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炮、單兵外骨骼、雙脈衝飛彈...只有在中國成真了

2020-12-18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軍武次位面 ,作者羅夏

軍武次位面

我們充滿好奇的探索世界,專注提供有價值的思考與知識,做中國軍事文化的推動者。

最近我軍又給戰士們裝備了一個充滿科幻感的東西。

12月9日,軍事報導稱,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我軍邊防士兵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這款單兵外骨骼小巧輕便,在高原地區背著巨大行囊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影響戰士們的行進速度。

根據資料顯示,該外骨骼系統總重小於五公斤,穿戴後人體最大承重可達70公斤,行走時可為肩部減重30%,站立時肩部減重50%,快速穿戴時間小於兩分鐘,快速解脫小於30秒。根據穿戴裝備的戰士反饋,在背上20公斤的物資後,重量全部由外骨骼承擔,不會下到身體上。

在西藏這樣條件惡劣的高海拔地區,單兵外骨骼設備投入使用,將會大大改善我國邊疆戰士的生活和訓練條件。

實際上,雖然這是中國第一次實裝,但是類似的外骨骼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就已經亮過相了。在當時的報導中,一名解放軍女護士在裝備外骨骼之後,能夠輕鬆地背著140斤重的傷員跑動。

不僅僅是軍隊裝備,在嫦娥五號返回艙搜索任務中,需要率先抵達現場的空中分隊也首次裝備人工外骨骼,每個人可以攜帶設備重量提升了一倍!

沒想到,曾經科幻無比的單兵外骨骼,居然這麼快就在中國投入使用了,而且還是白菜化的使用。

但是問題來了,外骨骼技術不是美國先提出來的嗎,怎麼中國先裝備上了?

文 | 羅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軍武次位面」(ID:junwu233),原文首發於2020年12月14日,原標題為《中國邊防部隊裝備單兵外骨骼!美國:我當年吹的那些牛,你怎麼當真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白菜化的單兵外骨骼

首先毋庸置疑,單兵外骨骼是未來作戰的發展方向之一。

這種概念由美國率先提出。單兵外骨骼使用機械協助人體,減輕人體負重、提高士兵耐力,從而攜帶更多武器和裝備。

《明日邊緣》中的單兵外骨骼

1961年,美國康奈爾航空實驗室開始研發Man-Amplifier外骨骼。雖然設計相當原始粗糙,但是不得不說,它的造型充滿了一種狂野的機械美感。

Man-Amplifier外骨骼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研究軍用動力外骨骼。1965年,DARPA和通用公司聯合研發了哈迪曼系統(Hardiman)。此系統為全身式外骨骼,包含左右兩個部分,伺服系統可感知使用者的動作,並將力量放大25倍。

但是這個外骨骼本身的重量就高達680公斤,移動速度只有0.76m/s,實用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放在複雜的戰場環境,這就是一個移動緩慢的碩大靶子。

哈迪曼外骨骼

此後,雖然全世界不斷有新的外骨骼設計出現,但都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停滯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

在這期間,很多科幻電影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單兵外骨骼,觀眾們越來越關注這種能夠讓士兵戰鬥力翻倍的炫酷裝備。

《異形2》

比如,在1986年的科幻電影《異形2》中,就有能讓人輕鬆拿起重機槍的外骨骼裝備,還有《極樂空間》《明日邊緣》等等。

《極樂空間》中的單兵外骨骼

2000年,美國DARPA重整旗鼓,啟動「增強人體體能外骨骼(EHPA)」計劃,試圖打造出能夠讓士兵負重更多、行進更遠的外骨骼。

如今,20年過去了,美國的單兵外骨骼技術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突破。期間,美國不斷曝光新的外骨骼裝備,比如洛克希德-馬丁的HULC外骨骼和雷神公司的XOS-2動力外骨骼。只不過,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動力外骨骼總是處於測試階段測試,至於實裝時間,永遠是下一年。

OS-2動力外骨骼

HULC外骨骼

實際上,它們目前都被電池問題所困擾。比如上面那款HULC外骨骼,為了實現電驅動,需要安裝兩塊3.6公斤重的鋰電池,而續航時間只有一小時,根本沒有實用性。總不能安裝核電池吧。

