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白衣天使」來形容給予病患溫暖與照顧的護士。這個長久以來以「女性」居多的職業中,如今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男護士,特別是醫院內的急診科、ICU、手術室等「急、難、險、重」的護理崗位。今天的護士節特別策劃《天使之路》,一起來認識這位手術室裡的「男」丁格爾——張海偉。
記者見到張海偉時,他正在對手術科室進行統籌安排。作為江蘇省人民醫院麻醉及圍術期醫學科護士長,張海偉每天都要負責手術科室的協調,包括調配儀器設備、人員崗位分工。他告訴記者,自己扮演的角色就是手術室內的「調度員」,保證醫生以最高效率完成手術:「每個手術順利的進行,都有我們辛勤的手術室護士'小蜜蜂'的存在。我們從病人預約開始,包括一些資源的調配,還有病人在手術過程當中的一些記錄和追溯,後期的標本、輸血的管理,都是我們手術室護士完成的。」
2006年,張海偉從大連醫學院護理專業畢業後,就一直在醫院手術室工作。說起與臨床護士的不同,張海偉說手術室護士除了要掌握專科的護理技能外,還需要應對手術期間複雜多變的情況。工作後參與的第一場手術就讓他記憶猶新,當時是一位心臟導管室的病人突發血管破裂,導致了心包填塞,醫生進行心冠穿刺。一邊抽著血,一邊打進去,情況十分緊急:「我們怎樣儘快地開胸,配合醫生把這個工作完成,因為耽誤一秒鐘,病人就多一秒鐘的風險。碰到這樣的情況,必須經歷過才能做到,才能把這些方方面面工作組織實施到位。」
除了面對突發情況的臨危不亂,手術室護士還要適應站在手術臺上的高強度工作。張海偉介紹,早先體外循環的一臺手術需要24小時,他便24小時沒換班:「中途就偶爾下來上個廁所、吃一頓飯,所以這種手術對於一個手術室護士的技能、精力、體力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在此次抗「疫」情戰鬥中,張海偉作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江蘇隊隊員,2月4號出發馳援武漢,先後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和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參加抗疫工作。他認為,對於大多數方艙醫院內的輕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來說,除了臨床治療外,心理上的疏導也至關重要:「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當時的那種無助,然後又能感覺到他到了方艙的一種希望,他們戴著口罩、拉著大大小小的箱子,低著頭,走在你身邊,低沉地說一聲『謝謝』,對我們來說很有力量。所以我們在艙內構建了圖書角,組織了一些棋牌休閒活動,還會帶著大家做一些保健操,以適度鍛鍊為主,從而舒展大家處於這種封閉環境的壓力。」
近15年的工作經驗,已然讓張海偉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手術室護士。他認為,職業不應該有性別之分,男護士和女護士有同樣的工作職責和使命擔當,只要懷著對生命的崇敬和對工作的熱愛,就能把工作做好:「我能為病人帶來幫助和希望,我感覺那種自豪往往超越了我們經濟的回報。我還想在手術室護士工作崗位上一直做到我退休,做到我不能幹為止。」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彭迪帆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