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是什麼?搞清楚「無明」和「明」這兩個概念,你就懂了

2021-01-20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或者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解脫輪迴束縛,出離生死苦海,而真正的解脫,依靠的就是佛陀的智慧。

那麼,佛陀的智慧是什麼呢?

佛像

其實就是這兩個概念,即「無明」和「明」,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搞清楚「無明」和「明」這兩個概念,你就會懂得,佛陀的智慧是什麼?那麼,對於這兩個概念,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之中,《阿含經》是最早的經典之一,《阿含經》認為「無明」是眾生不斷流轉於世間的根本原因 。

所謂的「無明」,指的就是不明有情身心以及宇宙世間一切現象,概括起來就是有我或有法的存在,認為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或世間的一切存在都是真實不虛的,這是佛教之中所說的「無明」。

關於「無明」,龍樹的《中論》作了進一步的描述和分析,詮釋「無明」的本質和更深層次的內涵是。

龍樹認為,「無明」就是我們看不清一切法的真相,因為「無明」的本質卻是無自性、自性空的。但我們往往會住於這些幻現的現象之上,誤以為有一個真實的自體存在,然後生起有關於這個存在的各種概念。這些概念在《中論》中統稱為「戲論」。換句話說,「無明」其實並不是你硬給它加上你自己想法的那個東西。

有了關於這些概念的想法,也就是「它與不是」它「的現象就可以區別出來,這種區別就是「分別」 。 由「分別」就有你我,才產生了「我見和我執」,如我們常說的男女、苦樂、高下…… 等都是由「分別」而產生「我所執」或「法執」。 有了執著,便會引生貪瞋取捨的煩惱,然後一定會造業 ,造業則會在三界輪迴之中無法脫離。

但覺悟之人並沒有《阿含經》所說的「無明」。

《中論》所說的自性見,所以,能夠破除我執和法執,看清現象的真實相貌。這種智慧《阿含經》稱之為「明」(相對於『無明』而產生的概念)。《中論》中則用「無我智」或「空智」來代表這種智慧,也就是唯識系所說的「無分別智」。

關於「明」,《阿含經》說:愚痴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 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經中沒有以肯定的方式描述「明」的內容,只是以否定的方式說沒有各種錯覺就是「明」。

佛講法圖

而《中論》而隨順《阿含經》的所強調的「無我」法門,用「無我智」作為見道解脫的智慧。「無我」的梵文的本意是指「離開了我執、我所執而生起的般若智」。

無我智的「所對境」,也就是它所觀察所緣慮的對象,《中論》稱之為「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梵文的本意是「法性」, 即事物存在的真實法相。《中論》的無我智等於唯識體系的「無分別智」,這個智慧的對境是「真如」,即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 。

