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陳晉/文 馬俊傑/圖 實習生 唐明亮
海都訊 16座古民居毗鄰而建,從清嘉慶至道光年間,逐漸構成縱橫長達2.5公裡的「丁」字形古民居群。前連村最大的特色,就是這片佔地二十幾萬平方米,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傳統風貌的大型古民居群。
記者昨日從仙遊縣委文明辦獲悉,近日,蓋尾鎮前連村入選「五古豐登」省級示範點,即依託古街、古厝、古寺廟、古樹、古橋等歷史文化遺蹟,傳承鄉賢文化。
古厝連成「丁」字 全國唯一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仙遊縣蓋尾鎮前連村,看到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群,這些建築為莆仙紅磚建築的代表:進深三進,左右有護厝。
據悉,該古厝原先總共由16座古民居組成,坐北朝南偏西,毗鄰而建,最早的阿頭祖厝及田厝等6座建在「丁」字形一橫的筆畫上。緊接著旗杆厝、舊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張厝和阿五亭、阿六亭等8座,均建造在「丁」字形的豎筆畫上。最晚建的下過溪厝、頂過溪厝等建造在「丁」字形的鉤筆畫上。
由於年代久遠,後來,村民在古厝之間的空地上建起了新房,穿插在古厝之間,雖然古厝保存較為完整,但新建的房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厝的美觀。
古厝居民連老先生告訴記者,南宋年間,連氏開族,先祖連治丞率子孫從連坂移居到前連。到了清乾隆年間,他的後裔連春侯公生了四個孩子,這四兄弟子孫昌盛,稱為四子二十四孫,九十九曾孫。連氏子孫繼承祖訓,在建民居時,連成一片,有意識地排列成「丁」字格局,期盼人丁興旺,子孫發達。記者沿著古厝旁的小路一路探尋,只見古居所有的大門兩旁均有雕刻著人物花鳥圖案的青石板,端莊古樸。連先生說,這座大厝正對著「文筆峰」,是塊風水寶地。也因如此,連氏家族共出了500多個大學生,從這屋子裡走出的碩士、博士就有30多人。
同濟大學參與設計 挖掘鄉村旅遊資源
據了解,連氏家族有一萬多口人,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目前大厝都是老人居住。近日,蓋尾鎮前連村入選「五古豐登」省級示範點,即依託古街、古厝、古寺廟、古樹、古橋等歷史文化遺蹟,充分發掘「五古」的內涵與底蘊,讓人們記住鄉愁。
記者從仙遊縣文明辦獲悉,按照工作部署,該縣已組織實施前連村「五古豐登」行動計劃,投入古民居古橋修繕、衛生保潔等經費共20多萬元。同時,每個月、每個傳統節日都開展系列文化活動,包括清潔家園、民俗展演、集體祭祖、中秋賞月、慰問老人、文化下鄉等。
此外,同濟大學將對前連村進行設計和規劃,將前連村的鄉村旅遊資源全面開發出來。其中,「丁」字形古民居群將成為今後發展保護的重點。根據初步規劃,古民居群會成為一個旅遊景點,部分古厝將開發成民宿,居民安排外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