材出發,帶著初學者領略科幻小說的魅力,確定對科幻小說的認知,建立科幻小說的寫作路徑,讓初學者在茫茫科幻創作的大山前,不再迷茫,而是沿一條可以攀登的道路,穩紮穩打上山。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如何叩開出版社的大門
    「我寫文章很慢而吃力,所以有時候編輯先生向我要稿子,我拿不出來,他就說:『你有存稿,拿一篇出來好了。』久而久之,我自己也疑心我的確有許多存稿囤在那裡,終於下決心去搜羅一下。果然,有是有的。我現在每篇摘錄一些,另作簡短的介紹。有誰願意刊載的話,盡可以指名索取——就恐怕是請教乏人。」
  • 如何設計、講好一堂英語寫作課?
    明老師說 作為英語教師,如何設計一堂好的寫作課?又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掌握英語寫作?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好的寫作技巧呢?
  • 「原創」「銀河」「星雲」獎得主凌晨新著《創意寫作七堂課》教你...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玉《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好一篇科幻小說》作者:凌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05近日,中國科幻「銀河」「星雲」雙獎得主、中國科普科幻創作大賽組委會專家、「水滴獎」「大白鯨」等多個獎項評委凌晨的《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好一篇科幻小說》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 如何設計英語寫作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課中,學生所需要學的基本技能有激活相關信息;整理思路;組織素材;列出提綱;起草短文;組織語言;修改短文;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和字母大小寫。這些技能我們並不需要每一節課都面面俱到,選擇三到五種即可。我們的教學過程要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才是一節好的課堂。
  • 葉聖陶:關於教師寫作的七個方面
    先寫提綱的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不盡,而且受用不僅在寫作方面。我們自己寫東西,當然也要先想清楚,寫下提綱,然後按照提綱順次地寫。提綱即使不寫在紙上,也得先寫在心頭,那就是所謂腹稿。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氣啊,後一段跟前一段連得不緊密啊,詞跟詞的配合照應不對頭啊,句子的成分多點兒或者少點兒啊,諸如此類的毛病都可以發現。同時也很容易發現該怎樣說才接氣,才緊密,才對頭,才不多不少,而這些發現正就是修改的辦法。曾經問過好些人,有沒有把稿子念幾遍的習慣,有沒有依據念的結果修改稿子的習慣。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
  • 50年寫作經驗首度公開,梁衡講述21堂作文課
    近日,《梁衡的21堂作文課》由閱文集團華文天下出版發行,這是梁衡老師五十年寫作經驗的首度公開,他用21堂作文課,為學生們講述他獨創的寫作方法,記住這個公式:兩個方針+三層美感+五個訣竅,孩子寫作文不用愁。
  •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寫作變現有捷徑,普通人也能輕鬆賺錢!純乾貨
    我要推薦給大家秋葉大叔的這本「武功秘籍」——《寫作七堂課》。他想要傳授給你的,絕不是花裡胡哨、空有其表的繁雜招式,卻是能像「降龍十八掌」一樣,招式簡明卻勁力精深,以不變應萬變、一招走遍天下的絕世心法。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能讓所有難題,迎刃而解。讓生活中的經歷,變成有用的經驗;讓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你會驚喜的發現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優秀了,對自己的人生越來越有掌控力。
  • 《冰心給孩子的寫作課》:一套書,為你解答寫作的十個疑問
    第三冊《假如我是個作家》中,你可以得到冰心的寫作觀、文學觀、也可以看到她作為一個文學大家,是怎樣在數十年的時間裡,筆耕不輟,堅持寫作的。一、這套書的內容怎麼樣?寫作是一種輸出方式,要言之有物,就必須「心中有丘壑」,就必須表達有邏輯,也要有真情實感。
  • 《秋葉特訓營寫作7堂課》:寫作遇到難題?秋葉大叔幫你破解
    框架式寫作重在培養素材和寫作框架的積累;複利式寫作重在養成「一鴨三吃」意識,把輸出的文章和知識價值最大化,也強調寫作重在質量;碎片式寫作重在把寫作時間分成一個個細微的節點,在保質的前提下提高寫作速度;聯機式寫作強調針對性積累素材,給自己一個永遠不斷的靈感;結構化寫作介紹了10個寫作套路,這些寫作套路是讓自己能保持日更的關鍵套路,可以根據情況去選擇每天的寫作文體
  • 《25堂文學解剖課》:你要戴上X射線眼鏡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可以等於:怎樣才能真正領會到文學名著的精彩之處? 後浪公司推出的《25堂文學解剖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欣賞文學經典的方法:戴上X射線眼鏡,深入經典的文本內部,拆解經典的巧妙之處。本書作者羅伊·彼得·克拉克是文學博士,專注研究中世紀文學。
  • 史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給寫作小白上的一堂入門基礎課
    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撥,所有緊繃的心弦都為之轟響,在一陣驚悸又一陣心跳中,帶你進入顫慄的深淵。寫作讓金功成名就,他的成功是因為他是寫作天才嗎?當然不是。我們要的答案在《寫作這回事》這本書中都能找到。寫作的行動當然是動筆寫,然後就是堅持,筆耕不輟是硬性條件。尼採說:「但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使你更強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何添柴加薪靠的是我們自己。第二,讀書和寫作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寫作這回事》中金提到:「你如果想成為作家,必須首先得做到兩件事:多讀,多寫。別無捷徑。」
  • 李笑來寫作課第一節課
    因為:1,這種形式可以讓你更專注於內容,因為視頻的畫面會分散掉你的注意力。2,這種形式每個主題會以圖片來分隔,圖片起到在回看時候快速定位某塊內容的作用。雖然在群裡,但是啟用了禁言功能,所以內容不會被其他人發言打斷,這也讓我們看內容更方便。
  • 一提寫作,就頭疼?3個寫作練習法寶,讓你變身寫作機器!
    提到寫作,10個人裡面就有8個人感到頭疼。小時候寫作文真是絞盡腦汁,長大以後寫工作簡歷也是腦殼疼,寫工作總結、企劃文案、會議報告更加「腦出血」,恨不得自己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隨手揮一揮,就寫成了一篇文章。說到底究竟是什麼,讓寫作變成我們成長的「絆腳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