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你也說無明,我也說無明,可是無明到底是什麼?

2020-12-10 問心路

學佛的人,你也說無明,我也說無明,天天說無明,可是無明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無明

從字面意思來看,無明就是暗、昏暗、黑暗。用來形容心性迷失、愚昧無知、缺乏智慧的狀態。用來描述顛倒虛妄的知見。

狹義來講,就是貪嗔痴三毒中的痴。廣義來講,一切不如理如法的知見行全都是無明。貪也是無明,嗔也是無明,愛戀是無明,憎恨是無明。貪嗔痴慢疑,喜怒哀樂怖,七情與六欲,執有與斷滅,一切一切煩惱,全都是無明。或者說,全都是無明所生。

這個世界上,誰都有無明。只有深淺之分,不存在有無之分。真正能夠永斷無明的人,那他就是佛如來。

在佛教來說,無明就是指,不知道那顆能思能想能知能覺的意識之心,本來就是虛妄的。固執地以為那就是實在的,自主恆常的。固執地以為那就是我,就是我在思,在想,在知覺。因此而沉迷在種種的顛倒妄想與固執偏見裡不能自醒自悟。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以虛為實,認假為真,這就是無明的狀態。

心識本虛妄

佛說無明源於不知心識虛妄。可是,為什麼以及憑什麼,就說我以及我的心識本是虛妄?

比如兩隻公雞爭鬥不休,因為食物或者母雞的歸屬。當一隻敗退下來時,它是心中恐懼的。另一隻乘勝追擊時,它是心中無畏的。

主人嫌棄兩隻公雞吵鬧,就給獲勝的一隻注射了雌性激素,給失敗的一隻注射了雄性激素。不久情況又完全反轉過來了。

原先失敗的那一隻變得好鬥又無畏,原先勝利的那隻變得軟弱又恐懼。

由此可見兩隻公雞的這個無畏心與恐懼心,終歸都是虛妄。如果不是虛妄的,無畏就該是無畏,恐懼就該是恐懼。

人何嘗不也是如此。你說寬厚,他說刻薄。這個說愛戀,那個講憎恨。可是我們細想一下,其實連我們想什麼或者不想什麼,感覺到什麼或者感覺不到什麼,都是不能自主的。我們在這裡判斷自己,想的對還是不對,感覺好還是不好,又有什麼意義?

我對一個陌生人一見鍾情了。是她讓我鍾情,還是我要鍾情她?這是我的自主思維?還是本能的衝動,或者是激素的刺激?全都說不清。

有個陌生人無故唾了我一臉口水。我就會很憎恨他,想要打擊他,甚至消滅他。我這個想法念頭又是從哪裡來的。

我的愛恨之別,與那兩公雞變化,其實也毫無區別。愛也好,恨也罷,都是不自主的。我都不知道是不是有我。我都找不到那個能知能覺、恆常實在、自主主宰的我,到底在哪裡。我的一點心識,又如何不是虛妄。

無明因何而生

不要問無明因何而生。無明天生就在那裡,自然而生。

佛說十二因緣,愚痴就是第一因。亦即沒有無明,就沒有後邊的行受、愛貪取、求不得、怨憎會等等的滋生,也就沒有後邊的老病死以及無盡輪迴。

所以勘破無明的人,就會說「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因為能讓他們輪迴循環的根源,已經被他們清除乾淨了。

大乘佛法裡,把這種慾念而生的煩惱,稱之為一念無明。在此之上,據說還有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要到了菩薩以上境界才能接觸到。是與修成究竟佛相應相關的煩惱。凡俗無法體會到那是什麼。阿羅漢與闢支佛也不能。任何想用思維來辨別或感應什麼是無始無明的,都會迷茫。因此不能說,說也是胡說八道。

