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你也說無明,我也說無明,天天說無明,可是無明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無明
從字面意思來看,無明就是暗、昏暗、黑暗。用來形容心性迷失、愚昧無知、缺乏智慧的狀態。用來描述顛倒虛妄的知見。
狹義來講,就是貪嗔痴三毒中的痴。廣義來講,一切不如理如法的知見行全都是無明。貪也是無明,嗔也是無明,愛戀是無明,憎恨是無明。貪嗔痴慢疑,喜怒哀樂怖,七情與六欲,執有與斷滅,一切一切煩惱,全都是無明。或者說,全都是無明所生。
這個世界上,誰都有無明。只有深淺之分,不存在有無之分。真正能夠永斷無明的人,那他就是佛如來。
在佛教來說,無明就是指,不知道那顆能思能想能知能覺的意識之心,本來就是虛妄的。固執地以為那就是實在的,自主恆常的。固執地以為那就是我,就是我在思,在想,在知覺。因此而沉迷在種種的顛倒妄想與固執偏見裡不能自醒自悟。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以虛為實,認假為真,這就是無明的狀態。
心識本虛妄
佛說無明源於不知心識虛妄。可是,為什麼以及憑什麼,就說我以及我的心識本是虛妄?
比如兩隻公雞爭鬥不休,因為食物或者母雞的歸屬。當一隻敗退下來時,它是心中恐懼的。另一隻乘勝追擊時,它是心中無畏的。
主人嫌棄兩隻公雞吵鬧,就給獲勝的一隻注射了雌性激素,給失敗的一隻注射了雄性激素。不久情況又完全反轉過來了。
原先失敗的那一隻變得好鬥又無畏,原先勝利的那隻變得軟弱又恐懼。
由此可見兩隻公雞的這個無畏心與恐懼心,終歸都是虛妄。如果不是虛妄的,無畏就該是無畏,恐懼就該是恐懼。
人何嘗不也是如此。你說寬厚,他說刻薄。這個說愛戀,那個講憎恨。可是我們細想一下,其實連我們想什麼或者不想什麼,感覺到什麼或者感覺不到什麼,都是不能自主的。我們在這裡判斷自己,想的對還是不對,感覺好還是不好,又有什麼意義?
我對一個陌生人一見鍾情了。是她讓我鍾情,還是我要鍾情她?這是我的自主思維?還是本能的衝動,或者是激素的刺激?全都說不清。
有個陌生人無故唾了我一臉口水。我就會很憎恨他,想要打擊他,甚至消滅他。我這個想法念頭又是從哪裡來的。
我的愛恨之別,與那兩公雞變化,其實也毫無區別。愛也好,恨也罷,都是不自主的。我都不知道是不是有我。我都找不到那個能知能覺、恆常實在、自主主宰的我,到底在哪裡。我的一點心識,又如何不是虛妄。
無明因何而生
不要問無明因何而生。無明天生就在那裡,自然而生。
佛說十二因緣,愚痴就是第一因。亦即沒有無明,就沒有後邊的行受、愛貪取、求不得、怨憎會等等的滋生,也就沒有後邊的老病死以及無盡輪迴。
所以勘破無明的人,就會說「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因為能讓他們輪迴循環的根源,已經被他們清除乾淨了。
大乘佛法裡,把這種慾念而生的煩惱,稱之為一念無明。在此之上,據說還有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要到了菩薩以上境界才能接觸到。是與修成究竟佛相應相關的煩惱。凡俗無法體會到那是什麼。阿羅漢與闢支佛也不能。任何想用思維來辨別或感應什麼是無始無明的,都會迷茫。因此不能說,說也是胡說八道。