僧人

這個真如在《金剛經》中也稱為無相、不可分別的。

因此,所謂的「明」,就是真如,也是無相或不可分別。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壇經》《中論》《阿含經》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如果你讀過《心經》,想要用其中的話來約束自己,就會想到:「這是我的無明起來了,要克制它,要戒掉自己的無明。」說白了就是要去掉無明給自己帶來的煩惱。如果你能夠克制住自己的這種無明,你就能做到一笑了之:「漲價就漲吧,現在做點什麼生意都不容易。」轉念你會想到,不過也就是貴那麼一毛錢或者一塊錢。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回終於懂了!
    作者:了空居士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剛才有人在問開悟不開悟,我告訴你,開悟也是虛妄的,不開悟也是虛妄的,你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不開悟叫做無明,開悟叫做破無明。那麼為什麼說無無明盡呢?大徹大悟不是無明就被你破盡了嗎?不是,它是動態平衡。
  • 佛教中的「無明」,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佛學系統裡,如果硬要找所有事物的第一因,那麼最接近的概念當屬"無明"。無明,指"不能如實知見世間實相",它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既叫「明」,那先得有個「明」。如果「明」指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明」則是搞不清狀況,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荒謬行為。
  • 《圓覺經》中,關於「無明」,佛的這兩個比喻,說得確實很到位
    在《圓覺經》中,佛為眾菩薩講解佛法,他說成就佛道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明」,因此,要想有所覺悟,就必須「永斷無明」,也只有永遠斷滅掉「無明」才能夠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稱名為「無明」是什麼呢?「無明」來自於哪裡呢?
  • 什麼是「無明」?眾生煩惱的根源——「無明」是怎樣產生的
    在佛陀的教導中多有提及眾生煩惱的根源——「無明」,那麼,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可以理解為迷失了自性的光明,這是一切萬有產生的根本,可以稱為「俱生無明」,與生俱來的,這個不是煩惱的根源,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 『南懷瑾』什麼是無明?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開始修行了!
    什麼是無明【云何無明?】什麼是無明?無明是佛學的名詞。在小乘佛法裡,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無明,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後是否真有輪迴?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皆在無明中。
  • 無明究竟是不明不白還是無意識?出家師父用幾句話給你說清楚!
    包括我們此時此刻,拋開所有輪迴中的過往煩惱不說,就此時此刻,你想把佛法搞明白,就入到無明了。你相信當體本來這就是,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此時此刻就是,所有的妄想只要咵地一落停,就是涅槃。就這麼簡單,就這麼明了。所以為什麼叫「自心取自心」呢,就本來明明歷歷的,祖國山河一片紅,你非得這會出來說,來了一個叛國者,啟動了大家的目光,噌地就鎖定他了。我不曉得這樣的比喻,大家能不能懂。
  • 無明與破除無明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無明是對宇宙人生實相的錯覺產生的迷惑,破除無明消除了迷惑後,親證到覺識二者歸一為一心,洞徹心源,明達覺性本空,萬法現象是唯心所現,空和有的分界,緣聚生成萬有,緣散毀滅成空,都是唯識產生的糾纏與排斥相互作用力所變的結果。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三世多傑羌佛的成就是最頂尖的,所展顯的顯密和五明智慧、證量的實際證明材料在佛法界中,也是沒有哪一個聖德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佛陀規定以「顯密俱通,五明具足」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標準,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顯「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只有頂聖如來三世多傑羌佛!
  • 《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究竟是什麼?
    學佛人念心經,當讀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時,心中多有疑惑,此處的無明,究竟指什麼?這要從佛經的基本義理之一,也就是緣起法說起。佛陀未成道之前,於因地修行,逆觀十二因緣,推知因為無明,而造作業行,每個善惡業行,都形成習氣種子,它流入當下心識之中,佛經中稱其為藏識,因藏識而執取名色。小編蓮荷覺得,《心經》中所說的無明,就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
  • 學佛的人,你也說無明,我也說無明,可是無明到底是什麼?
    學佛的人,你也說無明,我也說無明,天天說無明,可是無明到底是什麼?什麼是無明從字面意思來看,無明就是暗、昏暗、黑暗。用來形容心性迷失、愚昧無知、缺乏智慧的狀態。廣義來講,一切不如理如法的知見行全都是無明。貪也是無明,嗔也是無明,愛戀是無明,憎恨是無明。貪嗔痴慢疑,喜怒哀樂怖,七情與六欲,執有與斷滅,一切一切煩惱,全都是無明。或者說,全都是無明所生。這個世界上,誰都有無明。只有深淺之分,不存在有無之分。真正能夠永斷無明的人,那他就是佛如來。
  • 如何理解心經中:無無明亦無明明盡?指的是什麼心?
    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明明盡。什麼叫無明?也沒有無明的窮盡。到底是什麼意思?心經的心是芸芸眾生的凡夫心嗎?這個心是聖心,也可以說是妙性,就是覺悟的佛心,覺悟的心。這種心就好像一個覺醒的人看在夢裡一樣。不管是好夢,還是噩夢,這些夢對他都不起作用。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一句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每一句話或說是每一個字都可謂深藏禪意,這簡單的8個字更是如此,也是很多人經常問我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很高的境界了,沒有一定的覺悟的話即使知道字面上的解釋也是難以進入其深層的意境的。2.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
  • 佛教:「無明」是什麼?
    也就是說,「無明」才是眾生受苦和困於輪迴的最終原因。因此,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為了破除「無明"。那麼,所謂的「無明"是什麼呢?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無明",才有世界的存在 ,儘管從佛教的角度看,這些存在都並非實有,而是虛幻的所在,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感知到的一切存在,其實都是無明的產物,當然也包括語言和文字,而我們現在試圖用「無明"的產物來解釋「無明",這肯定是解釋不了的,這也是佛為什麼用「無始時來」表示最初的原因之一。
  •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常講,我們有三種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剛接觸佛法的朋友可能感覺有點亂,這三種煩惱總是分不太清楚,今天末學就儘量用通俗一點的語言,為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眾生的煩惱太多了,可以說是無量無邊。世尊弘法四十九年是幹什麼呢?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對治煩惱。
  • 佛教:什麼是「無明」?看完後,當下就明白了
    古語有云:多欲為苦,人生在世,苦樂常伴,這也是不可避免的。解決煩躁、痛苦,要從業力的角度消除。在佛教中講,人生酬業,每個人必定是有過去世的惡緣、惡業,無業不來娑婆。改變過去業,就要重視現世的緣,也就是通過今生的廣結善緣,為自己積累福慧資糧,令惡業無法現前,或者重罪輕報。
  • 當進化心理學遇上佛學:原來世間的種種道理,佛陀早已言明
    他在學習和練習冥想的過程中,依靠自己深厚的心理學知識和科學思維去理解佛學,並且整理和總結成書,對佛陀的思想進行了心理學角度的剖析和論證。從書中可以總結出一條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原來世間的種種道理,佛陀早已言明。佛陀曾說,人生充滿無盡的苦。我們大都聽過人生八苦的說法: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
  • 從佛經中看什麼是無明
    《圓覺經》:(白話譯文)什麼是無明呢?善男子!一切眾生本來沒有生死,由於因緣所生萬法,所以無有無始,只因認識上的種種顛倒,就像迷途的人一樣,分不清四方,東奔西竄,尋找出路。顛倒表現在虛妄的執著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成了自己的身體,又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識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俗之境所緣的幻影妄執為自己的心相,正如有眼疾的人眼裡幻見空中有花,看見月亮有重影就認為有兩個月亮一樣。善男子!空中實際上並無花可言,這只是病人的妄心幻執而已。
  • 從一個常人修成佛,要經歷多少年,佛陀告訴你真相
    這個是佛陀鼓勵無明中的眾生的一句話,也給人們成佛的希望。話雖如此,但是還需很多的條件才能夠達到當佛的目的,我們聽說過的就是要經歷過多少劫難方能成就自己的果位。所以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是講究累世累劫修行,才能成就如來果位,當然這個過程之中,還不能心生轉退,一旦發生這些心就會延長這個時間,當然一個人修到了菩薩果位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心了。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167-170為什麼人有煩惱?無明是什麼?
    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略解】佛說:「初發心第二決定性的原則是:審詳煩惱根本,搞清楚發業無明和潤生無明的由來,才能知道虛妄根塵何處顛倒。就像人要打開一個死結,先要見到結才行。這個煩惱根本就是你的六根,於器世間纏縛不能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