相關焦點

  • 《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究竟是什麼?
    學佛人念心經,當讀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時,心中多有疑惑,此處的無明,究竟指什麼?這要從佛經的基本義理之一,也就是緣起法說起。佛陀未成道之前,於因地修行,逆觀十二因緣,推知因為無明,而造作業行,每個善惡業行,都形成習氣種子,它流入當下心識之中,佛經中稱其為藏識,因藏識而執取名色。小編蓮荷覺得,《心經》中所說的無明,就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
  • 佛教:「無明」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人之所以受苦,之所以有輪迴,真正的原因來自於「無明"。也就是說,「無明」才是眾生受苦和困於輪迴的最終原因。因此,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為了破除「無明"。那麼,所謂的「無明"是什麼呢?之所以說「無始」,是因為時間本身也是無明的產物,實相中是沒有「時間」存在的,甚至超越時間而存在,也超越了存在而存在。
  • 佛陀的智慧是什麼?搞清楚「無明」和「明」這兩個概念,你就懂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或者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解脫輪迴束縛,出離生死苦海,而真正的解脫,依靠的就是佛陀的智慧。那麼,佛陀的智慧是什麼呢?佛像其實就是這兩個概念,即「無明」和「明」,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搞清楚「無明」和「明」這兩個概念,你就會懂得,佛陀的智慧是什麼?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一句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每一句話或說是每一個字都可謂深藏禪意,這簡單的8個字更是如此,也是很多人經常問我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很高的境界了,沒有一定的覺悟的話即使知道字面上的解釋也是難以進入其深層的意境的。2.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但是,在短短260字的《心經》中,用了很大比例說了這麼一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甚至後面還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也就是說,後面所有的無,都與「無無明」有關。那麼,這裡的「無無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 『南懷瑾』什麼是無明?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開始修行了!
    什麼是無明【云何無明?】什麼是無明?無明是佛學的名詞。在小乘佛法裡,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無明,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後是否真有輪迴?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皆在無明中。
  •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常講,我們有三種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剛接觸佛法的朋友可能感覺有點亂,這三種煩惱總是分不太清楚,今天末學就儘量用通俗一點的語言,為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眾生的煩惱太多了,可以說是無量無邊。世尊弘法四十九年是幹什麼呢?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對治煩惱。
  • 《圓覺經》中,關於「無明」,佛的這兩個比喻,說得確實很到位
    在《圓覺經》中,佛為眾菩薩講解佛法,他說成就佛道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明」,因此,要想有所覺悟,就必須「永斷無明」,也只有永遠斷滅掉「無明」才能夠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稱名為「無明」是什麼呢?「無明」來自於哪裡呢?
  • 什麼是「無明」?眾生煩惱的根源——「無明」是怎樣產生的
    在佛陀的教導中多有提及眾生煩惱的根源——「無明」,那麼,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可以理解為迷失了自性的光明,這是一切萬有產生的根本,可以稱為「俱生無明」,與生俱來的,這個不是煩惱的根源,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 無明究竟是不明不白還是無意識?出家師父用幾句話給你說清楚!
    打個比方,就比如說我們說和一團面吧,在廚房裡面都有過,大家蒸饅頭,南方叫麵包,你活的一團面,它就是這團面。突然間你想把這團面揪出來個饅頭,或者你就把它定位成個饅頭的時候,就滑落到無明。你塑造一個形狀出來的時候,這個無明就出現了,為什麼,因為他想搞明白,第一念就是因於你想搞明白。所以在經典裡面,專業地講有兩句話,叫「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 無明與破除無明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無明是對宇宙人生實相的錯覺產生的迷惑,破除無明消除了迷惑後,親證到覺識二者歸一為一心,洞徹心源,明達覺性本空,萬法現象是唯心所現,空和有的分界,緣聚生成萬有,緣散毀滅成空,都是唯識產生的糾纏與排斥相互作用力所變的結果。
  • 如何理解心經中:無無明亦無明明盡?指的是什麼心?
    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明明盡。什麼叫無明?也沒有無明的窮盡。到底是什麼意思?心經的心是芸芸眾生的凡夫心嗎?這個心是聖心,也可以說是妙性,就是覺悟的佛心,覺悟的心。這種心就好像一個覺醒的人看在夢裡一樣。不管是好夢,還是噩夢,這些夢對他都不起作用。
  • 佛教:什麼是「無明」?看完後,當下就明白了
    在佛教中講,人生酬業,每個人必定是有過去世的惡緣、惡業,無業不來娑婆。改變過去業,就要重視現世的緣,也就是通過今生的廣結善緣,為自己積累福慧資糧,令惡業無法現前,或者重罪輕報。「因果」也是解決人生一切煩惱的良藥,遇到逆緣,就當成是自己的惡業,自己能欣然接受,業障也就消除了。師父曾言:在生活中遇到痛苦煩惱,心中默念兩句話,一切皆會變好。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回終於懂了!
    作者:了空居士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剛才有人在問開悟不開悟,我告訴你,開悟也是虛妄的,不開悟也是虛妄的,你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不開悟叫做無明,開悟叫做破無明。那麼為什麼說無無明盡呢?大徹大悟不是無明就被你破盡了嗎?不是,它是動態平衡。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原來「無明」是「無始」的,醍醐灌頂!
    人們之所以有妄想執著,皆因無明而起,但無明無始,無始的無明就是徹底的假,「當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人有了無明妄心才有了一切境界。何謂無明?法師說,「無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完全不明了,這叫無明。」人因為有了無明而有妄想執著。
  • 從佛經中看什麼是無明
    《圓覺經》:(白話譯文)什麼是無明呢?善男子!一切眾生本來沒有生死,由於因緣所生萬法,所以無有無始,只因認識上的種種顛倒,就像迷途的人一樣,分不清四方,東奔西竄,尋找出路。顛倒表現在虛妄的執著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成了自己的身體,又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識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俗之境所緣的幻影妄執為自己的心相,正如有眼疾的人眼裡幻見空中有花,看見月亮有重影就認為有兩個月亮一樣。善男子!空中實際上並無花可言,這只是病人的妄心幻執而已。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167-170為什麼人有煩惱?無明是什麼?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huī)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略解】佛說:「初發心第二決定性的原則是:審詳煩惱根本,搞清楚發業無明和潤生無明的由來,才能知道虛妄根塵何處顛倒。就像人要打開一個死結,先要見到結才行。
  • 佛教中的「無明」,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無明,指"不能如實知見世間實相",它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既叫「明」,那先得有個「明」。如果「明」指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明」則是搞不清狀況,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荒謬行為。《涅槃經》中有一則關於「無明」的譬喻:盲人摸象。持偏見的盲人譬喻眾生無明。 但它既然號稱「煩惱之本」,就遠不止看不見這麼簡單。佛學中把無明分為:遍計無明和俱生無明。
  • 《仁王2》無明怎麼樣 無明背景故事一覽
    導 讀 《仁王2》作為一款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遊戲,在遊戲中登場的一些人物可能都讓人感覺耳熟能詳了吧,
  • 無明·論煩惱的根本原因
    如果「明」是指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明」則是搞不清狀況,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荒謬錯誤行為。無明在佛學中又分兩種:「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俱生無明」也叫「無始無明」,通俗地講,也就是「天生不知道」。就是一念不覺和內心感覺散亂錯誤,是本來就有的,與我們的自性相伴,是眾生的生死輪迴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