早期實驗版的單兵外骨骼

不過和美國追求一步到位的電驅動力外骨骼不同,中國雖然也在研製力外骨骼,但思路比較實在:有動力的不行就先上無動力的,全身的不行就先研究半身的,哪個能用就上哪個,先不先進以後再說,我先看看好不好使。

研製期間,陸軍裝備部還進行了一次「超能勇士」單兵外骨骼挑戰賽,共有25個單位、29隻隊伍、50多臺單兵外骨骼樣機入圍決賽,進行輕裝機動、負重行軍、物資搬運、炮彈裝填等項目展開較量。這其中有電驅動的、有氣動力的,有無動力的,各式各樣.......

既然電池技術目前無法突破,那就先研製無動力的。於是,今天我們就看到解放軍開始裝備其中一款無動力外骨骼。當然,光研製出來還不行,最好還要讓它變成白菜價。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所有國家都在吹牛,等中國趕緊研製出來以後,發現好像只有自己當真了……

2

說好2020年到月球,你們人呢??

這樣尷尬的情況前幾天剛好又出現了一次。

11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12月1日,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著陸,隨後在月球表面展開鑽取採樣工作。

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

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畫面。

結果,有網友找到了一期2005年的《科學發現報》,在這期報紙的角落,刊登了中國在2004年2月制定的月球探測計劃,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要在3年內發射一個屬於中國的繞月衛星;第二階段,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在月面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第三階段,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球土壤樣品帶回地球。

2007年10月24日,中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第一階段完成;2013年12月14日,玉兔號月球車成功在月面軟著陸。第二階段完成;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集土壤開始返回地球。

可以說,中國16年前制定的計劃已經基本全部實現。

這還不是最有意思的。

在中國探月工程科普的下面,還有一個小方框,介紹了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測計劃。

日本將於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並派遣機器人擔任「拓荒者」;印度計劃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俄羅斯將在2005年試飛新式登月飛船;美國則表示,我要在2015年重新登月,最晚不超過2020年,而且我還要在月球建立「多國太空站」。

今天已經是2020年12月15日了,中國的計劃已經基本圓滿完成,這些國家的月球探測計劃現在怎麼樣了?

2008年10月,印度確實發射了「月船1號」,還攜帶了一顆探測器撞擊月球南極。不知道這算不算「自殺式」無人登月探測器。

而在「月船1號」發射前,印度表示,如果順利的話,印度將在2015年送太空人上太空,2020年送太空人上月球。

然而現實是,印度原本要在2011年發射無人登月探測器「月船2號」,結果硬生生拖到了2019年7月才發射。探測器進行月球軟著陸時,在距離月球表面只有2.1公裡的地方與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

2019年1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找到了探測器墜毀的位置。它已經粉身碎骨,散落在數公裡範圍內的24個不同位置,軟著陸直接變成了硬著陸,又是一場「自殺式」。

NASA拍攝到的著陸器碎片照片

雖然印度的計劃看起來不太順利,但起碼比美國靠譜多了。

2005年時,美國說最晚不超過2020年將會再次登月。現在2020年還剩不到20天......

日本雖然航天實力較強,但是卻沒有登月建造基地,而是改行去登陸另外一顆小行星,還往小行星上開了一槍。

這還不算什麼,只有中國當真的事情還有很多。

3

中國當真了!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得到一條情報:蘇聯新推出的NSV重機槍只有25公斤!一個人就能抱著跑。

不可能!這中國科研人員第一反應。一款重機槍,怎麼會只有25公斤呢?百思不得其解,但情報確實是槍重25公斤。

於是,新的研究任務來了:我們新一代重機槍的重量必須要跟NSV重機槍達到同樣的水平。

中國89式重機槍

中國科研人員絞盡腦汁,將槍所有不必要的部件全部去掉、簡化,材料使用最輕的,千辛萬苦終於研製出了89式重機槍,整個機槍算上槍架共26.3公斤,與蘇聯差距也不算太大。

後來,中國發現,蘇聯的NSV重機槍是槍身重25公斤,根本沒有算槍架,加上槍架其實重達41公斤.......

2008年,雷神公司開始測設AIM-120D空空飛彈,還聲稱採用了新式的雙脈衝發動機,射程達160公裡......

