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羅浮宮收藏:人活到極致,就是擇一事終一生…
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的行業,
被稱為匠人,又叫做職人。
有這樣一個匠人,
他擁有驚人的平衡感。
他做出來的「獨樂」,
也就是中國的陀螺
可以立刻放在
武士刀和手掌上邊旋轉,
最長可長達18分鐘。
看起來很簡單,
但達到這樣的水平,
需要陀螺保持360度重量的平衡。
普通人做起來,完全掌握不好力度,但是他卻可以。
因為技藝高超,他製作的陀螺入駐羅浮宮,
他還在羅浮宮裡給物理學家,講解關於陀螺平衡的問題。
他就是廣井政昭。
他是日本代玩具手藝人。
因為家族世代做陀螺,
因此年輕的時候就對陀螺,
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差不多10歲的時候,
就能獨立做出一個陀螺。
如今,88歲的他已經做了近60年陀螺,
在別人含飴弄孫的年紀,
他卻堅持每天佝僂著腰在工作室工作。
廣井政昭做的陀螺,
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因為他給陀螺設置了很多小機關。
下面的這些陀螺,
你能看出是怎麼玩的嗎?
▼ 吃麵小人
這個吃麵小人的頭上有一把傘
叫做旋轉雨傘,
轉動雨傘上的把手,
小人就會開始吃麵;
一直重複這個動作,
就像他好像真的在吃麵一樣。
這一個也是類似,
模仿的是人們夏天扇扇子喝水的景象,
只要陀螺轉動,
扇子就會一直扇個不停。
▼ 飛碟
這個是飛碟陀螺。
飛碟是「雙層」的,當你拉動繩子之後,
最下邊的會先旋轉,
中間的小陀螺會飛起來旋轉,
最上邊的放在桌子上,
也會立馬開始旋轉。
所以這表面看起來是一個陀螺,
實際上是三個陀螺。
▼ 龜兔賽跑
廣井政昭覺得,
給孩子們講龜兔賽跑的故事,
太麻煩了,不如做個陀螺來演示,
於是就有了這款,
先把中間的小陀螺轉起來,
然後放進去兔子和烏龜
兩隻小動物就會追逐起來啦。
▼ 彈唱小人
這個彈唱小人,
是典型的一種老式陀螺,
旋轉最上邊的傘之後,
小人就會敲動自己的嘴巴,
發出音樂聲。
這個陀螺類似,
不同的是它是變臉陀螺,
像是川劇變臉一樣,
陀螺旋轉後開始變臉。
▼ 魔術師爸爸
旋轉陀螺後,
魔術師爸爸的肚子裡,
就會吐出顏色不同的小球,
小孩子們可以猜小球顏色來做遊戲。
▼ 櫻花樹
櫻花樹的玩法很簡單,拉動繩子後,
櫻花樹就會舒展並旋轉,
中間的小人就會開心地展開手臂。
這些陀螺,玩具屬性是第一位的。
對於工匠大國日本來說,它不僅是玩具更是一個實打實的手工藝。
日本有700年的陀螺文化,
上到80歲的老人,下到三歲的兒童,
都是陀螺愛好者,
因此日本還有獨樂博物館,
裡邊珍藏著日本從世界50多個國家,
收集的2萬多個陀螺。
廣井政昭就是日本陀螺文化的繼承者,因為陀螺在江戶時代達到頂峰,廣井政昭也因此被稱為:「江戶獨樂」。
其實,製造一個陀螺並不複雜,
但是難的是,
廣井政昭始終堅持用日本傳統方法,
手工製造陀螺。
走進廣井政昭的工作室,
你會發現周圍全都是,
他自己親手製作的工具。
因為他說,
不管跟鐵匠怎麼說,
做出來的刀具都不順手,
因此他自己專門打造了一整套刀具。
每次做陀螺之前,
他都會把刀具拿出來打磨一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他看來,「好的刀具,是對木材最基本的尊重。」
然後要打磨轉軸,陀螺的轉軸使用的,是高強度的不鏽鋼杆,用砂輪磨尖之後,固定在轉輪上,再用小銼刀打磨出形狀。
這個打磨非常細緻,如果有幾毫米的誤差,實際體驗就會差上一大截。
「正是因為小,才更要鄭重對待。」
選擇木料也很有講究,木料要選用闊葉樹木棶木才可以,因為它質地堅硬不易變形。
選取的木料,一定要靜置10年到30年不等。
「好的陀螺要經歷時間的考驗,
所以對木材也要嚴格把關」
還要用一小段木頭,
削成凸型方便扣入凹槽,
看起來像是隨手削出來的,
尺寸卻恰好吻合。
但其實哪來的恰好,
不過是熟能生巧。
接下來把木料截成塊狀後,固定在轉輪上,先用刨刀刮掉樹皮,做出陀螺的形狀,然後再用圓鑿在中心掏出2釐米的洞。
