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或者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解脫輪迴束縛,出離生死苦海,而真正的解脫,依靠的就是佛陀的智慧。
那麼,佛陀的智慧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這兩個概念,即「無明」和「明」,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搞清楚「無明」和「明」這兩個概念,你就會懂得,佛陀的智慧是什麼?那麼,對於這兩個概念,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之中,《阿含經》是最早的經典之一,《阿含經》認為「無明」是眾生不斷流轉於世間的根本原因 。
所謂的「無明」,指的就是不明有情身心以及宇宙世間一切現象,概括起來就是有我或有法的存在,認為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或世間的一切存在都是真實不虛的,這是佛教之中所說的「無明」。
關於「無明」,龍樹的《中論》作了進一步的描述和分析,詮釋「無明」的本質和更深層次的內涵是。
龍樹認為,「無明」就是我們看不清一切法的真相,因為「無明」的本質卻是無自性、自性空的。但我們往往會住於這些幻現的現象之上,誤以為有一個真實的自體存在,然後生起有關於這個存在的各種概念。這些概念在《中論》中統稱為「戲論」。換句話說,「無明」其實並不是你硬給它加上你自己想法的那個東西。
有了關於這些概念的想法,也就是「它與不是」它「的現象就可以區別出來,這種區別就是「分別」 。 由「分別」就有你我,才產生了「我見和我執」,如我們常說的男女、苦樂、高下…… 等都是由「分別」而產生「我所執」或「法執」。 有了執著,便會引生貪瞋取捨的煩惱,然後一定會造業 ,造業則會在三界輪迴之中無法脫離。
但覺悟之人並沒有《阿含經》所說的「無明」。
《中論》所說的自性見,所以,能夠破除我執和法執,看清現象的真實相貌。這種智慧《阿含經》稱之為「明」(相對於『無明』而產生的概念)。《中論》中則用「無我智」或「空智」來代表這種智慧,也就是唯識系所說的「無分別智」。
關於「明」,《阿含經》說:愚痴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 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經中沒有以肯定的方式描述「明」的內容,只是以否定的方式說沒有各種錯覺就是「明」。

而《中論》而隨順《阿含經》的所強調的「無我」法門,用「無我智」作為見道解脫的智慧。「無我」的梵文的本意是指「離開了我執、我所執而生起的般若智」。
無我智的「所對境」,也就是它所觀察所緣慮的對象,《中論》稱之為「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梵文的本意是「法性」, 即事物存在的真實法相。《中論》的無我智等於唯識體系的「無分別智」,這個智慧的對境是「真如」,即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 。

這個真如在《金剛經》中也稱為無相、不可分別的。
因此,所謂的「明」,就是真如,也是無相或不可分別。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壇經》《中論》《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