但沒過幾年,雷神公司負責AIM-120的業務發展總監詹寧斯接受採訪時表示:「C-7型和D型使用同一種發動機」,沒有使用什麼雙脈衝發動機。

再看中國。2016年,中國採用雙脈衝技術的PL-15空空飛彈正式亮相,射程超過了200公裡。

要說最實在的,還是我國殲-20的研發人員。

我國軍事專家傅前哨多次公開表示,殲-20的最大升力係數是「目前所有戰鬥機中最高的」。

為什麼最高呢?因為它追求的目標太高了。

美國剛開始研製F-22的時候,到處吹噓它的最大升力係數是2.0。當時,蘇-27那麼優美的曲線,升力係數也只有1.6。F-22沒有邊條、沒有鴨翼,也沒有增升裝置,升力係數居然有這麼高,這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傅前哨「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他們才發現,美國人在吹牛,F-22的升力係數只有1.5。但是,在設計殲-20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真實數據,就把美國人吹的牛當真了。結果,殲-20的升力係數就拉到了2.0以上……

專家的採訪回憶錄

21世紀初,美國提出了一個狂拽炫酷的概念——1小時打遍全球。不得不說,在軍事概念的創新方面,美國是真的有一手,可以想像,這個概念在當時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多大的震撼。

只不過現在,這個計劃的很多項目都已經夭折,保留下來的,基本已經演變成了高超音速武器實驗項目。而中國在2019年展示了正式裝備的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飛彈。

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飛彈

20世紀90年代,美國率先開始研究電磁炮技術,並於2007年1月16日完成了首次公開測試。當時這門電磁炮的炮口初始動能達到7.4兆焦耳,初速度2146米/秒。

2016年,美海軍首次將BAE系統公司研發的電磁炮搭載到「米利諾基特」號(T-EPF-3)試驗艦上,不過只進行了一些內容較為簡單的搭載測試,並未進行系統集成化試驗,更沒有進行海上試射。

搭載電磁炮的「米利諾基特」號試驗艦(紅框標出的為電磁炮)

之後,美國的電磁炮研究似乎陷入了停滯,再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

然後中國又默默掏出了一個好東西:

這麼多年中國被「忽悠」的太慘了,辛辛苦苦制定計劃、研究裝備,到了最後才發現,只有自己當真了。

當然,玩笑歸玩笑,率先實裝外骨骼,完美實現登月計劃,搞出殲-20和東風17,這些事情無一不展現了中國的實用主義思想,複雜計劃的連貫性和嚴謹性,以及超乎想像的執行力。

這些品質,不能代表中國已經取得了領先,畢竟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但卻意味著,中國不會永遠落後。

很多人說中國人缺乏想像力,但是中國人卻總是把最狂野的想像變成現實。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植樹造林、高壓電網、三峽工程……這些以往科幻小說中的情節,都在中國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做了開幕致辭。他說:「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但在那時,他對中國人民充滿了信心:「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已經一步步證明了他的判斷。

但是,我們要明白,中國的終點從來都不只是追趕,而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和手段前進。