這個過程是最講究的,也就是做陀螺的奧秘:平衡。
普通人做出來的陀螺,不是這邊輕一點,就是那邊重一點,但是在做陀螺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工具讓你去測量重量的,但你卻要保持木料的,任何一個地方都重量均衡,所憑靠的就是兩個字——感覺。
「大凡足夠高深之技術,都與魔法無異。」
感覺,就是一種魔法。
這個平衡感,就連物理學家也做不到,它說不清道不明,就是一種「恰恰好掌握好尺度」的感覺。
這種感覺,來自於他長年累月的堅守。
陀螺成型後,要進行上色。
上色也是分步驟完成的,
塗完上一個顏色後要靜置一段時間,再上另一種顏色。
塗色後一個陀螺就製作完成了。
這樣的製作過程,無論是誰看了都會覺得很簡單。
然而,「取物之道,舉重若輕,舉輕若重。」
看似簡單的事情裡,往往藏著很多學問。
其實,年輕的廣井政昭經歷過很多失敗,做出來的陀螺有重量缺失的地方,就會導致勉強旋轉後很快停擺。
那時候他不得不用鐵片進行調整,在重量缺失的地方打出一個洞,將貼片塞入其中,使得陀螺的重量360度均衡。
這樣的調節雖然也可以讓陀螺保持平衡,但始終都不完美。
為了讓陀螺真正地達到完美的境界,他觀察了上千隻失敗的陀螺,找出每一個讓陀螺失衡的細節,對這些細節不斷優化,讓廣井政昭逐漸地掌握了平衡感,
因為他深知,平衡就是陀螺的靈魂。
即便88歲高齡,他還是定期推出新品陀螺,他的創造力似乎是無窮無盡的。
他說:「每每看到陀螺旋轉,我的腦子也轉個不停。我現在88歲了,經常腦子裡蹦出新想法,我就馬上跑到工作室做出來。做新的陀螺時,那感覺依舊新鮮。」
拿到廣井政昭製作的新陀螺,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一件事。
廣井政昭也為成年人,做了一系列的欣賞陀螺,
「雖然成年人都不愛玩陀螺了,但是這些陀螺拿來欣賞,也是很有意義的」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廣井政昭有點哽咽。
但不希望日本陀螺文化消失的他,還是推出了一系列欣賞陀螺,外形像是葫蘆的形狀,可以擺放在家中,但其實是3-6個小陀螺組成的。
在堅持手工製作的道路上,有人質疑說,手工製作比不上工業製作。
廣井政昭不屑地說,「我可是專業的,敬請期待」
然後反手就製作出一個陀螺,他製作的陀螺可以在指尖上旋轉不停,如同靜止了一般,但是工業製作的卻不行。
日本國內也對傳統手工製作有爭議,重視工藝的日本NHK電視臺,專門搞了一場陀螺比賽。
節目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老工藝人和年輕人代表,分別製作一個陀螺,然後比誰的陀螺轉動的時間長。
最後的結果是,老工匠隊以1分鐘多的優勢勝出!誰說老工藝不行?
能整整流傳四代人的陀螺技術,怎麼是工業就能輕易取代的呢?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日本的細節》中說:真正的匠人,可以用雙手生產出,比機器生產更精密的產品。
對於廣井政昭來說,正是如此。
如今發展到現在,最新的指尖陀螺依靠高科技,已經能轉動24分鐘了。
但是廣井政昭卻並不在意,他說:「高科技固然有趣,但如果孩子們只喜歡這樣的玩具那真是太可惜了。
孩子們玩陀螺主要是為了高興,不是為了追求時間,一個陀螺能轉100年,又有什麼意義呢?
正是因為每次旋轉的時間都不可預測,才是陀螺的樂趣所在。」
日本傳統工匠節目採訪他,問到已經88歲了,還打算做多久?
廣井政昭回答道:「我要活著做下去,直到我200歲。」
廣井政昭做了一輩子陀螺,在日本陀螺領域,無人能敵。
在這個工業化的社會,廣井政昭像是上個世紀的人一般,用最慢的速度在製作,一生只做了陀螺這一件事。
日語中有個說法:「一生懸命」意思是指不遺餘力去做一件,值得耗盡一生去追求的事情。廣井政昭就是如此。
什麼是匠心?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就是匠心,
擁有一顆赤誠匠心,就能抵擋所有平淡生活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