原標題:《電磁炮、單兵外骨骼、雙脈衝飛彈......只有在中國成真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電磁炮、單兵外骨骼、雙脈衝飛彈……只有在中國成真了
    沒想到,曾經科幻無比的單兵外骨骼,居然這麼快就在中國投入使用了,而且還是白菜化的使用。 但是問題來了,外骨骼技術不是美國先提出來的嗎,怎麼中國先裝備上了? 1 白菜化的單兵外骨骼 首先毋庸置疑,單兵外骨骼是未來作戰的發展方向之一。 這種概念由美國率先提出。單兵外骨骼使用機械協助人體,減輕人體負重、提高士兵耐力,從而攜帶更多武器和裝備。
  • 中國邊防部隊裝備單兵外骨骼!美國:我當年吹的那些牛,你怎麼當真了?
    沒想到,曾經科幻無比的單兵外骨骼,居然在中國這麼快就投入實際應用了。而且還是白菜化的使用。 但是問題來了,外骨骼技術不是美國先提出來的嗎,怎麼中國先裝備上了?
  • ...明日邊緣|異形2|哈迪曼|印度_軍事|動力外骨骼|美國_軍事|鋰...
    12月9日,軍事報導稱,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我軍邊防士兵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沒想到,曾經科幻無比的單兵外骨骼,居然在中國這麼快就投入實際應用了。而且還是白菜化的使用。但是問題來了,外骨骼技術不是美國先提出來的嗎,怎麼中國先裝備上了?1白菜化的單兵外骨骼首先毋庸置疑,單兵外骨骼是未來作戰的發展方向之一。
  • 好萊塢大片才有的道具,中國企業成功實現:單兵外骨骼列裝解放軍!
    央視軍事12月9日報導,近日西藏軍區邊防戰士身著單兵外骨骼向高原運輸物資的新聞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轟動。這種過去只存在於好萊塢大片才有的道具,中國企業現如今已經成功實現,時間節點早於美國和其它國家,遠遠領先全球。而伴隨著單兵外骨骼的列裝,解放軍西藏軍區的邊防戰士們在作戰中,也就實現了更為便利,更為快速的戰鬥服務。
  • 單兵外骨骼讓解放軍戰力倍增,印軍卻連防寒服都湊不齊
    就在日前,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公開了單兵外骨骼裝備,使得單兵做戰力得到大大提升,單兵外骨骼究竟能給士兵帶來什麼?它能在未來戰場上發揮怎樣的作用?與此同時,為何對面的印度軍隊,如今連防寒服都湊不齊。最近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公開了外骨骼設備,令人眼前一亮,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現代戰爭條件下,步兵隨身攜帶的物資重量並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乃至接近了人體承受極限,除了槍枝彈藥,手雷頭盔,防彈裝具等,還包括單兵食品,應急藥品,野外睡袋和種種其他工具,精銳的特種部隊還需攜帶夜視儀,和單兵數位化終端等,全部算下來這些物資的總重量,很輕鬆就可以達到或突破30公斤,對士兵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 新單兵裝備配發,穿上帥氣又實用!|單兵外骨骼|單兵外骨骼系統|央視...
    作者|軍路君 資料|央視軍事 國防和軍事 中國軍視網等12月9日,央視軍事發布了一條消息披露,我軍駐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邊境新疆軍區某師一線官兵開始在日常生活訓練使用一種「科幻裝備」——單兵外骨骼。
  • 單兵機甲不是夢!中國邊防部隊配備黑科技,對面的印軍卻還在挨凍
    不過,換一種思路,把起點降低一些,現有的機械化輔助裝備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地步,並開始投入應用,即單兵外骨骼。最近,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公開了外骨骼設備,令人眼前一亮。 除了槍枝、子彈、手雷、頭盔、防彈裝具等,還包括單兵食品、應急藥品、野外睡袋和種種其他工具。精銳的特種部隊還需攜帶夜視設備和單兵數位化終端等。
  • 我軍大方亮出科幻單兵外骨骼!
    我軍大方亮出科幻單兵外骨骼!衛生員單兵外骨骼衛生員單兵外骨骼是提供給衛生員在戰場一線區域救護傷員的時候使用的,這款外骨骼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衛生員承重的程度。
  • 西藏阿里地區的人民解放軍邊防戰士裝備單兵外骨骼
    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的夥伴們,你們是否還記得CN171-1救援隊伍所穿戴的單兵外骨骼不知有沒有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影響。 《流浪地球》中救援隊穿戴的外骨骼 認為單兵外骨骼科技感十足,應該是我們眼中未來的東西。
  • 單兵動力外骨骼裝備:從科幻走向實戰
    未來戰場上,穿戴單兵動力外骨骼裝備的士兵如同「超級戰士」一樣,擁有非凡的作戰能力。單兵運動更加靈活外骨骼裝備包括力傳感器、感知判斷裝置、控制裝置、傳動執行裝置和驅動裝置,能夠幫助單兵在高負荷狀態下行走、上下坡或匍匐前進。2000年美軍啟動 「增強人體機能外骨骼」計劃,並在持續研發中逐漸突破關鍵性技術。
  • 解放軍第一代單兵外骨骼曝光,網友感嘆:進入「機甲時代」
    解放軍第一代單兵外骨骼曝光,網友感嘆:進入「機甲時代」一直以來,機械外骨骼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各國也針對這方面有過很多的設想,比如說俄羅斯和美國,都曾在單兵外骨骼領域花費了很大的功夫。甚至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HULC單兵外骨骼一度成為行業的「領頭羊」,而近日,中國第一代單兵無源外骨骼裝備也正式亮相,再次刷新人們的傳統認知。
  • 國產單兵外骨骼再成焦點,被動式設計非常巧妙
    國慶假期期間,我國軍隊媒體再次展示了已經實用化的一種單兵外骨骼,更多細節被曝光。雖然這種單兵外骨骼是為衛生兵戰場救護設計的,能讓衛生兵背負傷員健步如飛,但相信對於士兵的武裝負重徒步越野也大有幫助。
  • 海拔5千米健步如飛,單兵外骨骼全面列裝!邊防衛勤炮兵統統到貨
    其實,這已經不是單兵外骨骼系統第一次出現在我軍的報導中。在很多好萊塢大片中,我們能夠看到穿著單兵外骨骼系統的機甲戰士力大無窮、無所不能,槍林彈雨裡閒庭信步、如履平地。美國也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外骨骼系統的設想。就和近日在網上流傳的一個梗一樣,美國的設想最後都是通過中國來實現的。
  • 西藏邊防戰士穿單兵外骨骼送貨
    (觀察者網訊)@央視軍事 12月9日發布消息稱,海拔5000米,西藏阿里,山高坡陡,邊防戰士送物資有了新利器——單兵外骨骼。它可以幫助戰士背起一個成年人體重的物資,還能有效避免腰部和腿部損傷。使用外骨骼的戰士稱,在背上20公斤左右物資情況下,重量全部在外骨骼上,不會下到人身上。
  • 好酷的單兵外骨骼,衛生員穿上力量倍增,背起傷員飛奔
    好酷的單兵外骨骼,衛生員穿上力量倍增,背起傷員飛奔 2020-10-06 0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產單兵外骨骼有了新變化,與美國差距縮小
    相信有不少朋友和虎哥一樣,都是機甲迷,而如今單兵外骨骼的出現,有望讓「機甲戰士」成為現實。目前,美俄等軍事強國都相繼推出了多款單兵外骨骼,我國自然也不例外。日前,我國公開了一款新型單兵外骨骼,和以往的產品有了很大的不同。
  • 負重70公斤,邊防戰士海拔五千米健步如飛,單兵外骨骼全面列裝
    身穿一身外骨骼裝備,能夠達到集武裝、負重、彈跳增強等為一體的效果。在電影中為觀眾展示了外骨骼強大的威力和作用。當然了,外骨骼在現實中也不再稀奇。但是在性能方面未能達到電影中的「高檔全面」。就在前不久,中國央視軍事發布了令人振奮的消息稱,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西藏邊防戰士配備了單兵外骨骼系統,也正是「單兵外骨骼」大顯身手的好地方。
  • 我軍新型單兵外骨骼曝光,不依靠能源動力,士兵如何輕鬆扛重物?
    近日,央視在一檔軍事節目中曝光了我軍一款新型單兵外骨骼裝置的裝列,據獲悉這種名叫衛生員外骨骼的單兵外骨骼裝置主要用於我軍的醫療兵,在其演示中我們可以看到,醫療兵通過這種裝置,可以快速地在戰場上對傷員進行轉移。
  • 解放軍裝備單兵外骨骼,女兵力大無窮,背著男兵跑不費吹灰之力
    中國很早就開始測試外骨骼技術了近日,據央視報導,陸軍第73集團軍首次在演習中公開展示了一款軍用外骨骼。穿上外骨骼的女兵可以輕鬆背起男兵按照報導中的描述,原本不善於負重的女衛生員,在穿戴該型外骨骼裝備後,能夠輕鬆地背負140斤重的傷員快速轉移至後方,如果加上衛生員必備的單兵裝備,那意味著這套外骨骼也80公斤以上的載重能力,目前雖然僅僅展示了其運送傷員的能力,然而強大的負重能力讓它絕不僅僅可以用於進行後勤支援,還有著巨大的作戰改進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